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明:195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曾是浙江省丝绸界的风云人物。喜欢运动,喜欢交友,喜欢喝茶,喜欢戏曲,喜欢把玩字画。在他的酒店及郑州家中收集了目前国内较为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有数百幅之多。他说:河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喜欢河南,河南也让他变得厚重、踏实了,河南对他有“重生”之德。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但凡内心生活丰富的人迟早会产生顿悟。

无论外表还是谈吐,张建明更是一个“儒商”。他很好客很健谈,而他的坦诚、随和与低调愈发让他显得可敬、可爱。是的,可敬、可爱,那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商人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风大浪之后的繁华落尽,过眼皆是烟云的平淡与真淳;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幡悟与通达。这个曾经在浙江丝绸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今天却能像老农一样醉心于种豆拔草,醉心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令人诧异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让蒙垢太久而负荷太重的灵魂赤裸着,超脱于世俗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建明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那个红旗飘扬的年代。红色的环境铸就了他一颗红色的心,初中一毕业就响应领袖“知识青年下乡去”的号召到农村当了一名下乡知青。那段日子,他种过地、插过秧,农民的朴实与憨厚曾让他这个城市学生备受感动,农民的艰苦生活也教会了他怎样吃苦耐劳。经过半年的下乡锻炼,1970年,返城进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当了一名工人。

后来他先任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工会干部,后又被任命为厂“冰站”站长、厂膳食科科长,这期间,他发挥了自己从商、做生意的潜能,打破了国有企业原有的经营体制,为单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营高峰。因为经营业绩的显著,1988年,他被任命为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在任经理期间,公司的丝绸生意做得异常红火,那一年,四处托情、排队等候丝绸的客商简直要把公司的门槛踏破,那一年,他也因为丝绸生意的成功而成了浙江省的风云人物。而就在那一年,他发现了丝绸市场潜在的巨大利润,于是,1989年,辞去了公职,毅然“下海”。

下海后做的第一单丝绸生意就让他赚了170多万元的港币,为以后的经商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正是因为成功来得太过容易,让他在生意的颠峰期开始得意,开始轻狂,开始挥霍,开始放纵自己了。追求享受几乎成了他生活唯一的目标,他开始走下坡路了。

由于疏于经营,他欠下了7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为了还债他把丝绸、服装等生意,还有深圳市的房子都卖了。同时,他也被失败打垮了,他选择了逃避。那段时间,他不愿去想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整日喝得烂醉如泥,家里的事从来也不管。

逐鹿中原 情系江南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尤其是男人。在家人、朋友的一再规劝下,他变得平和踏实了;开始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生意。那几年,他做过塑料袋生意,也在超市租过柜台,吃尽了苦头。一点一滴,终于在2004年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卸下了所有包袱后,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同年4月,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郑州开始做餐饮生意,把酒店起名为“西湖明珠”,取“逐鹿中原、梦回江南”的意思。如今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势必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想坚持下来,必须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虽然没有做过餐饮,但是凭着多年在商海历炼的经验,酒店生意还算不错。他将酒店的经营与环境文化、服务文化、书画文化、理念文化等融合为一体,凭着公司领导、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并倡导管理人员要认真听取员工的建议和要求,对管理者树立“改造人不如改造自己””的理念,对员工树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以“诚信经营,用心服务”为宗旨,锐意开拓、不断进取。在菜系方面,他经常给厨师们说,有许多杭州菜都是源自豫菜,两种菜系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酒店主推的杭州菜要以变取胜,不断汲取其他菜系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菜系,使得杭州菜闻名天下,并加大对外宣传,树立品牌意识,明天一定会更灿烂。

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

张建明当初在杭州的时候,许多在河南经商的朋友都告诉他河南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是当张建明到了河南以后,却发现河南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地方。在郑州的3年,他看到郑州街头的树越来越多了,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了,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了。他自己虽然是外地人,却越来越喜欢郑州、喜欢河南了,河南是他的第二故乡。现在,在张建明的影响下,许多曾经不喜欢郑州的朋友也认为郑州是个非常不错的城市,愿意到河南投资。

