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徐勤根发布视频自称“人类高质量男性”,其迅速在各大网络媒体走红。一个月之后,徐勤根各个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甚至被央视点名批评。此处梳理了“人类高质量男性”事件的时间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徐勤根的知名度以及“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流传度不亚于顶级流量明星。7月23日抖音APP内数据显示,“人类高质量男性视频”和“人类高质量男性徐勤根”的视频话题播放量分别为687万和1540万,“人类高质量演绎大赛”的话题播放量近30亿;徐勤根个人微博粉丝数达49万。真可谓“一汩油在信息的海洋里激起了惊涛骇浪。

走红之后的徐勤根迅速开始“变现模式”,除了在某啤酒广告中继续附和“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热度,并且在某直播平台大肆宣传名为“求偶专场”的直播首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审丑的循环:永远有下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

其个人微博开通会员功能,粉丝群收费2.5万元/月,一场刻意出丑引发众人嘲笑,博取关注并将热度推至顶峰,转而大肆敛财的策划已耳目昭彰。此时再重新审视前期种种出格行径,丑陋之下是对“流量”的无底线追求,这也正是众人鄙弃、央视点名批评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模式一旦被效仿,网络生态再无静谧可言。事实上借出丑博关注的人和事早已层出不穷,但仍屡试不爽。

审丑的循环:永远有下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受众自找“不痛快”

芙蓉姐姐曾凭借《北大,你是我前世最深最美的痛!》一文以及S型照片在水木清华BBS上走红、出圈、参加演出,赚的盆满钵满。凤姐也曾借助出格的言论和照片“红极一时”。以及前一段时间马保国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闹剧。他们的“走红”模式相似,他们本人当真不知道自己在被嘲笑被反感吗?大多数人能不能对明显的美丑的判断形成共识?我相信是可以的,即使是徐勤根,他应该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很丑陋。但是他为了流量,甘愿出丑。出丑是铺垫,“赚流量”是过程,“变现”是目的。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出丑可以获得流量,为什么受众自找“不痛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1:他人可承受的不幸,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有时候看到一个人摔倒了,我们会笑,笑的背后是自我感觉良好。面对别人可承受的不幸,“幸灾乐祸”是一种普遍行为。当一个人把可接受的“丑”推向极致,我们的自信快乐也到达新的高潮;随着“丑”的推陈出新,我们能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全方位的自信和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2:媒介驯化了受众继而是社会

微信出现之后,各类低门槛的文章开始流行。文章要写得通俗易懂才能有流量。通俗成了修改文章时的最大标准,流量成为检验文章质量的直接工具,作者被迫向流量臣服。许多人甚至已经习惯,知识应该一学就会,审美应该是娱乐。通俗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不可为了通俗而通俗,更不可为了通俗而低俗。

抖音等软件出现后,短视频“登堂入室”,带动了很多网红歌曲、舞蹈及视频故事创作。以舞蹈为例,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若干次,搭配网红音乐。这样一条简单的短视频,往往能吸引众多粉丝。

审美比起审丑,确实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制作审丑比起制作审美,往往能节约很多成本。媒介一方面诱导人们滑向一个粗制滥造的时代,一方面诱导受众选择毫不费力的审丑。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影响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塑造了社会的形态与结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早就敲响了警钟,“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个“有机知识分子”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提出“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有机知识分子不仅仅专注于学术研究,还积极地参与实际生活,向所在社会“输血”,引导社会中的其他人。有机知识分子不仅仅要做一个雄辩者,还要作为建设者、组织者。

大众有娱乐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宣泄的需要等等,很多人并非“喜丑厌美”,而是让我们满意的“美”的数量实在太稀缺了。以影视作品为例,找寻不到好的影视作品,受众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有喜欢的演员的影视作品。创作是困难的,但培养大批量模式化、同质化的演员还是“力所能及”的。反复循环,影视市场的路线越走越歪,一个个年轻的演员被物化。恶性循环造就了巨大的漩涡,其他人要么加入一起旋转,要么被漩涡撕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巨大的需求就在那里,倘若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不主动占领,就会被无底线无操守的人占领。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与其鄙视普罗大众的审美,厌恶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不如“躬身入局”,积极抢占各大媒体、自媒体的热点。

比如哔哩哔哩网站有位UP主,第一条视频就有300多万播放量,1.9万条留言,两个月涨粉100万,拿下哔哩哔哩网站排行榜第4名。他就是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82岁时,汪品先先生曾乘“深海勇士号”3次深潜到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如今85岁高龄,在社交媒体上科普海洋知识。除此之外,易中天、莫言、纪连海等名家前辈纷纷开设个人媒体账号,或通过视频讲一个小故事,或通过文章和年轻人交流。数年前他们通过《百家讲坛》等栏目把知识带给观众,如今通过新媒体继续发光发热,这何尝不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潇洒和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晋的陶渊明无力回天,如今的我们大有可为。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退后一步,无底线无操守的人就前进一步。别再清高,别再东篱采菊,做个有机知识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