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已结束,人们开始期待下一届的2024巴黎奥运会,据悉,巴黎奥运会的奖牌是可以跟他人共享的!

奖牌获得者可以将他们的奖牌拆开成四份,送给他们所爱的人,以纪念他们生命中伟大的一天和了不起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个浪漫的创意,网友们纷纷点赞:

“这个想法太惊艳了,分享让奖牌更有意义!”

“真好啊, 一份喜悦变成了四份!”

“赠人奖牌,手有余香!”

还有一位网友开玩笑道:“我家娃从来不让别人碰他的玩具,以后就可以这样教育他,你看人家的奥运金牌都跟别人分享了,你怎么那么小气?”

虽然是玩笑,但却让许多父母产生了共鸣——分享是我们每个人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与亲近的方式,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都能慷慨、大方、谦让、乐于分享,而非具有独占欲、小气或霸道独行。

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是我的”,这句话可能是学龄前幼儿经常挂在嘴上的话,用来提醒别人不要“侵占”他的“财产”,孩子们常因此闹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苦口婆心地劝说,“把你的小汽车给小弟弟玩一下”“蛋糕记得跟其他小朋友分着吃”......可孩子根本不撒手,好说歹说仍旧“一毛不拔”,弄得气氛尴尬无比。还有一些家长会无视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分享。

为什么孩子不爱分享?这个问题不是单单一句“他自私”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你强迫他,他就会改变的。孩子的世界跟成人的不一样,对于分享这件事,我们要理智对待。

首先,3岁之前的孩子还不具备站在他人立场来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没有办法学会分享,对物品的占有欲也不会自动消失。即使孩子长到了6岁,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他们仍没有明确的“分享”概念,也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分享”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并非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意识与行为。

所以父母要不断地告诉孩子关于给予和分享的相关规则,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在这里,有以下三点建议,家长可以参考:

01/物权意识萌芽时

给孩子掌控分享的权利

当孩子被他人要求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可能他本人并不想与人分享,甚至会因此大哭大闹、大发脾气。

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从2、3岁起就已开始物权意识的萌芽,他们会渐渐意识到: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他正在形成“所有”这个概念,而这正是迈出“分享”的第一步。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保持宽容的心态,理解孩子还没有做好与人分享的准备,而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拥有掌控权,这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首先,要让孩子有拒绝的权利,父母要重视的是对孩子拒绝方式的积极引导。比如,可以礼貌地对对方说:“对不起,这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我不能借给你玩。”“对不起,你想玩别的玩具吗?我可以借给你玩。”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如何能随时取回自己分享出去的物品。比如,在借给别人之前可以说,“我可以借给你玩,但我要的时候你得还给我”等等。

02/当别人不愿分享时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

当孩子主动要求他人分享玩具时,可能别人不愿与孩子分享:或许是不熟悉,或许是不信任,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感到失落、沮丧。

其实,孩子是会选择分享对象的,3岁以后的孩子,社会交往意识比较强,他们更愿意和自己的朋友分享,而不是与不熟悉的人分享。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给孩子及时的心理安慰,向孩子解释被拒绝是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问问孩子如果不熟悉的人向他借玩具会怎样。让孩子认识到分享应该是建立在自愿、主动的前提上。因此,要尊重他人不愿分享的意愿,坦然面对别人的拒绝,选择拿自己的玩具与对方交换试试或去玩别的玩具。

03/当孩子患得患失时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成人之间分享物品,互赠礼物,大多是因为出于真心喜爱或社会礼仪的要求。这种分享行为,是成人之间彼此关系的纽带,它通常会以各种有形的回馈或无形的感恩让彼此更亲密。

而对孩子来说,通常无法理解更深远的分享内涵,他所能理解的分享等同于失去——假如与他人分享玩具,会失去自己玩玩具的权利。因此,有必要让孩子了解,通过分享当下能获得的受益,以引导孩子产生分享的意愿和行为。

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进行分享的机会,比如和他人一起玩玩具或者交换图书,并告诉孩子能从这些分享中获得怎样的快乐。孩子越能获得愉悦感,就越愿意分享,久而久之,还会爱上分享。比如说玩球,和他人玩能有更多的玩法,这比一个人玩有趣得多。

图片4

调查显示,懂得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欢;而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则很难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容易出现退缩等心理问题。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奢望孩子一开始就学会与他人分享,而是要逐步培养孩子分享的能力,让他在分享中体验快乐,享受分享的乐趣。慢慢地,孩子就会乐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