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列在同一传记里,再加上他又在书中说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是就这么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便被合称为“五子良将”。
在这五子良将中,于禁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的,因为在曹魏阵营的武将中,于禁是唯一一位拥有假节钺特权的人。仅凭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曹操对于禁,有多么的信任和重视。
但人谁都不会想到,战功赫赫的于禁竟然会晚节不保,在襄樊之战中会投降关羽。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五子良将中,结局最为凄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五子良将的结局
五子良将中最先去世的,是乐进。他是最早投奔曹操的那一批人,凭借着战功,乐进一直做到了右将军,在他去世后还被追封为威侯,由此可见这个结局还是不错的。
第二位去世的,就是于禁。在襄樊之战前,于禁的职位是左将军,还拥有假节钺。然而当襄樊之战结束,于禁辗转的回到魏国后,他的职位就变成了安远将军。
不仅如此,于禁还遭到不少大臣,甚至是曹丕的羞辱。这让于禁羞愤难当,最终染上了重病,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他的谥号“厉”,更是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这也是为什么说,于禁是五子良将中结局最惨的原因。
要知道“厉”的意思是灾祸、祸患,完全就是个贬义词。生前被人嘲讽,死后又得了个贬义词的谥号,于禁的结局,真的是一言难尽。

五子良将中第三位去世的,是张辽。他的官职是前将军,还被封侯,这可是无数武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待遇。而曹丕不仅对张辽赏赐颇丰,还专门派人去照顾张辽的家人,免除张辽的后顾之忧。在张辽重病时,曹丕还专门派御医去给张辽治病。等张辽病好后,曹丕还把张辽接到行营里居住,每天都是御厨伺候着。
曹丕对张辽如此重视,因此张辽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
五子良将中第四位去世的,是徐晃。《三国演义》中说,徐晃是被孟达杀死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这一幕发生在公元228年,而历史上的徐晃早在公元227年就因病去世了,时间线都对不上。
徐晃的一生战功赫赫,后来被封为右将军,也被封侯。公元227年徐晃去世后,他的儿子还继承了徐晃的爵位,由此也能看出,徐晃的结局也是很不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子良将中最后去世的,便是张郃,他也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位战死沙场的。公元231年,张郃已经是征西车骑将军,但因为司马懿很不喜欢张郃,为了给自己扫除障碍,司马懿就故意命令张郃去追击诸葛亮,最终导致张郃中了埋伏,兵败被杀。
张郃战死后,曹叡十分悲痛,就把张郃的食邑都分给了张郃的儿子,张郃的儿子也都被封侯。由此就能看出曹叡对张郃有多么的重视。而张郃作为军人,马革裹尸的结局,也是十分不错的。

二,五子良将中,为什么于禁的结局最为凄惨?
于禁的结局无疑是凄惨的,毕竟在生前被人羞辱,死后还得了贬义词的谥号。但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就是,于禁投降关羽。
作为曹操的心腹爱将,追随曹操数十年,不仅深受曹操重视,于禁更是身居高位。但就是这么一位大人物,却会选择投降,这不仅让很多人无法接受,更是让很多人不敢相信。
无论在什么时候,叛徒都是令人唾弃的,更何况还是于禁这样的大人物。如果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还对他礼遇有加,那别人会怎么想?别人会不会认为,今后即便投降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呢?
也因此,不管是出于情感,还是出于理性,都意味着于禁的结局不会太好。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宁愿选择慷慨赴死,也不要选择苟且偷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