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在进行

围绕“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

这一主题

郑州主会场

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先来感受下“片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Date with 郑州|炫酷黑科技大片上映中

作为本次活动展示前沿科学技术平台的

“黑科技大片”

“黑科技集中秀”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

生物基因、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全新产品

筛选创新、尖端、前沿、颠覆性项目

进行集中展示

快跟着小编一起近距离感受下

最新科技成果带来的新变化

智能网联巴士

车上没有方向盘、操作台,更没有司机,但可以精准地行驶在开阔路面,并可以使用手机APP预约出行时间,设定出行路线……这就是首场黑科技发布活动亮相的宇通智能网联巴士——小宇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宇2.0是行业首个正向开发量产L4级产品,基于国密算法,端、管、云全方位防护,车辆的架构安全、感知安全,网络和数据同样安全,能够满足开放道路复杂交通的需求。整车造型设计圆润,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都是一个“微笑”,旨在传达亲和友善,是我国首个获得世界工业设计大奖——德国“红点奖”的自动驾驶产品,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

航天面窗

航天面窗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黑科技。 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传热和散热,航天面窗受阳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可产生高达100℃以上的高温。 背阴的另一面,温度则可低至零下100℃以下。 同时,大气压会带来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等危险,而没有大气压,人也会有生命危险。 另外还有辐射、高速冲击等因素,因此航空面窗必须是零缺陷。

目前由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所研制的新一代航天服面窗,经受了长达7个小时的太空严苛条件挑战,具备了高低温环境下的高抗冲击性能,恶劣环境下的防辐射性能和高光谱透过率等功能,已经用在了“神州十二号”宇航员的航天服上。该研制团队曾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国重器盾构制造

隧道掘进机(盾构/TBM)可穿山越海,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

目前中铁装备集团涵盖的“大”“小”“异”不同断面以及不同适应性的全系列盾构和TBM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九年保持国内第一,连续四年产销量世界第一,是地下工程装备行业唯一连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专利金奖、银奖和优秀奖的企业,作为地下工程装备行业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国务院“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

气凝胶复合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块又薄又轻的白色板,1300℃的高温明火对着白色板的正面烧,手贴在背面不会感到灼热发烫,而周边紧邻白色板未被遮挡的区域,已经有明显的灼烧感。这就是泛锐熠辉复合材料公司研发的气凝胶复合材料,可用于电动车的阻燃隔热层。气凝胶复合材料有效解决了气凝胶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存在的技术瓶颈,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

硅胶“仿生手”

这款抓持器“黑科技”点在哪里? 在哪些领域应用? 面向新一代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的仿生抓持器从外观上看,与常见的机器人机械臂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机器的“抓手”,是一种特殊的硅胶材质。

这款仿生抓持器通过揭示变色龙的捕食吸附机理,利用简单的充放气,可以动态地适应被抓物体的形状与尺寸。结合仿壁虎刚毛建模,可以以极低功耗抓取超自重数十倍的负载,突破了抓持器不可兼得高负载、高效率、高安全、低成本的瓶颈,引领新一代工业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除了特殊的硅胶材料抓手,这款仿生抓持器还有一双“3D眼睛”,通过3D视觉软件,对不规则、移动等物品识别后,进行位姿估计、标定等,从而更加精准、快速地抓起。目前,这款仿生抓持器在海鲜挑选、水果采摘以及易碎物品安装等领域已经开始应用。

工业无人机

CW-15二代无人机是一款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作为工业无人机的标准形态,以其智能化、平台化和工具化,正式进入工业无人机2.0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W-15二代无人机,具有长航时、抗风能力强,采用全数字总线航电技术,可保障在小雨、低温等复杂情况下安全飞行。基于高精度数字三维地图,无人机还能实现点对点智能匹配飞行。5G网络无人机核心是通过5G蜂窝网代替无人机的自建通信链路,实现远程控制飞行和作业,实现高清数据同步实时传送。

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

这辆黑色汽车车顶上装载着的长184厘米、宽105厘米、高11厘米的黑色“盒子”里就是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当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地面通信信号中断时,这款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就可以和卫星实时通信。

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体积小,可根据空间布局不同进行任意折叠,同时适配卫星全面,信号稳、对星快。通信需求场景多,例如文本传输、语音传播、图像传输、视频传输。可以在高山峡谷、戈壁荒漠、应急指挥、抗洪抢险、重大活动保障、安全保密通信等领域应用。

