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共需要赔偿200亿美元,苏联应独得一半,美英分80亿,余下其它国公分。”

1945年二战胜利在即,斯大林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求这样的战后赔偿方式。

分裂的起源

斯大林的赔偿要求同当时的美英意见并不一致,特别是在波茨坦会议上,表面上看美英和苏联已经在赔偿方式上达成一致,但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冲突,会后双方在赔偿问题的现实矛盾日益扩大,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对于美英来说,对于经济赔偿的态度是趋于宽容平和的,原因在于美英并不急需大量赔偿来发展本国经济,所以他们甚至都没有明确要求赔偿款的金额。

尤其是美国,二战时期美国境内基本不受影响反而大力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足见美国索要德国赔偿只是一种惩戒和严防警惕性质的处罚。

美英要考量的是德国赔偿金额的适度量,一方面一定要严格削弱掉德国的生产工业和杜绝一切军事工业生产,这既是防止德国帝国主义的抬头,又是带有惩罚性质的降低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国家在战争中的罪责和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如果惩罚过重了,德国人民连基本的生活温饱水平都不能确保的话,美英国内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又不可能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民饿死,这会导致德国人一边领取着美英的救助,一边在心里滋生压抑的民族仇恨,恐怕不久后又会使德国演变成那个一战后狂热的战争国度。

另外,美英两国也要警惕德国的赔偿事务演变成自身负担的可能。一战后曾发生过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德国通过外交活动和政策巧妙地减少各种实际赔款,而且美英也被套了进去,要用自己国家的钱贷款给德国才能更好收取日后的赔款,变相成了用美英的钱替德国支付赔偿。

同美苏考虑的不同,苏联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苏联是二战期间三大国当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加上当时苏联本身经济不太好,这个时候大量的赔偿款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削弱掉德国的国力,所以苏联最初要求德国给自己的赔偿额是100亿美元,可以是工业产品、设备和德国资产等各种支付形式但数目一定要够,关于这一点苏联多次与其他国家交涉时依然不改强硬态度。

虽然有说不同意见,但可以说在防止德军国主义重新抬头的问题上,大家是有共识的。为此四个大国苏、美、英、法还将德国划分为四个地方,分区而治控制德国,还禁止德国军事工业生产。但是关于具体的赔偿金额、采用哪些赔偿方式以及要将德国人的生活水平降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双方争论不休。

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始终认为200亿的数额实在是德国无力偿还的数字,这很可能激发起德国人再一次的民族仇恨情绪,但是苏联方始终不肯妥协,他们要求第一个赔偿给自己,还认为该是多少还是多少,一副“你美英‘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苏联还需要这些赔偿‘救命’”的模样。

眼看气氛僵持,美国提出了“优先结账”原则,大意就是德国人的工业产品和出口的获利应该扣除掉德国人用来买粮食和工业原料的本钱,剩下的钱才用来赔偿支付。之所以提出这个原则是因为美国害怕先赔给苏联之后德国又穷得连饭钱都要自己来援助。

苏联当然不会同意“优先结账”原则,但是又不好直接反对,于是提出降低德国人的生活水平来“两全其美”,这一提议最终变成一条让人难以操量操作的模糊协议:“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赔偿期间不得超过除英苏之外其他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番争议商讨过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赔偿数额和哪些地区负责多少金额的问题还是没能确定下来,最终大家决定将这两个问题搁置到波茨坦会上。

不爱黄金爱“废铁”?斯大林决定为哪般

之前在雅尔塔会议上商讨过后,东西方发现均未能如想象中那般愉快商议,这无形中加剧了互相的不信任感。美国开始想办法把西方同盟国团结在一起,就赔偿范围的问题上做一个分割,彻底隔开苏联和西方盟国,也就是苏联就只在苏占区索赔,西方盟国在只在西占区索偿,这就是“分区赔偿”。

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正式提出了这一提议。起初斯大林并不赞同,他们所在的东占区境内主要农业和轻工业,西占区那边却有大量的重工业设备,只看地区的工业水平己方无疑是吃亏的。但这个提议又不失为一次苏联在东占区完全掌控地方,索取更多利益的好时机,权衡之下他同意分区赔偿,另外要求向美英方加一个用黄金换“废铁”的交易条件。

前面提到,苏联急缺金钱来补偿和发展自己国内的经济,那么他又是哪来的黄金,又为何要放弃黄金来换“废铁”?

