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原生家庭对孩子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在众说纷纭的回答中,一个寥寥几语的匿名答案被顶到了最开头:

「内心总是空虚、无助,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归属感,非常脆弱、敏感、易怒,需要不断地寻求安全感,但是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寻找到。」

评论里的回复满是共鸣,诉说着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痛。

在知乎另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下,一个高达5万赞的回复介绍了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她在炒菜时,孩子跑过来问她:“妈妈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她回答不了,但她就是把火关了:“哎,你问得真好!等一下我们一起去找一下答案!”

这位母亲就是知名歌手陈美龄,她在斯坦福攻读了教育学博士学位。她说:“就算是炒菜,我也绝不会要孩子等一等。”一直以来,她对孩子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第一时间给出正向反馈,引导孩子一块寻找问题的答案。

她的教育理念也和很多科学的育儿理念不谋而合,例如,0-3岁是孩子最佳的发育时间,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沟通和爱,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内驱力……

但在我国偏远欠发达地区,许多6-36个月儿童仍面临贫困、留守、看护人教育水平低等困境,往往难以接触到系统、科学的早期养育。正在发育的敏感期的ta们却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处“孤岛”的小女孩

父亲哑巴,母亲患有精神疾病

婷婷很小的时候,羡慕那些可以拥抱妈妈的小朋友。

她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一旦婷婷想要靠近,妈妈就会把她推开或打走。

这是贵州毕节黄塘村一户贫困的人家。父亲和叔叔都是天生的聋哑人,妈妈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爷爷奶奶年迈且腿脚不好。

黄塘村曾是深度贫困村,三年前没通公路时,一场大雨就能让土路变泥塘,一阵大风就能扬起呛人的风沙,让人头脸满是灰尘。

也是三年前开始,村子里每个3岁以下孩子的家里,每周都会迎来一位“育婴辅导员”。

那是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开展“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的第二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的这个早期养育项目,为像黄塘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0-3岁的儿童家庭带来了新的气象。项目采用每周一次“一对一”入户家访的方式进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育婴辅导员带着爱心、知识和玩具推开一个个孩子的家门,通过改善农村幼儿与其看护人的互动质量,促进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健康等方面发展。

为了覆盖全镇九个行政村的八百多个6-36个月的孩子,“慧育中国”项目办组织招募了72位育婴辅导员。吴芬作为乡镇督导员,每周也与育婴辅导员一起入户随访。

婷婷留给吴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灰扑扑的“土”孩子。因为长年“放养”,婷婷留着男孩一样的短发,棉袄袖子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灰黄色的发丝纠缠,一缕缕支楞着,头上长满了虱子。她躲在奶奶身后,一言不发。

因为从小缺乏和家人沟通,婷婷极度内向怕生,也不说话。

好在她在认知上并没有障碍,当着十几位育婴辅导员的面,婷婷很快认出了圆形、椭圆形和正方形,将图形放到了相应的凹槽里。这说明通过早期家访干预,婷婷及和婷婷有着类似情况的孩子们“还有得救”。

婷婷是吴芬进入项目后接触的第一个孩子,吴芬也为人母,看到孩子怯怯的眼神,心底涌出来的想法是:一定要改变婷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婷婷交流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因为长期缺乏陪伴和沟通,婷婷缺乏基本的交流和反馈能力。有时候,育婴辅导员带着拼图到婷婷家,但她只会看着拼图呆坐着一声不吭。

一段时间之后,育婴辅导员才发现婷婷的小手悄悄地、一点点移向她放在桌上的蜡笔。

“她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她想玩蜡笔,但她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表达诉求,只会用一些肢体语言暗示。”吴芬推测,也许是因为从小无法和父母沟通,婷婷的表达能力严重缺失。

从那之后,吴芬和育婴辅导员都更加耐心、细心地观察和感受来自婷婷的“暗示”。

家访进行期间,爸爸总是坐在一旁默默看。有时候,他也会走过来,帮婷婷把放错的拼图补好。吴芬发现,婷婷仅有的向爸爸表达亲密的方式,就是轻轻拉拉爸爸的衣角。

有一次,吴芬在收拾教具离开婷婷家前,忽然注意到婷婷虽然眼睛看向别处,小手却紧紧攥着她的衣角。

吴芬心里一暖,差点哭了出来。“我知道,这就是她现在能够表达感情的极限。”

