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真实自体(true self)和虚假自体(false self)的概念。

温尼科特说,婴儿一出生就是一个自体,但是他无法意识到自体。世界对他来讲很陌生,他需要通过周围人的帮助来建立自体的概念,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母亲作为客体可以帮助他获得自体控制的全能感。

母亲的目光注视,母亲的抱持和母亲对于他需求的及时处理等,让一个婴儿感知到自己肉体和灵魂的存在。母亲对婴儿情绪的理解,对他一点点进步的鼓励和肯定,对他感受的一次次回应等,使得婴儿一次次确认自体的感觉,他变得自信,勇于探索世界,更加信任世界,然后他的“真实自体”就逐步的成长壮大起来。

但是如果在婴儿时期,他的需求总是被忽视,或者被拒绝,婴儿就会隐藏真实自体,发展出“虚假自体”。

比如婴儿哭泣的时候母亲拒绝抱他,只有等他乖乖听话的才肯抱他,那么久而久之婴儿知道只有满足母亲的需求,才能得到怀抱,便开始压抑自己的需求换取母亲的关爱,这个“乖乖听话”的婴儿其实就是他的虚假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假自体会顺从母亲的情绪需求,配合母亲改变自己,以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世界,但是它阻碍了婴儿真实自体感的发展,这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早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回避型依恋的成长过程中,真实自体始终被自己隔离在一个真空里,你会发现他在表面上是一个好学生、好朋友,在自己的领域表现优秀,满足了父母的期许,但是他内心深处并不会感到愉悦,因为他始终戴着面具在生活,成为的是别人想让他成为的人,不是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他常常不快乐。

虚假自体尽管完美无瑕,但是维持虚假自体的完美太累了,回避型依恋内心空虚迷茫,根本没有过多的能量在人前维持完美的形象。

顺从他人意味着回避要不断付出,以他人为中心。他不能开口表达真实自我的需求,需要不断掏空自己拿出东西给别人,这意味着在社交中他一直在损失而不是在获益,所以回避通常会逃避社交关系,看上去内向不爱说话,跟别人有隔阂,包括跟恋人也一样。

但是回避内心又是缺爱的,渴望被人看见,就像婴儿渴望被母亲注视一样。真实自体对被爱的需求,被虚假自体隔开了,所以回避体验不到自己与世界真正的连接。

他的痛苦在于,自我防御机制太厚重,虚假自体已经成长得太强大,真实自体无法突破虚假自体展现出自己的内心需求,导致尽管他的真实自体渴望得到爱,虚假自体却总是把爱他的人推开。

虚假自体可以看做是回避型依恋的保护壳,他只有虚假的时候才会被人喜欢。但是当他被虚假自体包裹得密不透风,他的痛苦也无人看见。别人看不见他的真实自体,不理解他的痛苦和喘息,回避才真正陷入孤独和孤立无援的处境。

回避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真实自己被打压和被否定,这造成了一个回避内在的自卑的性格。

身边大部分回避只要稍加接触,便会被我看穿他骨子里或多或少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有的因为外貌,有的因为原生家庭,有的因为物质条件,有的甚至因为身高这种小事。

你会发现有许多回避尽管在大众眼中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仍然很自卑,一碰到困难就觉得自己不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他们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根本原因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因为虚假自体的生活经验是:得到爱需要用等价的东西来交换,而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不配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深的自卑感是成长过程中逐渐种下的种子,每当遇到一个节点这个种子就成长发芽拔高一节。自卑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

“我为什么这么差劲,没有人比我更差劲了吧”

“都怪我自己不好,是我做不好这件事,我以后也不想做了”

越是自我否定越是加剧自卑,越是自卑对自己的否定越多,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使回避感到苦闷。

自信和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是幸福的,相反自卑和源源不断的自我否定,让人觉得痛苦。

回避型依恋的世界很小,真实自体的疆域被虚假自体限制了,他大部分的世界是虚假自体构建的,真实自体的世界只占很小,所以回避对世界的看法比较悲观,很难信任他人,小小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

很多单身的回避被批评又当又立,一边寂寞求爱流连花丛,一边又对身边的追求者不眨眼的拒绝,当别人想进入他的世界他立刻警觉起来,挑出这个人的缺点证明他不适合自己,其实他根本不想让别人进入他的世界。

