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1月4日上午10点50分,开国大将陈赓夫人傅涯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傅涯同志去世后,陈赓将军子女及亲属在家中设置了吊唁厅,位于西单灵境胡同的小四合院。

当吊唁者踏入傅涯同志的吊唁厅,发现整体布置简朴而不失庄重,遗像前整齐地摆放着从全国各地送来的花篮,遗像上方横书“送别亲爱的妈妈”几个大字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客厅内的一角,摆放着30多张傅涯同志的生前纪念照,每一张照片都生动地记录着傅涯与陈赓将军相互扶持的生活片段。

前来拜访的客人在众多的照片中能看到傅涯老人还是年轻貌美的昔日模样,也能看到她与陈赓将军在戎马岁月中相互扶持的恩爱甜蜜瞬间。

在所有照片的中央,是陈赓亲自为爱妻手写的一首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以及傅涯写在丈夫日记本扉页上的字迹:

“亲爱的赓:1949年的新春,你们在胜利地进军,江北的人祝福你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傅涯的女儿陈知进回忆道:父亲当年每次出征前,母亲都会送一个日记本给父亲,并吩咐其贴身携带,等归来后再收起来保存。而上述这段文字便是陈赓将军参加渡江战役之际,傅涯在临别前写下的。

1月14日上午,傅涯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尽管一月份的北京寒风刺骨,最高室外温度只有2°,也抵挡不了前来吊唁的同志们的热切。

周总理侄子周秉和、黄克诚大将女儿黄楠等革命先辈后代前来吊唁,纷纷敬献花圈。

在公墓大礼堂里,“你一直在路上,风萧萧的路上,多少金戈铁马,和多少雨雪风霜……”出自于《陈赓大将》电视剧中的片尾曲《在路上》让这场告别仪式显得与众不同。

大家胸前佩戴着白花,都真切地怀着对傅涯老人的敬意,来见她最后一面。

在前来送行的人群中,一位来自北京市政85岁高龄的宿老先生说,他曾经与傅涯老人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傅大姐原先担任过北京市公用局机关党总支书记,当时自己正在其麾下负责计划工作。

“别看她是首长夫人,还是我们的党总支书记,但她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平易近人。”宿老先生陷入回忆中,言语中怀着对傅涯的思念。

前来采访的报社记者注意到礼堂现场,傅涯老人的遗像胸前别着一支金红相间的别致胸针,向其家人问到此胸针的来历时,陈赓将军的女儿陈知进说:

这是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从上海特意购置赠送给母亲的礼物,当时花费了30多元,情谊之重可见两人感情甚笃。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更加珍惜这枚具有纪念意义的胸针。每逢有重要活动,母亲总会将胸针仔细地别在胸前。

就在遗体告别仪式当日,子女们将这枚胸针最后一次戴在母亲胸前。

傅老的孙女、外孙不禁动情地说道:“今天,奶奶戴着爱的胸针,在天堂与爷爷相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境贫寒,仍坚持求学

外孙曾在悼念外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您一生的故事本来也可以浓墨重彩地书写,但您偏偏只是几笔带过。”

傅涯原名傅慧英,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她有十多个兄弟姐妹。但是作为家中的大姐,她没有机会步入学堂,只能从小在家与母亲一起做鞋子,绣花,并担负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小傅涯十分羡慕哥哥能去学堂,但极早就懂事的她把这份向往藏于心中,只能在夜里偷偷地哭泣。

知女莫若母,母亲知晓傅涯的心事,便给她支了一招:“只要你能按时按量完成做鞋和绣花的任务,就送你上学。”经过小傅涯坚持不懈地努力,她终于踏上了求学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岁的傅涯在南京私立东方中学毕业后,便随着哥哥傅森前往延安,开始奔赴革命事业。

这对傅家兄妹一路上望着百姓民不聊生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为抗日救援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大哥的引导之下,傅涯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义无反顾地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党的教育和熏陶。

她毕业之后便加入了抗日大学总政文工团,开始担任文工团的会计以及秘书工作。由于傅涯对于学习和工作付出非同一般地努力,很快便获得党的认可,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最终情定陈赓将军

傅涯与陈赓将军相识于1940年。

在准备陕西武乡县蟠龙镇的文工团演出之际,傅涯与其他女团员一起到抗大训练部长王智涛家中借演出道具,正好与养病中的陈赓邂逅。

当时陈赓正在和身边的同志们开玩笑说道:“会昌战斗之中受伤的时候,我真想开枪自杀。想想自己还年轻,活着还能为共产主义奋斗,我就装死了。”

望着这位英俊豪迈的将领,傅涯的目光不由地被他所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同志。

就连陈毅这么评价:“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乐观,能够团结大家一起革命。”

一年后,傅涯竟然没想到与陈赓将军的相遇乃是“被安排”。

陈赓因为伤寒停留在蟠龙镇休养,抗大训练部长王智涛问他最近过得如何时,只见陈赓稍微有些感慨地说:“现在过得还不错,有枪,有警卫员,有马,唯一不足的是一个人回到家里面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

此时陈赓前妻王根英已在抗日中牺牲,他平日工作繁忙,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顾及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不免有点力不从心。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智涛见状,便开始忙着给陈赓张罗相亲的事情。

王智涛夫妻俩慎重考虑,便想到了尚未婚嫁的傅涯正好合适,便邀约她到家中吃饭。

被蒙在鼓里的傅涯赴约了饭局,再次遇到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陈赓。

陈赓此时有备而来,对面前这位端庄持重又青春靓丽的姑娘非常有好感。

但第一次的相亲会并没有十分顺利,陈赓此时心中仍挂怀王根英,并主动为亡妻守节三年。

最终在同志们的鼓励和劝导下,两人同意先交个朋友,互相增进了解。

在一次相处当中,陈赓主动向傅涯讲述了他的过往,也回忆了他与王根英之间的爱情故事。

陈赓总结道:“选择对象这个事,政治方向,所走的道路很重要。”

