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短暂,生活在风口浪尖之中,他曾被捧上天,也曾被贬入地。他是一位作家,在临死前用自己的鲜血写下《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作品被翻译成90种语言,他成为世界青年心目中的楷模,他便是捷克作家伏契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伏契克八句格言,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契克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少年时候的他便开始搞文学创作,进入大学选择攻读文学。在伏契克青年时期,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在当时他是一位精神饱满的青年,后来逐渐成为一位可爱可敬的时代作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文章在各大刊物上,他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呈现于当时的人们。

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伏契克深受触动,他热爱工人和群众,讨厌贪得无厌的资产阶级,反对法西斯并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又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把报刊及文章作为反抗的工具,致使他被盯上,导致被迫入狱。在随时都可能遭到杀害的情况下,他浩然正气,在狱中用鲜血写下了不朽的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影响全世界青年的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让作者伏契克受到不小的争议。一方面认为,伏契克书中所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他在监狱中所受到的待遇并非是犯人所能享受得到的,因为在数万名囚徒之中,他是不可能用到笔和纸。所以,有人质疑伏契克当时并非是犯人,而是有特殊身份的人,他可以在监狱中随意走动,可见待遇并非是普通犯人那样简单。

还有一些人认为,《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部文笔细腻,风格稳定,人物特征描绘详尽的书,根本不像在监狱里偷偷摸摸写下的作品。更有甚者认为,伏契克背叛了同志们,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并非原稿,是后人以伏契克的名义改编的。

即便《绞刑架下的报告》有很大的争议,但有一个事实是这部作品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影响力绝非仅仅在捷克,在全球都受到很大的反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绞刑架下的报告》就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的读者同样起到教育和鼓舞的作用,在2014年更是被收录于语文课文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绞刑架下的报告》谈论的是“狱中集体”,向世人展示的是集体的友爱,这种爱拥有无穷的力量,能够穿透钢铁,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作品以第一人称所写,描绘了监狱中的人受尽折磨,但他们没有妥协,抒发了激荡在内心的革命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才被称之为伟大的作品。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英勇就义,享年40岁,短短的一生创作出如此深刻的作品,他不愧是捷克伟大作家之一,他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年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伏契克八句格言,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