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马观钧上班后第一次领到工资时,没给自己买一丁点东西却给父母和兄弟姐妹买回了一大堆物品。父母亲是既高兴又心疼,就吵他说:“刚上班就乱花钱,以后咋攒钱盖房子娶媳妇呀!”马观钧憨厚地笑笑:“现在我长大了有工作了,爹娘养我的时候过去了,该我回过头来孝敬爹娘了。"

马观钧是一个非常有爱心而且胸怀博大的人。多年来不仅深深地爱恋着家人,还深深地爱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父母要什么给什么

1983年,21岁的马观钧凭着自己的艰辛努力,走出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新密市岳村镇马沟村,来到新密市电业局当上名普通工人。

工作中,他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勤奋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很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和本系统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当了工人后,马观钧每个星期都要抽出时间回到家乡看望父母,每个月领到工资都要拿出一部分送给父母亲。近些年来,随着父母年岁的增高,为了能使二老健康长寿,每年他都带父母亲到郑州的大医院里体检身体,发现毛病及时医治。

马观钧对兄弟姐妹也非常关爱,不管是谁,有事找他他就帮,找他要钱就给,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不仅仅是对家人,对同事也是这样。他经常把同事们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常常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帮助同事们。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凡是家里有困难的,都受到过他的帮助。一次,一位同事的女儿患上白血病住进医院,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治疗受到严重影响。马观钧知道后,就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全部拿给他,还发动职工们为他捐款7万多元,使他女儿的疾病及时得到治疗。

马观钧的父母是非常勤劳能干的农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在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山沟里、6个兄弟姐妹能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大家都非常感激父母亲。对于走出了山沟沟的马观钧来说,他对父母亲的感激更深、更深。改革开放以后,父母亲为了使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多挣些钱能给几个儿子以后娶媳妇,就先后干了种植、养殖、小企业等多种经营。没有本钱,就让马观钧帮助借。结果,借来借去,马观钧背上了20多万元债务,而父母亲的多种经营也没搞成功。父母亲很难为情地说:“本想干点事帮你们兄弟减轻点负担,没想到反而使你负担更重。这些债,爹娘以后一定想办法帮你还。”马观钧笑着说:“娘,您别担心这事,我以后有能力帮你们还。别说这点钱,就是我的命,你们要我也给,因为我的生命就是您二老给的。”父母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少年来,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思想,马观钧对父母亲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从没让老人失望过

上世纪九十代初,国家有关部门在马沟村勘探得知,马沟村地下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有关单位在这里暂时无力开矿,就鼓励有能力的当地人去开采。马观钧得知这一消息后,就马上找父母亲商量开矿事宜。父母苦笑着说:“这事好是好,可咱一没钱,二不懂技术,咋开矿呢?”马观钧胸有成竹地说:“钱,我帮你们借;技术人员,我帮你们找,您二老帮助我的兄弟们搞好管理就行了。”于是,马观钧找亲友借,跑银行贷,终于凑够了开矿的资金。他又托朋友找来了采矿技术员。很快,一座规模化的中型煤矿在马沟村的山沟里建起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把马观钧父母多年办企业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马观钧对煤矿的生产经营不断给以指导,使煤矿健康地发展壮大起来。从此,马观钧帮助父母、帮助兄弟姐妹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小康之路。

他待亲家比俺还亲

马观钧结婚后,和岳父住在一起,由于岳父的儿子不在身边,他就把自己当作岳父的儿子用。从此岳父家大大小小的事,不管岳父是否安排,他都主动去做。

由于岳父工作忙,所以每年妻子奶奶的祝寿活动都是对忙前忙后亲自操办,收了礼交给奶奶,需要花钱自己掏腰包婚十几年来,马观钧年年这样做。知情者都称赞他比奶奶子做得还好。岳父很体谅马观钧,每次祝寿活动后都问他花多少钱算算帐,把花的钱给他,每次他都嘿嘿一笑:“都是自家人,算啥,我啥时没钱了再找您老要。

岳父和妻子奶奶体弱多病,每次生了病,马观钩都守在亲自伺候,直到康复出院。2004年的8月,根据工作需要,单位安排马观钧到欧洲诸国考察,时间半个月,出国手续已好。就在临出发的前一天,他岳父突然重病住院。是出国考赛还是留下来照顾岳父?马观钧主动选择了后者。于是,背后有人说他傻:“公家出钱让你出国,机会多难得啊!何况他身边有女儿,他又不是你亲爹,你何必为他放弃一次难得的出国机会呢?”这些议论传来传去传到马观钧的耳朵时,马观钧嘿嘿一笑说:“在我看来,出国不出国都一样。要是我走了,岳父在家有个三长两短,将来我到地下咋有脸去见他老人家?”岳父听说后潸然泪下,感叹说:“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啊!”这次岳父生病,马观钧床前床后服侍了1个多月,孝心终于驱走了病魔,岳父渐渐恢复了健康。