他说,要想创造一个高质量的人生,必须锻炼和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绝处逢生。否则,墨守成规,不懂得灵活应变,不懂得将思维方式纳入科学的轨道,就有可能酿成人生悲剧。生活是严峻的,改造大自然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但要战胜人自身的弱点,需要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现代社会急功近利,许多人忙于物钱和说钱,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并逐渐体会到了心为形役的燃包荒谬。我们应当思考生活的艺术,确立某种精神价值。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开始学会了珍惜,懂得了善待生命、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员工,不再为挣钱而横命,不再为了挣钱而挣钱,因为钱多了并不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快乐,他只是想用自己本分挣来的钱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以前,整日忙于应酬,与亲人疏离的太多,而生活的乐趣太少,但是当他把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作为目标,把回报社会作为责任时,他发现,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变了,他变得快乐,变得很淡泊。现在,他每年都要组织自己的员工外出旅游,并大力支持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失学儿童。

当代孝贤美名传

到河南后,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动了他、河南人民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感动了他。虽为外地在豫企业,但一直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打造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河南文化产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酒店经济效益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他曾经参与投资2005年河南省戏曲大赛,并获得河南省文化厅特殊贡献奖,还为老红军、老艺术家做寿、支持举办书画展、赞助全省书法大赛等,只要是有利于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他都不遗余力、全力支持、不求回报。这样做并非沽名钓誉,只是希望能够留住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只是想为此尽一份力。他也曾感慨于河南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对字画的偏好也由此产生。

闲暇时,他还会仔细品磨、研究其中的意境与技法,这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所以,他说,河南对他简直就意味着“重生”。因为喜欢河南,喜欢河南的文化,他说资助贫困生上学,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走好自己的路,不要重犯自己当年犯过的错误。2006年初,河南多家媒体报道了河南籍大学生张尚昀背着患病妈妈打工上学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让他也很受教育,以前他认为自己每月给父母寄钱就可以了,但是,父母亲都老了,都盼着和儿孙们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他们更需要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他曾劝父母来郑州和他一起居住,以方便照顾他们,但父母亲都是老杭州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不愿意来给他增加负担。所以,他现在无论生意多忙,每月都要回杭州一次,每天早上跑步去父母家和他们共进早餐,三年如一日,这也是受到河南这种孝道文化影响的结果。

父母亲知道他这么多年在生意场上打拼落下了一身的病,也曾多次劝他说,他们身体都很好,没必要这样来回折腾,但他已经把这作为一个习惯。在他的影响下,他儿子也放弃了和他在河南一起创业的机会,回到杭州,主动担起了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为人子,也为人父,因为被张尚昀的精神感动,让他下定决心要投资排演根据张尚昀的事迹创作的豫剧《当代孝子》,能对河南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也是对河南父老乡亲的回报。他的这个行动得到了浙江商会的支持与赞许,他们也表示要积极响应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为打造文化河南贡献力量。在戏曲的排演过程中,他亲自坐在排练场,和演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当时正值春节前夕,排练正在紧张阶段,他放弃了回杭州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在郑州和演员们在一起。因为这出戏给人太多的感动,也给人太多的思索。

《当代孝子》的每场演出他都认真地观看,坐在台下和观众们随着剧情一起鼓掌、一起流泪,他说,这台戏不仅对他自己受益匪浅,所有的观众都会受益匪浅,寓教于乐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事情到此,对于他是前所未有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恰恰是在挥霍无度时所没有的。投资这部豫剧不仅是想为河南的文化事业献上一份力量,更想借着这部豫剧传达我们中原人恪守孝道、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一份付出,一分收获,2007年,河南省文明办、省人大、省政协、团省委、省老龄委、省妇联、省青联等七家单位又联合授予他“河南省尊老爱老人物”称号。张建明说,现在他也许并没有从前富有,但是,却很快乐,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这些是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