所以他的世界始终孤独。

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孤独的回避体验到的是自己与他人隔离带来的无法被接纳的痛苦。

回避大多缺少社交,社交质量也低,孤独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交流,他的行为方式常常被人定义为“渣”“孤僻”“冷漠”,在他不断拒绝和推开别人之后,很少有人还愿意顶住压力接近他,而他也不会主动走出自己的世界,所以回避型依恋的一些兴趣爱好,和对感情的认知,常常不被他人理解,比如喜欢收集小众的模型,看冷门的电影或者丁克和不婚主义等等。

因此回避经常感觉自己跟周围格格不入,跟身边人无法交心。不被看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代表着不被接纳。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被接纳的状态中,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比如抑郁、恐惧、害羞、胆怯、愤怒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折磨着回避型依恋。

回避是无法面对冲突的,遇到矛盾他的处理方式是回避,相比争吵他一定会选择冷暴力,这种方式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回避型依恋在感情中是一个隐形的杀手,你跟他恋爱时,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对你很好,几乎从不对你发脾气,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他的可怕之处,你们两人相处时他给人的隔阂感和冷漠的感觉也只有你一个人能体会的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不知道的是,回避也因此会感到痛苦。他没有付诸行动的那些攻击性转化成了隐的攻击,有时他会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性来发泄。

对回避来说,无法释放攻击性意味着围绕他人的感受来转,意味着失去自我的状态,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并且那些愤怒不会消失,会转而攻击自己,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和人格的稳定。

当你和回避发生冲突,他的内心未必会比你好受,情绪的内耗很严重,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转移注意力,压抑自我攻击和对关系的攻击。然后再次经历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孤独的痛苦。

如果不是回避的同类,很难理解一个回避为什么明明喜欢一个人,却不自觉地推开对方。

理解是对回避的一种认同。不被理解,意味着不被认同,这会唤起回避小时候被父母忽视和否定的情绪体验。

可以说,回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被真正理解过。

有人说:“不被理解是一种恨不能自己死去来换取他人理解的痛苦,是一个人的深渊,仇恨的种子,魔鬼的微笑,灵魂的独舞,还有智商的催泪弹。”

可见一个不被理解的人内心之沉重,更何况是从不被理解。

其实与回避相处的人也很痛苦。不理解是双向的。

回避型依恋总是会吸引一些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需要别人对他的情绪时时有回应,渴望依赖,害怕分离。①但是偏偏回避做不到,回避是相反的。

在与回避的相处过程中,常常感受到他的负能量,自身也变得愈加焦虑。回避不能懂对方的焦虑,焦虑也不能懂对方的回避,互相不理解的两个人,他们的真实自体不会相遇。

如何面对彼此的痛苦呢?

实际上我们都应该学会尊重彼此的情绪,接纳彼此的情绪。这种接纳并不是表现出自己好脾气的一面。相反,对于回避来说,应该适当地释放自己的坏情绪和攻击性,促使真实的自体出现在对方的面前。

如果一直用一个虚假的体面对感情中的困难,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都没办法获得真爱。真爱的前提是真实,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之中,还是在社交关系之中,只有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真诚的回报。

尽管暴露自己的痛苦和脆弱是有风险的,有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远离你,但是大浪淘沙,没有离开你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调换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在面对对方的真实自体时,仍然选择留下,接纳对方的真实,包容和理解他不那么完美的自己,那么你即真爱,你必然也能获得对方真诚的回报。所以,摘下痛苦面具吧,让真实的自体相遇!

Ps:①来自《爱与救赎:走进回避型依恋的内心世界》

心理测试:测试前任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1. 在一起时你们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

是的,经常觉得很累 —2

很少为了小事争吵 —2

偶尔会,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认为你是一个喜欢自我反思并愿意改正错误的人吗?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会把自己的烦恼主动告诉你?

经常说—5

不怎么说 —4

4.你会把你们恋爱的过程跟你的父母说吗?

事无巨细,经常跟我爸妈吐槽 —6

偶尔他们问起来就说一下 —5

几乎不说,没啥好说的 —5

5.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获取?

一切随缘,是我的终归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说不定能成功—6

拼尽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们分手是因为出现了第三者吗?

是—A

否 —7

7.分手后对方是否主动联系过你?

是— D

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