傅涯对这番话深受震动,后与陈赓正式交往。

1943年,傅涯与陈赓喜结连理。从此两人相濡以沫,生活融洽。

傅涯与陈赓一共生育了三子一女,即为陈知建、陈知进(女)、陈知庶、陈知涯,而王根英所生长子陈知非也一同生活,傅涯更是对这个襁褓就丧母的孩子视如己出。

新中国成立后,一家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正当大家都以为生活有了奔头的时候,陈赓将军却因心肌梗塞倒下了。

傅涯还记得1961年3月15日那一天,陈赓主动跟夫人提出:“今天我生日,你给我擀点面条吃吧。”

这是自己熟悉的丈夫第一次,而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提出在家过生日。

次日,陈赓将军便与世长眠,享年58岁。

陈赓逝世,傅涯奔走为亡夫写传记

陈赓将军去世之后,傅涯悲痛万分自是不用多说,她眼下需要操心照顾五个孩子的日常生活,除了长子陈知非已经成年并已工作多年外,其余的四个孩子年纪尚小。

承受着巨大丧夫之痛的傅涯只得借以繁忙的工作生活来分散注意力,她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愿意面对现状,甚至不愿意回家,毕竟过往与陈赓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在沉寂了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后,傅涯决心振作起来,她开始着手整理丈夫的遗物,希望能够将深沉的哀思寄托在此。

她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陈赓的日记本,认真地归纳好旧日的信件。

虽然平日身兼工作和照顾孩子的责任,但一有空暇时间,傅涯开始就着陈赓的日记逐字逐页进行梳理。

她还采访了陈赓将军当年并肩作战的众多战友,为求能够还原出丈夫生前的重要经历。

1982年,凝结了傅涯心血的《陈赓日记》正式出版,不仅如此,在追叙陈赓过往之时,傅涯也深入地了解到了王根英为人和事迹,更是提笔写下了《报国何计女儿身——王根英烈士传》,借此祭奠这位伟大的女性。

更令人感慨的是,即便是一人支撑着家庭,傅涯一直坚持给王根英的母亲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

傅涯最终独自一人养育出两个教授、三个少将,随着子孙逐渐开枝散叶,傅涯也开始享受天伦之乐。

美国家书姊妹相认,不顾高龄赴台探亲

1980年,已年过六旬的傅涯收到了一封意义重大的家书,望着这一封来自美国的书信,她留下了悲伤的眼泪,这封信来得太晚了!

早年间傅涯由于投身革命怕影响到家人,就主动切断了与家人间的联系。

后经过打听才知道一家人已经在台湾定居,但是始终杳无音讯。

看到这封来自妹妹的信件,这才得知父母已经去世,妹妹随着家人住在美国,一时间悲喜交集,难以释怀。

1984年,妹妹从美国直飞上海,再由上海转车到北京看望傅涯。

小妹一出车门,傅涯便立即认出眼前这位30余年未曾相见的胞妹,竟没想到当时年仅8岁的小妹,如今已是迟暮老人。

这对姐妹百感交集,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抱头痛哭。

小妹回忆起父亲生前的话语,他想大陆了,想家里的亲人了。

临终前父亲叮嘱还家人要将自己的骨灰装进缸子里扔进大海,随海浪漂到大陆故乡。

小妹回忆道:“父亲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生前不能回大陆,死后也要回到大陆。”

1986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主持之下,小妹带着父母的骨灰同傅涯一同前往了杭州老家,完成了父母葬在家乡的遗愿。

傅涯捧着至亲的骨灰,情绪复杂,愧疚于与父母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同时又对即将完成父母遗愿感到无比欣慰。

1992年,傅涯决定前往台湾看望亲人。她在妹妹的陪同下坐飞机到台湾,没想到一下飞机,台湾的亲属们便浩浩荡荡地簇拥过来,十几辆车一字排开,傅涯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幸好有小妹的搀扶引导,才顺利上了车,奔赴二弟家中。

当天夜晚,傅涯的弟弟妹妹和他们的孩子们都一起来看望傅涯,房间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不仅如此,侄子们还特意购置了大彩电,为了老人们能够相聚一起看电视娱乐。

这一行,傅涯在台湾呆了两个月才返回北京。与亲人相聚的意外之喜,给傅涯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后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台湾亲人每年都会来看望这位远在北京的亲人,这令傅涯感觉十分幸福。

她也因此非常关注两岸时政,傅涯衷心希望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希望众多分居两岸的亲人们都能早日重聚。

2008年,汶川地震时傅涯在病床上仍主动要求捐款,还嫌家里代她捐得少了而不开心。

2010年,在陈赓将军去世50年之后,傅涯也终于与思念已久的丈夫重聚九泉。她这一生跌宕起伏,却善于以坚强和豁达的心境来度过这不凡的人生。

在傅涯临终前,她拉着长子陈知非的手,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遗愿:

希望将陈赓将军的骨灰从八宝山移出,同时也将王根英烈士的骨灰取出,将他们合葬于在陈赓位于湖南省湘乡县境的老家。因为生前不能在一起,让他们死后永远在一起。

如今,在湘乡县泉湖村的后山上,傅涯与王根英两个石碑一左一右地环绕在陈赓的巨大石碑旁边,三座蓝宝石花岗岩墓碑紧紧地依偎着,仿佛从来没有分离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