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实用和观赏价值兼备。竹节壶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以竹子为原型,将自然仿生和夸张的艺术设计相结合,展现出生动灵秀的竹韵,抒发了人文情怀。

竹一直被认作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吟咏它的文字、描摹它的书画、雕刻它的塑像,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宋代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里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名家陈仲美便已制作出“束竹柴圆壶”,并且大受欢迎。清代乾隆年间吴骞所作《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也有记载:“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可见,“竹节壶”在当时已经普及士众,并饱受好评。紫砂发展至今,数百年来,竹节壶在制壶艺术家的精心研究中不断传承和创新,精神内涵也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可心 竹段壶

朱可心大师的这件竹段壶作品,造型取材于竹,壶盖、流、壶柄皆做竹节型,自然盘曲,遒劲有力。壶身为一节粗壮扁矮的竹段形态,稳重而挺拔,贴塑竹叶装饰。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若天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大生 四方竹节壶

民国时期,曾荣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的紫砂名家范大生曾创作了四方竹节壶。这把壶以竹的造型通贯全器,壶身、盖皆作四方隐角,流、钮、把塑以竹节,筋纹肌理极富层次变化,充分表现出了竹子的苍劲挺拔、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