原来,当时德国到处侵略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战败后这些黄金储备自然就在各国的分配之中,而所谓的“废铁”当然不是真的废铁,而是西占区的陈旧工业设备。

斯大林打算放弃德国的黄金以及大约5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来换取西占区的工业设备,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二战后,德国的军事工业水平无法比肩美国,当年苏联虽然是世界第一体量的大国,其工业水平和军事装备没有那时的德国强大,但此时的美国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

所以为了同美国争夺领导世界的超级地位,才有了斯大林那份宁要“废铁”不要黄金,也要振兴苏联重工业的决心。

而美国也不是不知道苏联的心思,但是此时还是有点倨傲了,一是不在意这么一点工业设备,二是为了赔偿事宜的进展顺利。所以美国同英国等国经过一番商讨之后,美国就宣称鉴于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表示西占区可以给予苏联15%的工业设备和不影响德国经济的10%的旧工业设备,但是规定了一点:一些用于德国和平经济建设的工业不能拆除。

最后苏联和西方盟国各取所需,大家看似皆大欢喜,但实际不同立场的赔偿要求早已注定矛盾不可消除。

果然波茨坦会议议刚结束不久,美军就收到了苏联拿走工厂产品、拆除东德工厂设备的消息,并且苏联方严辞拒绝其他人进区检查,这已经违背了波茨坦会议协议上的内容。事实上,这也不是苏联第一次干这个事了。

早在二战结束前,苏联还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苏联就对沿途的德国的仆从国们如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进行大规模的工厂拆迁运输。除此之外,苏联更是领先一步西方盟国军队前往柏林,动手拆走了柏林所有的工业设备,直到波茨坦会议的前一刻苏联仍在拆除和运输东占区的工业设备。

可以说苏联对于工业设备的拆迁一直乐此不疲,1946年到1947年,西占区共转让苏联波兰293个工厂,含有39个重要的工厂,也被苏联全部拆除运输,但这也是苏联从西占区赔偿额获得的最后一笔了。

美英其实一直试图阻碍着苏联获得赔偿的进程,等到冷战爆发,西占区就彻底中断了对苏联的赔偿。

苏联一直在行动、在拆迁,这不代表着只有苏联在大肆攥取德国的利益,美英等国也没好到哪去,只不过按照各自的利益走上了不同的索赔道路,苏联只不过是显得急功近利罢了。

英美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比较隐晦。美国制定的一系列赔偿政策都是在极力的削减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此美国也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改造计划。

美英的确没有大量拆除大量的西占区工厂,不过他们光掌握的德国包括其海外的有形资产就达到近一百亿德国马克(原德国货币单位),还从德国手中得到大量的黄金储备和海外资产。同时也因为在他们西方国家“内部分钱”中美英法占了大头,一度导致其他国家有所不满,为此后来美英还专门开了个会进行安抚,事后在马歇尔计划中给予了一定补偿。

而且美英坚决反对西方其他国家从工业产品中得到补偿,因为要防止德国通过工业生产发展再度崛起,英国则是想阻止德国参加市场竞争从而有利于英国的海外贸易。

这还不止,美英还带走了德国各种科学技术发明的专利。美国获得2000个的专利,这部分大概价值50到200亿马克不等,而苏联大概只有150个。

如果说这些身外之物还只是次要的,那么真正宝贵的“知识财富”才是重中之重。

苏联和美国都从德国运输回大量的科学家和军事专家以及技术精英人才,这些才是二战后美国能够继续迅速发展、苏联能够快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苏联运输回去的工业设备使用价值还在其次,研究价值才是重点,摸透了这些设备然后大规模制造装备,有了这些基础苏联最终才能够同美国持续争霸数十年。

冷战大幕终拉开,德国分裂成定局

在战争时,东西方能够暂时放下意识形态、政治的对立相互合作,但是战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苏联和美英在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不同政治理念和利益冲突终究无法调节,随着丘吉尔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出现,东西方冷战大幕缓缓拉开,最终导致了德国分裂的局面。

其实早在“分区赔偿”时,德国的分裂就埋下了伏笔,因为它当时已经违背了波茨坦会议里的一条协议:“将德国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

西占区在1946年的时候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为此美英两国只能从本国运送食品进行援助,但是刚刚战后两国自己的粮食都很紧张,日子久了美英觉得负担过重。

而同时苏联人又不断的拿走西占区的工业产品,这下又等于是美英在为德国出钱赔偿,美英因此很有意见。对此苏联只是表示当时“分区赔偿”是美英等国提出来的,现在问题应该分占区处理。

见苏联“事不关己”,于是美国再次提出应该建立一个中央管理机构,这样子能够整合全德国的资源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统筹解决德国现有经济问题。

这一招是因为美国仗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强,意图用经济统一建立一个自己可以控制的统一德国。

统一德国,苏联也是赞成的,不过苏联是想建立一个亲苏的统一德国,又担心自身目前的经济劣势,所以苏联建议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再来影响经济统一。

对此,双方争执不下之时,美国又想到了办法。既然你苏联不愿意经济统一,那么我们自己联合西方国家搞一个合并,将英占区、法占区、美占区三个西占区合并在一起成立共同政府。而这就是两年后的联邦德国的雏形,简称西德。

