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是全国很典型的地坑民居建筑,据史料记载已经有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人类洞穴活动延续到平原的活化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纷纷弃窑上院,很多地坑院都被废弃,目前坚守的大部分是上年纪的一些农村老人,一场秋雨过后,我们决定去看看地坑院里的老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来到地坑院集中的张汴村,看到一家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坑院子:长方形的院子有八孔窑洞,没有空间的地方还对称地挖了两个半边洞储物,将空间用到了极致,坑顶四周用青砖青瓦加固装饰,往日院子的热热闹闹可见一斑。现在偌大的院子只有两孔窑洞像是住人的样子,窑顶一角修了几间的平房,不用说,院子上面住的是小辈,下面是老人。

同行的一个朋友对地坑院的排水非常感兴趣,看到院子一角有炊烟升起,知道里面有人,庄里人淳朴,常年敞着门,来的都是客,不打招呼也不算冒昧,几个人在院子周围转了一圈才找到进院子的入口:从一条倾斜度30多度的坡道下去,穿过一个2米多高的土洞转弯过去就是住家的门洞,虽然有砖砌的台阶,天空中的蒙蒙细雨还是让进入地坑院的小道泥泞湿滑,十分难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子里,一个中年大哥和一位老人正站在院子里,小时候这是地坑院的常见场景:以前没有什么电子娱乐产品,下雨天在家憋得慌,就喜欢在院子里看天,感受着季节的细微变化。看见我们手里拿着相机,大哥笑着说又是来看地坑院的吧,这老院子有啥看的,城里人天天有人来,今天下着雨你们也不怕淋湿了。

大哥说这是她74岁的老妈,老妈自己一个人住在地坑院,自己住院子上面,今天下雨没法去干活,就来陪老妈聊聊天,真是个孝顺的儿子。

我们给大哥说,很多南方的网友关心地坑院怎么排水的,担心一场大雨会不会变成了蓄水池。大哥带我们走到一个石磨边上,给我们介绍说,石磨下面是个旱井 ,也就是大蓄水池,院子里的雨水都排到了这个井里面。以前黄土高坡缺水,村里也没有自来水,人畜用水都是靠收集的雨水,赶上天旱的时候还会闹水荒。现在自来水方便了,家里也早不养大牲畜了,就全部渗入地下了;至于院子上面的水,进院口垒得稍高点,水流顺着地势就流到村里的大水池或者沟底,进不了院子的。

我们看到石磨边上有颗南瓜秧子长得可好了,蔓叶舒展了一大片,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靠着旱井就是不缺水。大哥说这几颗南瓜今年可是结了不少,纯属意外收获。说着就用手扒拉开几片南瓜叶子,地面上躺着一个大大的南瓜。

大哥笑着说,农村里不缺地,院子里以前从来没有种过菜,去年开了一小片种了一点韭菜,寻思着老妈吃面条撒个韭菜花、吃个韭菜面片啥的方便。今年春天,老妈去地里种南瓜,漏下了几粒种子,回家随手在旱井边上挖了个窝,丢到了窝里,用脚踢了踢土把籽盖上,就没再管它,任其自然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今年天气旱,地里专门种的南瓜都没有长成样子,回过头一看,院子里的随手丢的几粒种子却带来了意外惊喜:光大的南瓜有12个,每个都在7、8斤以上,大的都有十多斤,还不算那些小的。正是南瓜成熟的季节,大哥随手摘了一个递给了老妈说,中午做南瓜面片,都在我家吃饭吧。

看看大妈捧着南瓜的乐呵劲:体验了一把收获的喜悦。大妈说,今年雨水少,地里种的没有结几个瓜,院子里旱井边这几颗应该是沾了旱井的光,地下水分足,也不缺阳光,所以结的瓜又多又好。我们和大妈开玩笑说,你老真是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大妈笑着说她也真是没有想到,这真是意外收获啊。看着大妈开心的样子,这也算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了。

农家生活就是这样,食材方便,不用刻意准备。大妈说中午要留我们一块吃南瓜面,抱着大南瓜回到屋里忙活去了。我们赶快谢绝准备离开,听说我们要走,朴实的大妈又从屋里撵了出来,说我给你们摘上几个带走,这南瓜可好吃了,熟透了可面了,回家蒸包子吃面条都行,我们又再次谢谢了老人家的好意,说家里种的都有,让老人留着慢慢吃。

告别了善良朴实的农家大妈,大哥把我们送出院子,说老人上年纪了,上下这地坑院都费劲,尤其是下雨天,总担心滑到,这下雨天去地里摘个菜不容易,多亏院子里的这几颗南瓜了,院子这么大,现在住的人又少,明年得好好规划一下,在院子里多种上几样菜,解决了老妈的吃菜问题,心里就能踏实一些,作为儿子能为老妈考虑这么周到,大哥真是个好样的。各位亲们,你们喜欢这样的农家生活吗?更多图片故事点击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伸阅读:

8旬农村老太摘杏待客100元1斤不卖 但要求吃杏留核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摄影师近日和影友在山西省稷王山区采风,不想却拍到了这样的诗意。黄土大山中有个叫邢家庄的小山村,村头一树山杏黄澄澄地挂满了枝头,这个时间段大山外杏儿已经不见踪迹,就是气候偏低的山区农村也很少见到了,面对这样的美味,大家几乎难以抵挡诱惑,女影友一边拍照一边低声说道:‘要是能吃几个就更好了,也不知道敢不敢摘?’