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不仅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实现了高效传输、稳定通信等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载体、不同频率、不同应用模式实现定制化设计和共形安装,具有波束扫描灵活、超低轮廓、高频谱利用率、低功耗等显著特点。应用范围广、通用能力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未来,人们在飞机、轮船、高铁、高速公路上,保持通信的顺畅,将不再是梦想。

智能光电感知未来

矽赫科技TeraComm智能光电项目,以光电底层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给光电行业带来新的产业链革新。 目前在智慧交通、精密工业、智慧安防等领域广泛应用。

传统安防设备无法识别爆炸物、毒品等,辐射强,需要人为辅助,功能单一、效率不高。而通过智能光电系统的应用,对爆炸物、毒品等检测十分灵敏,零电离、零辐射,多功能一体化,实现无人值守。智能光电系统在安防方面的应用,安检效率提高了5~10倍,目前在机场、高铁站、汽车站、地铁等领域应用广泛。

如今,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在智慧交通方面,光学雷达具有抗强光干扰光源、高识别精度、宽范围测量距离、超长使用寿命等特点,在交通枢纽、公共交通、辅助驾驶、无人驾驶、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机辅助等场景应用。

张力环燃料

火箭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快速升空? 高能燃料作为发动机的动力核心,是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张力环航天燃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国家航天发展战略,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01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强强联合,联合研发了绿色高能的张力环燃料。这种燃料像一个“弓箭”一样,有很大的“张力”,同时“环”中储存巨大能量。如果把电能、水能、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其他燃料比成“饼干”,那么张力环航天燃料就是“压缩饼干”,具有高密度性、高载荷性。张力环燃料将助力我国新一代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幅提升,促进我国从探月时代到深空探索,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

工业金刚石

在工业领域,以人造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不仅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基础材料,更是活跃在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等国家重大关键领域中的“精良利器”。金刚石享有“材料之王”的赞誉,已成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国家重大工程创新发展的变革性前沿新材料。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也就是郑州“三磨所”,作为行业唯一综合性研究机构,承载中国超硬材料研发生产使命,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地。郑州“三磨所”已成功开发出高功率半导体芯片用的高导热金刚石材料和光学窗口用金刚石片,可满足大功率激光器、大功率微波输能、红外制导等极端条件下极限材料的使用需求,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未来,将继续围绕功能金刚石材料大尺寸、高纯度、低缺陷的发展需求,瞄准未来金刚石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的终极应用目标砥砺奋进。

可弯曲的柔性电池

电池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都是一大块“黑砖”,然而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柔性可弯曲屏幕成了科技圈的新宠。

这是一款基于先进制造的超薄柔性印刷电池,可通过先进印刷电子生产工艺,将纳米功能材料薄层打印在柔性基底,并结合智能柔性封装技术制备的新一代安全、环保、轻薄的柔性印刷电池。

超薄柔性印刷电池的优点是超薄柔软,可创造性地应用于智能穿戴、医疗健康、物联网、军工装备等领域。其安全性能高,在高温、弯折、刺穿、剪切、碾压等极端物理条件下不会发生燃烧爆炸,仍可正常使用。对环境友好,采用环保电极材料、水系电解液体系及前沿的封装技术,电池成品不含重金属,不污染环境。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电池可直接与皮肤接触,适用于亲肤的医疗监测设备、外敷药品以及离子渗透护肤品。该电池可通过印刷电子集成技术,实现电子终端产品(含电池、电路、RFID天线、传感器、逻辑芯片电路)一体化集成生产。这种电池具有独特且灵活的产品性能,为下一代电子产品——柔性电子提供无限的设计空间。

“变形金刚”全向叉车

像“变形金刚”一样的全向叉车是什么样?这款多功能全向叉车,无论纵向、横向行驶、楔形行驶、原地旋转、定点转向等,可以进行360度无死角运转。

据了解,在工程装卸、搬运等环节,叉车是必备的工具。然而,传统的叉车由于无法灵活在多个方向运转,需要多个不同功能的叉车完成,且存储占用空间。多功能全向叉车如同一个“变形金刚”,将前端,侧方,多向及伸缩式叉车,举升作业工作平台筐以及配有伸缩吊臂移动式起重机与绞盘式起重机等多项功能整合起来,实现只需一台设备便可以进行多种作业操作。

通信越来越顺畅

衣食住行越来越便利

科技创新的魅力

正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黑科技”也不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它正让不少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现实

你被“炫酷”到了吗?

来源 郑州日报客户端

编辑/ 张馨心 责编/一菲 编审/张馨心

监制/花翀

出品/FM944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