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宽喜常说,孝敬不应是挂在嘴上,而应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幼时家境贫寒,父亲经常教导他要诚实做人、勤奋做事,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1970年入伍,在部队6年的时间里,那时每月的津贴费才6元,而他不抽烟、不喝酒,省吃俭用,每月都要准时给家里寄回去5元钱,除去买信封、邮票的钱也就所剩无几了。1976年复员时,他连退伍费加起来才有103元钱,给母亲留了100元以补贴家用,他揣着3元钱开始闯天下,先是在村里干民办教师,后又调至司法局,退休后开始经商,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他成功了。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然而他在干事业时却从未忘记过孝敬父母,从未忘记过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姐弟三个,他在家排行最小,但他却把赡养父母的重担挑在了自己肩上,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对父母孝敬有加,直到2004年父母相继去世。他说,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能让他们吃好穿暖比去世后厚葬要强得多。父母去世已快两年了,现在,他时常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多年来,他把一腔热情倾注在了公益事业上,他在村里率先倡导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捐资修路、资助贫困失学儿童等等,使很多人脱离困苦,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这使他意识到。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只靠个人的力量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呼吁社会,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为了遏制这种歪风,弘扬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段宽喜向村两委提出设立“好媳妇、好婆婆”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在他的倡导下,2004年,周家原村通过组织农户统一上报,村组干部深入调查,最终通过评审的形式,在村里评出10户婆媳和睦的农户。段宽喜拿出一万元设立了周家原村“好媳妇、好婆婆”奖励基金,对评选出的代表进行了表彰,这在周家原村也是首次,在乡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现在,全村婆媳之间关系和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由于自己年幼时家贫,不得不中途辍学去了部队,他深知失学的痛苦,这些年来,他已相继资助了多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而他们提起段宽喜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段宽喜,出生在灵宝市苏村乡周家原村一个贫困的农家,他不仅孝敬父母、尊老爱老,而且热心于公益事业、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先进感人事迹在苏村乡、在洛阳市广为流传、有口皆碑,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他当之无愧称为“尊老爱老”杰出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立基金,奖励“好媳妇、好婆婆

说起设立基金,还有一件让他触动很深的事情。几年前,周家原村极少数的儿媳在老人面前不孝顺、虐待老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村里造成恶劣影响。当时,村里有位老人无儿无女,收养了一个儿子,历尽艰辛将其抚养成人,并为其娶了媳妇、安了家、但儿媳妇不愿赡养老人,老人双眼有疾,他们不但不为其看病,还骂老人老不死,段宽喜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带着老人去看病。谁知回家后却被老人的儿媳妇痛骂了一顿,说他多管闲事,这件事在村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捐资修路资助失学儿童

以生产苹果为主业的周家原村,因村里贫困,部分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狭窄,每到下雨天,道路便泥泞不堪,特别是秋天的阴雨天,苹果都熟透了,外面的客商进不来,有时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苹果烂掉。段宽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间,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万元钱把村里所有的道路全铺上了砂石,解决了村里1000多口人交通不便的难题。

尊老爱老 堪称典范

2003年,他去敬老院找人,中间和老人聊天,当看到十几位老人只有一台电视机,而且信号还不清,老人有时为争看节目还伤了和气,他当即购买了两台大彩电,送到了敬老院;看到老人们洗澡没有热水很困难,他立即又购买了“太阳能”热水器送过去,现在全天有热水,老人随时可以洗澡。段宽喜对敬老院的老人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让他们安度晚年是每个有公德心的人都应该去做的。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春节都要带些肉、蔬菜等年货送到敬老院,并给老人们每人100元钱,添置冬、夏衣服。

每逢过节假日,他都要带些食品、日用品送给老人们,老人们提起段宽喜,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他是个大好人。在段宽喜的影响带动下,公司员工没有不孝敬父母的,他经常教育员工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注重孝道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他怎能忠于国家、忠于企业呢?在企业里他制定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孝敬父母者不让上岗,二是对孝敬父母的人进行奖励。这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员工始终保持着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