成熟的山杏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女影友实在忍不住了,随手便摘了一个也顾不上清洗,直接在衣服上搽了一搽便迅速地送进了嘴里,“真好吃,你们要不要尝一尝?”正当她动手准备摘第二个的时候,忽然身后的树林里走出来一位老奶奶,她大声地问道:“你们是干啥的?想吃山杏打个招呼,我这里是有规矩的,吃杏留下核,不留不准走!”

女影友站在原地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看她尴尬窘迫呆立的样子,老奶奶哈哈哈地笑了,随后又说道:“来来来,到家里来,院子里有棵更好吃杏树,请你们免费尝一尝。”回过神来的女影友乐呵呵地跟着老奶奶去了她的家,大家也跟了过去,奶奶坐在杏树下,指着枝头的黄杏说道:“你们尽管吃,这个山杏味道非常好,城里时吃不到了,它不但味道美而且是甜核,吃杏带吃核,再多也不会烧心,放开吃吧。”

仰观枝头山杏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南边一侧的树枝上果实累累,奶奶介绍说,其它的山杏成熟慢慢地掉落了,家里平时就是她一个人,吃不过来,只有树叶下边的还在慢慢成熟,现在有的还是绿色,这个山杏是当地的特殊品种,流传了数百年,只要看到颜色发黄就成熟了,用手一扳两半,吃在嘴里都是甜杏味道,吃完后砸开杏核送进嘴中,甜杏仁又是一种享受。

老奶奶姓董,今年已经年过80,孩子们都生活在别处,只有大儿子留在了身边,老伴已经去世了,奶奶说这棵杏树就是50年前老伴栽下的,孩子们都是吃着它的杏儿长大,那个时候每到山杏成熟季节,孩子们总是爬树摘杏,家中充满了欢笑声,现在他们各自都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自己身体还行,坚持在老院子里独自生活,这些年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去了,山杏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吃了,你们来了我很高兴,如同看到了回家的孩子,别客气,大家随便吃吧。

董奶奶说大儿子在隔壁的院子里养着几十只羊,每天要放水饮羊,她没事干就坐在杏花树下,一边帮着孩子放水,一边把捡拾的杏核清洗一下晾晒,虽说这甜杏核是个美味,可是山里人习惯了也不怎麽喜欢吃它,这个季节都会将它收集起来,放到以后再食用,这些年常有人来收杏核,每斤的价格是2元钱,过了夏天她家卖杏能收入几百元零花钱呢,这就是吃杏留核的规矩。

院子里的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奶奶晾晒的一片杏核,她说山里人实在,不会糊弄人,每个杏核她都用清水洗过,干干净净地卖给客商,自己心里踏实。

董奶奶说山杏品种好,可惜就是数量有限,现在的人都喜欢吃新品种,大大的果肉多,其实不知道山杏却才是正宗味道,当然也有懂行之人,去年也曾经来过一些城里游玩的人,他们品尝过后提出每斤给100元钱购买,我没有卖给他们,也是只允许他们随便吃,要把杏核留下来。

两位女影友和奶奶坐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吃下的杏核都很认真地给奶奶放在了一起,看上去她们很投缘,临走的时候奶奶很高兴,她说把女影友当女儿看了,现在改了规矩,让她们多摘点山杏带回家去吃,没有袋子,奶奶就给草帽里都放满了,女影友们连声致谢,提出给奶奶留点钱,可是奶奶始终不答应。

说话间奶奶的儿子开着机动三轮车来拉水了,为了不打扰他们干活,大家告别了老人离开了,董奶奶站在篱笆墙边依依不舍地送着我们,就像送别离家的孩子一样,他嘱咐大家有空就来山里玩,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特别是秋季一定要回家看看,山里好吃的东西多极了,保准让你们解馋过足瘾。

女影友们非常感慨,她们说一位素不相识的山里老人,就是和她席地而坐聊了一会天,奶奶就会为了她们而改规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就是几句知心话,我们今天吃的是山杏得到的却是山里母亲那一颗善良的心,事情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能让我们记住一辈子,我们祝福老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