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铜时代背后同样辉煌的陶瓷文明

夏末商初,青铜器开始成规模的进入应用领域,并迅速渗透到商人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构想的商朝社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青铜器皿的使用远不及大家想象得那么广泛,它们做工繁复、成本高昂,所以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只能由贵族阶层使用,而普通民众和奴隶阶层根本没机会、没财力,甚至没资格使用青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渗透到生活每一个方面的商朝铜器

因为生产力落后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即使汉唐盛世时期,底层百姓也消费不起金属器皿,这种局面宋朝之后才有所改善。而中原、江淮之外的边塞少数民族,缺乏金属冶铸技术,可能倾其所有也无法从汉族行商手中换取一口铁锅,所以使用陶器为主的生活器具成为底层百姓唯一又无奈的选择,陶器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使用最广泛、最廉价的生活用具。

宋辽金时期铁锅的器型仍可看出源自陶器

陶器制作是一项技术门槛较低的古老技术,从新石器时代出现,在商朝走向成熟,陪伴华夏各族人民走过上万年的程,经久不衰,至今仍能在生活中看到。

可以很肯定地说,商朝时占据整个社会主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

陶器的起源

陶器历史悠久,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的出现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陪伴人类最久的生活用具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陶质雕塑-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前后左右)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旧石器时代)陶瓷雕像,有熊、狮子、猛犸象、马、狐狸、犀牛和猫头鹰的动物雕塑以及两千多个陶球。其中以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的陶质维纳斯雕像最为典型,它高111毫米,最宽处43毫米,由黏土雕塑成形后经500-800℃烧制而成,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9000-25000年,裸露的女性形态是对生殖崇拜的象征。

世界上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0000-19000年。中国陶瓷文明具有品类齐全、工艺精美、技术衍化路线清晰等特点,几乎陶瓷技法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品类都能在中国大地上找到对应的考古佐证,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绝佳地区。可以说中国陶瓷工业的技术积累和美学构思是整个中国金属冶铸业和工艺美术学的奠基石,商朝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能从陶器中找到原型或起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最古老的的陶质容器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复原)

商朝陶器的发展特点

进入商朝后,生产力水平提升,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分化,主要分为六大门类--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其中土工是专门制造陶瓦之器,为六工之首,可见陶器在商朝的重要性。商朝跨越500多年,陶器前后差别较大,可分成三个时期。

1、商早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朝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商早中期灰陶鬲(高26.7口径22cm)

商早期陶器的品种较夏朝明显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提高,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逐渐代替鼎成为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大口尊、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80%以上,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商早期的陶塑开始增多,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灰陶男女奴隶俑,分别高5.5厘米和6.1厘米。盘发戴枷,男像枷手于背后,女像枷手于胸前,非常传神。

商早期已经开始将陶质水管用于建筑,为宫殿群排水。这种陶管是一种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管,一般长约40厘米,直径约14厘米,壁厚约1.2厘米,表面饰有细绳纹。管较细的那端有约15厘米一段的绳纹被抹去,便于与另一管较粗的一端套接。

商早期已出现建筑用陶管

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代陶器的品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中国建筑面貌,为中国独特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商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提升,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早期有所增加。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鬲、罐、甑,饮器类的爵、觚、斝,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

商早中期灰陶夔纹斝(高27.1口径16.2cm)

商中期陶器基本不在口部折沿,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占所有纹饰的98%,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

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中期最为盛行,到商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中期灰陶饕餮纹罍(高31cm)

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最大的一处商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现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都说明商朝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陶器作坊区

陶制雕塑在商中期开始盛行,以动物形状为主。在河南的商代遗址中发现有陶龟、陶羊头、陶蛤蟆、陶虎、陶鱼、陶猪、陶人座像和陶鸟等雕塑品,形象生动逼真,其中以陶龟数量最多。

甘肃礼县高头寺出土的商代陶塑人头

在甘肃省东部发现了陶塑人头,人头型雕塑品,有单独圆雕人像,也有将人头作为器物的装饰。这些人像五官端正,比例恰当,神情生动。这种简练传神的艺术手法,在此后的陶瓷雕塑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商代人头形器口红陶壶

商中期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称为龙窑,在浙江省上虞,江西省吴城均发现了商朝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

商代龙窑遗址

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有多种优点,因为依山而建并呈倾斜向上的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所以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

人们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朝的陶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商朝中期开始了中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具有原始青釉)瓷器雏形的陶器。

河南新郑出土的“国宝级”原始瓷尊

3、商晚期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此时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虽然在陶器总量中占比不大,却以精美的外形、纹饰成为十分名贵的一个陶器品种。

商中晚期白陶豆(高13口径22.5cm)

商晚期还盛行印纹硬陶,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要高,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饰,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印纹硬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商代硬陶云雷纹罐

商晚期陶器的主要器型有:炊器类的爵、觚、甑,炊器类的鬲、罐、甑,饮器类的爵、觚、杯,食器类的簋、豆、钵、鼎,盛器类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

商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纹饰,此时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区分商中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则有所减少。

商代水鸟形陶壶

商晚期仍有精美的陶塑作品。江西省清江吴城商代后期遗址中,发现有鸟、人面、陶祖等陶雕塑品;在陕西省也发现有形象生动逼真的陶牛头、陶鸟等。

其中以鬶型器的器型最精美,开始主要以鸟类造型为主(估计为图腾崇拜),后来逐渐向整个的动物群体蔓延,出现了许多家畜的抽象形态,鬶型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商代猪形陶鬶与狗形陶鬶

不过商晚期的实用陶器数量比商早中期有所减少,因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此时部分陶器的制作也比商早中期显得粗糙。

商末周初,瓷器从陶器中独立出来,以其精美的外形,较低的成本(相对于金属器皿),耐用等特性,与陶器、金属器皿三分日用器具天下,而"陶瓷"一词沿用至今。

商中晚期原始青瓷尊(高18cm)

陶器的种类发展到了春秋时候才减缓,并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向精美的礼器发展,但数量很少;另一部分回归其实用性本源,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继续为底层人民所喜爱,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使陶器生命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