马观钧的妻子不幸因病去世后,孤独和寂寞时常包围着已经退休的岳父为了改善岳父的心境使他生活得快乐,每逢节假日,马观钧总是抽出时间陪着他出去走一走。每次下班回家后,他都要到老人屋里聊一会。老人一遇事情,也总爱和他议一议,安排他去办,岳父和女婿的感情非常融洽。知道这些情况的马母,有时就对儿子开玩笑说:“观钧啊,你的心眼可是长偏了,现在你待你岳父比待俺还亲哪!"

心里装着父老乡亲

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富民政策,使许许多多个农村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马观钧的父母兄弟就是这样的家庭。同时,马观钧的小家庭也过上了小康生活。

然而,由于偏僻、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滋养他长大的马沟村还相当落后。

1996年10月马观钧休假时,为了多陪陪父母,就因到马沟村住上了几天。一天,村里的几位老人和他聊天时,说起了他小时候曾就读过的小学。老人们说:村里的那个学校已不成样子啦,仅有的几间破教室,晴天露着天,阴天就漏雨。由于教室少学生多。孩子们上到四年级就要转到外村去上学。遇上天阴下雨路不好走,孩子们只好待在家里玩。老人们说:观钩哪,你现在在外边当官了,能不能给国家要点钱,把咱这破学校修修啊!马观钧听到这些情况,心里很不好受,他马上到村办小学调查情况。假期过后,马观钧就抽时间到有关部门去反映学校的情况。可有关部门说,现在教育经费很紧,很难挤出钱来

于是,马观钧就又回到家乡,和父母兄弟们商议自己筹钱改建村办小学的事。他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大家就你兑点我兑点筹集了60万元。

为了建出高质量的教学楼,马观钧找国家专门单位设计图纸,亲自筛选施工单位,还严把建筑材料关。马观钧的父母兄弟也都亲自到工地边帮忙边监工,全家人就像自家建房子一样操心

1997年6月,一座标准化的教学楼在马沟村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这是马沟村历史上条件最好的学校。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马观钧还自己出资给学校购买了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扩音器等电化教学用品,帮助学校建起了电教室。为了弥补村办学校的经费不足,马观钧还动员家里每年给村办学校捐献数万元现金。

对马观钧全家捐资助学的义举,新密市、镇、村领导都非常感动,新密市委市政府对马观钧一家进行了表彰、宣传。新密市教育局特意将“马沟小学”命名为“马沟冠军小学”。

马沟村地处山沟中,祖祖辈辈吃水很不方便,村民们常常要到几里外的沟塘里去挑水。近几年,由于村中的中青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家里多剩下老人和孩子,所以遇到雨雪天,村民们吃水更成了大难题。马观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又动员全家人

捐资30多万元,给村里的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喝上清减道的自来水,老人们高兴地合不扰嘴,他们自豪地说:咱也和城里人一样能喝上自来水了。

马沟村马沟村,沟沟相连难出村。多少年来,这句歌通一"在村里流传着:多少年来,交通不便也一直困扰着马沟村的发。和村民们的出行。青年人出村都不方便,那就更不用说老年人比村了。走出山村到外边看看,一直是马沟村老人们的一个梦。2005年8月,马观钧又趁休假回到村里。他召集全家人开会,决心改变世世代代交通不便的历史,要把天堑变通途。全家人算帐,吓了一大跳:要修建一条高质量的出村的公路,总投资约需200万元。有些家人就提出,现在家里所有的资金集中起来也不够,还是等一等再说吧,马观钧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几百年来这条路一直阻碍着咱村的发展。早修路早发展,晚修路就晚发展,咱们不能再等了,不够的钱我来借我来还。”看到马观钧责任感那么强,决心那么大,全家人同意了他的意见。

在全家人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8个月,一条长13.5公里的高质量的混凝土道路修出了村,连上了外面的大公路。从此,马沟人出行困难的历史结束了。正式通车的那一天,全村老老少少都跑到了新修的公路上,他们笑着,他们跳着,人人笑逐颜开,个个乐不可支。

为了培养人才、建设未来,马观钧还筹集巨资设立了助学金。他宣布:凡本村学生考上本科的,奖励助学金5000元;考上专科的,奖励助学金3000元;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费全部从助学金中出。助学金从设立到现在,他已向考上大学的11名学生发放了10多万元。

马观钧说:“只要我有力量,我还要为村里多办些实事。”马观钧为村里做了多少贡献,马沟人知道!马观钧的爱心有多大,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知道!马观钧正用他的爱心和力量,使马沟村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