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体育项目中,每当提起“兴奋剂”这个字眼,都会让运动员为之色变。没有任何一名运动员希望自己的名字与兴奋剂有任何瓜葛。如果运动员被查到服用兴奋剂,不仅声名扫地,更是要被处以禁赛惩罚。本来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时间就不长,一旦被禁赛那可是相当于被“砸了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明知道服用禁药有这么大的风险,也还是有很多运动员选择冒险。这也说明了兴奋剂对提高比赛成绩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像今年奥运会出尽风头的短跑选手雅各布斯就被质疑使用了兴奋剂,实际上他的成绩提升速度确实惊人,如果不考虑服用兴奋剂因素的话,的确很难解释。那么就会有不少体育迷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在足篮球项目里,少有听过有人服用兴奋剂呢?

首先,兴奋剂也是有着特定药效时间的。那些大范围使用兴奋剂的项目,大都是短时间就能比完赛的。诸如游泳比赛大多是在几分钟内结束,短跑项目更是能精确到10秒内。兴奋剂的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服用者的身体机能,创造佳绩。但足球篮球项目的用时很长,一场足球比赛需要110分钟左右(算上休息、补时),篮球比赛算上暂停、换人等间歇空挡同样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结束。要想在几十分钟甚至是几小时的时间段里提升身体机能,兴奋剂是无法做到的。

再加上足球篮球项目都有一个特点,不仅单场比赛时间长,而且比赛具有长周期性。联赛自然不必多说,需要横跨数月进行。就算是世界杯、奥运这样的大赛里,比赛也是分为小组赛和淘汰赛展开,兴奋剂更不能在这一长期阶段内一直见效。何况服用兴奋剂后一般会使得身体透支,容易让运动员产生倦意。若是在一场长时间的足篮球比赛中用了兴奋剂,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兴奋剂的作用效果对足篮球用处不大。兴奋剂的主要功效是临时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这对游泳、田径这种依仗身体素质的运动有效,但足球和篮球并不是说体力好了或者身体对抗能力临时变强了就有压倒性优势的,足球里的射门精度、传球准确度、带球技术等是兴奋剂无法干预的,同样在篮球运动里投篮命中率、运球能力、对战术的理解能力是和兴奋剂也是毫无关系的。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足球篮球运动员都是高收入人群,他们有着高薪作保障,没有必要去铤而走险,而且决定他们薪酬的并不是某场比赛的发挥,而是长期以来的稳健的比赛表现。假如兴奋剂对某场比赛的状态有所效果,那想要不露馅就得长期服用兴奋剂。 是药三分毒,没有球员会拿自己的长期生涯以及后半生的健康做赌注。

但是足坛和篮坛中到底有没有球员因为兴奋剂被禁赛呢?其实还真的有,比如国脚金敬道在16年被禁赛90天,原因其实是误食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同样是山东队的篮球球员陶汉林也曾在同年被检测出体内含有瘦肉精;在更早的04年,一次甲A比赛后,北京队员张帅的两次药检也呈过阳性,据球员自己表示是吃了含有特定物质的感冒药。以上的例子基本上都可以被认定为误服兴奋剂,并不是出于运动员的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想要真正提高竞技水平,与其想着旁门左道不如积极刻苦地训练。只有真的让自己的硬实力提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