苏联这下着急了,因为从面积、人口、工业来看,自己控制的东占区是处于全面劣势的,因此苏联强烈抗议、谴责对方意图分裂德国,不过还是没阻止西方国家的共同政府建立。

为了报复回去和维持自身的利益,苏联开始制定柏林封锁计划,柏林危机悄然展开。

起初苏联是开始封锁西占区通往柏林的道路,然后又切断了西柏林的供电,并且在东柏林开始发行新货币。

很快西方也作出回应,宣布在西占区发行使用新的德意志马克,苏联方面得知后又切断了西柏林一切水路交通,并且开始停止物资供应、开启全面封锁,至此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如此紧张的局势下,美英法三国动用了当时能动用的全部空军力量运输通往西柏林资源,并且对苏联进行反制裁,停止向苏占区运送煤炭钢铁以及禁止苏联车辆通过。

美英法三国的空军力量出乎苏联意料之外,历时11个月,西占区从开始的援助困难到后面空运物资已经能够恢复苏联封锁前的水平。反观苏占区这边的人民,一方面要还债给苏联,另一方面还要高价购买苏联运过来的高价煤炭,这些都加剧了社会苦难和动荡,所以屡屡发生东柏林居民跑向西柏林的事件。

一直到1949年,苏美英法终于停止了互相伤害,协议取消封锁,但是这个时候两边已经有了各自的政府、货币体系,对于背后控制的苏美来说除了解除封锁外任何的交流都开始显得多余。这种情况下西占区终于被整合成了西德,紧接着苏联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可以说随着东西方对抗的开始和冷战的拉开,美国开始将注意力从战败的德国转移到苏联身上。

德国的命运也由此再次转变,因为要同苏联对抗,美国就希望将西德打造成对抗共产主义的“排头兵”,所以逐渐放宽了西德的工业限制,态度也从削弱西德转变为扶植西德。

对此英国持有不同意见,他担心这有复兴德国的威胁,但是美国认为相比于目前的苏联西德的危险不足为虑。

除了扶植西德,美国之后还通过马歇尔扶持计划援助了那些赔偿较少的欧洲国家,借此拉拢。

但是英国还是有意见,在美国大力扶植西德工业恢复经济的时候,英国还一度加强对英占区内西德工业设备的拆除,这不是为了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为了告诫德国人:“你现在还只是战败国,不要以为要开始跟我们平起平坐了,给我小心点。”

由于美国决心要扶持,再谈赔偿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西德建立后,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取消了西德的所有赔偿债务。

这种情况下,东德的政府和人民就很心理不平衡了。从一开始苏联是抱着攥取东德大量财产的目标前来,因此苏联在1949年东德建立前曾经连续几次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只是后来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拆迁规模一次比一次小,而且几次为了稳定局势谎称已经停止从苏占区搬迁工业设备,但实际上就没停过。

如此做法获利快,弊端来的也快,苏联的急功近利某种程度上算的是“杀鸡取卵”。东德人口少,工业力量小,东德人民却要承担赔偿额的一半(100亿美元)。

由于过度的“还债”又加上现有的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东德人民的生活愈发贫困,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自然而然就产生越来越多的反抗和仇恨情绪。

因此苏联见到东德人民的情绪太过剧烈,也由早期坚决的硬性要求索赔到有所缓和,先是在1950年减少剩下债务的一半,又过了三年后考虑到国际影响取消了东德的债务并归还了一批资产。

加上不久后又爆发工人抗议罢工事件,更让苏联意识到一味的索取只会引来更大的动荡,自此改变了在东德的索取政策,改为正式长远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可以拉拢过来对抗西方同盟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柏林危机到东西德分裂,赔偿问题是导火索却不是根本的原因。究其原因还是东西方对抗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开始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

此后的几十年里,冷战中的苏美从科技到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方面一直争斗不断,但是双方都避免动用大规模武力冲突,是以称之为“冷战”。

如今,随着苏联分裂,柏林墙倒,旧国往事尽如烟。而德国却重新崛起,从1990年东德西德合二而一重新建立国家到现在三十年过去,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工业基础再次让它站在了世界强国的前列。

反观苏联,斯大林时代的重工业政策自他逝世后几代领导人依旧跳不出这个“偏科”发展的怪圈,没有强大经济政策和其他轻工业的支持,底层人民的生活日益潦倒贫困,引起人民不满剧增,社会矛盾愈发剧烈,最终导致苏联瓦解。

斯大林时期一心发展重视重工业的决心也许是正确的,但时过境迁,苏联的解体同它历代高层不能与时俱进的正确制定决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柏林危机到东西德分裂,赔偿问题是导火索却不是根本的原因。 究其原因还是东西方对抗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开始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

我是可忘,点赞关注评论,为思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