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儿

别看小孩子年龄不大,他们的眼睛可是雪亮的,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不管需不需要,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满足自己的“私心”,我女儿经常说的话列举如下:

妈妈,你看小朋友都在玩,为啥只有我不能玩?

我想要奥特曼卡片,姐姐都有很多了,我也想跟她一样多。

爸爸,我都好久没有吃冰淇淋了,人家爸爸都让吃。

人家小朋友都能下去玩,为啥我不能出去玩,求求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寻找各种理由,想要达到意图,源自他们与大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孩子之间也存在攀比心理,比如拿有奥特曼高级卡的小朋友,会瞧不起拿普通卡的同伴。这也难怪孩子们会拿小朋友说事了,自己没有的,想要尽快补上,同样也补齐了在玩伴中的“地位”。

大人看到可能会认为好笑,但孩子不这么认为,“地位”的差别,会失去同伴的认可,进不了小圈子,不能跟他们一起玩耍。攀比心,在孩子之间普遍存在。

攀比是人性,也是维护自尊的表现,期望被人认可和崇拜,不甘人后。

心理学上有一个猴王心理,人人都想做最强者,获得强大的信心,它是一种追求,无可厚非。

攀比不仅存在于孩子身边,父母也深受影响,积极的攀比心理对人有益,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超越别人。但是,攀比心理也是有度的,我们就拿美国来说,竞争不过别人,就拿各种理由给别国使绊子,这种不是理性的竞争,而是一种卑鄙的手段。如果放在做人上,是不择手段的人,没有多少人愿意跟他们打交道,不一小心可能深受其害。

理性看待孩子攀比

当看到孩子被同伴鄙视、瞧不起,父母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能因此盲目满足孩子,迅速提升孩子的“地位”。很多小孩存在攀比心,来源于父母的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与比自己强的小朋友攀比,父母先克服自身的匮乏感,不能因为自己暂时做不到,而打压别人。就像短跑比赛一样,自己跑不过别人,想的不是提高自己的速度和体能,而是拉扯别人不许超过自己。也不能因为跑不过别人,而一蹶不振,陷入自卑否定自己。

攀比问题如何应对?

攀比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攀比;另一种是精神攀比。如果孩子是前者,父母可以引导小孩确定自信的认知,攀比很常见,父母要实事求是,满足不了不要遮遮掩掩,做不到就直接告诉小孩。但你不要就此打住,要找出孩子的心理诉求,比如孩子想要游泳,家里的澡盆太小,一家人可以去游泳馆;家里玩耍不开,可以带你去郊外或公园玩耍。

由此看来,很多攀比问题都可以解决,只是解决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有爱,跟家人相处非常愉快、开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过了婴幼儿期,慢慢学会了比较,只有跟周围小朋友进行比较,才能明确自己的“坐标”,你可以理解成“参照物”,这具有两面性,好的比较对孩子成长有利,坏的比较混淆孩子的是非观。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找到有利的“参照物”,比如爸爸爱运动,可以鼓励孩子跟爸爸比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再配上父母的不断鼓励,就会内化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的小宝宝总爱哭,可以给宝宝找一个不爱哭的小朋友,作为孩子的榜样,告诉孩子要像小朋友一样,不哭不闹,你做到了,不用爸妈提醒,明白对错,妈妈也奖励你。父母要注意的是,将参照物从他人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拿孩子的现在跟过去比较,而不是总拿孩子跟别人比较,毕竟两者起点不同,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当然总拿孩子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也不好,容易让孩子盲目自大、骄傲自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小时候会经常听到父母这样数落,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你再看看你。试图通过“激将法”,让孩子奋进,这种教育方式不可取,易产生自卑、嫉妒心理。自卑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不强,或封闭自己,产生抑郁心理。嫉妒有利也有弊,适当使人努力,过度易使孩子出现攻击心理。

所以,父母别再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了,况且你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