“在婷婷早期的生命中,很少接触到情绪的传递,也很少收到爱,所以她不知道怎么接受爱,更不知道如何给予爱。”进入“慧育中国”项目几年来,吴芬多次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志愿者培训,也自学了心理学知识,开始逐渐了解困难家庭孩子们的心境。

随着每周一次的家访持续进行,婷婷也有了让人惊喜的改变。

她在游戏中的手脑协调能力越来越好,开始学会小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最初的极度胆小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有一天吴芬和育婴辅导员去了以后,婷婷画了一幅画,她把自己和姐姐画在两边,然后把吴芬画在了中间,“她还观察到我戴了眼镜,当时我看到这幅画很感动”。

2019年12月,婷婷正式从“慧育中国”家访项目“毕业”了。经过两年多的陪伴和成长,婷婷学会了认识简单的物品、形状、颜色,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都大大提高,丹佛测试结果从“异常”变为了“正常”。

不久后,婷婷全家在移民搬迁政策的支持下,从黄塘村搬到了市里一个移民搬迁点,婷婷和大她两岁的姐姐丽丽进入了小区幼儿园。

班主任岳老师发现,婷婷虽然有些内向,却有着极高的自理能力。幼儿园午休后需要自己叠被子、穿鞋子、穿衣服,婷婷的被子叠得方正,鞋子从来没有反过。

虽然已经不再是婷婷家访的督导员,但吴芬心里一直记得这个孩子,她希望所有和婷婷有一样境遇的孩子,都能得到科学正确的早教,健康快乐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岁男孩小峰的困境

妈妈疲于生计,爸爸意外失明

在雷波县马湖乡马湖村,3岁男孩小峰蹲在院子里远远地看着父亲,不敢上前。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做焊工的父亲接了大量高强度的工作,却被火花意外伤到眼睛。一天回家午睡后,眼睛突然变得视物不清。刚开始全家人并未在意,但不久后父亲竟完全陷入失明,这个靠父亲维持生计的五口之家也陷入了绝境。

小峰的妈妈心急如焚,拿出辛苦攒下的所有积蓄带着丈夫四处求医,光是去医院的检查费就要好几千到上万元,原本困难的家庭很快捉襟见肘,可丈夫的眼疾依旧未能治愈。

爷爷为了给儿子治病,拖着年过半百的身体外出务工。妈妈则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每个早上做好饭她就急着下地干活。为了早点凑齐手术费,村里有谁家需要雇人干农活,工钱一个小时不到十块,能干的她就会全部包揽。

因为自己分身乏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妈妈不得已只能把18个月大的小峰和女儿扔给了爸爸,自己泡在农田里劳作。

失明的父亲内心深处怪自己拖累妻儿,开始变得脾气暴躁,总是把小峰和姐姐吓哭。有一次,他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路时不小心被绊倒,但年幼的儿子和女儿都不敢上前搀扶。

在育婴辅导员刘德琴的多次劝导下,爸爸终于不再对孩子发脾气了,他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常抱着两个孩子说话。不仅如此,每次家访时,他也会陪伴孩子玩玩具,和刘德琴一起学习育儿方法。

尽管看不见,但他的眼睛里满满都是对孩子们的爱。

现在小峰一家人坐在一起,紧张的氛围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馨和和睦。

刘德琴也根据小峰的情况,每周调整和制定家访计划,与小峰和他的爸爸一起游戏、绘画、阅读。在一年多的上门家访后,小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他从木讷胆小变得灵动调皮、活泼开朗,和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每次到了家访日,小峰总是在家门口远远望着路的尽头,期盼着刘德琴带来什么新的玩具。

“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多累都值得!”刘德琴很开心,小峰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她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带给他自信和快乐的力量。

在我国偏远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像婷婷和小峰一样的孩子。家庭贫困、看护人受教育水平低、留守、单亲等情况,导致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自卑内向,进而产生发育迟缓、认知能力差、社会情感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不断探索适宜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6-36个月幼儿发展干预模式,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幼有所育,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截至2021年1月,项目已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个县展开试点,累计受益儿童17773人,聘用试点地区项目执行人员1219人。

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在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科学的养育和照料,摆脱家庭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我们更希望,更多的困境儿童能抓住命运的衣角,拥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因为他们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山村儿童。

一块做好事,做好事得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