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仍会受到很多问题困扰,比如城市防洪、内涝等。在过去,大部分沿河沿江城市都会面临内涝和防汛的压力,与此同时,劳动人民也创造出了众多智慧工程去应对,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堤坝。堤坝一般由防洪堤、泄洪闸等组成,像在湖北武汉城区就有一座百年防洪建筑武泰闸,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武泰闸建成后不但起到了防洪作用,还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一时成为知名地标,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区白沙洲大道沿线,老城区的范围较大,尤其是以武昌火车站、武泰闸、武金堤沿线,私房区域数不胜数。不过,虽然整体颜值不如其他新城区,但像武泰闸这样的地方也分布有商圈,衣食住行方便快捷,夜市生活很接地气。在这样的热闹氛围里,也点缀有一些老建筑,武泰闸就是其中之一。连接南北地域,沟通巡司河及长江,一座规模不大的闸口,立在茫茫公共建筑中,被高架和马路“覆盖”,还别说,如果不是刻意观察,很容易就会忽略它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白沙洲大道到武泰闸社区,过竹子厂街,看到北边的巡司河街快要交汇的地方,有一座低沉的建筑,所占区域不大,围着栏杆,那就是武泰闸。南边连着巡司河,被高架桥遮着视线,北边路上建筑密布,难以识别,只有接壤的地方能看到武泰闸。实际上,以武泰闸为一点,南北都是一排河上的桥梁支撑,闸口来水防水,运转百年,这也是曾经武泰闸存在的意义之一。随着时光流转,武泰闸的功能作用被削弱,慢慢变为一方纯粹的文化古迹,雕刻成文保单位。

观察武泰闸,最好的位置是在白沙洲大道高架下,东西横贯的陆地桥梁,有栏杆围着南北两段的人行通道,站在通道上看,武泰闸的主体尽收眼底。从布局来看,武泰闸也是东西走向,分为几个部分,一是两端各有通向闸口的步梯,较为宽阔;二是中间有闸口,上面覆盖了水泥结构板,还有很多结构段的水管和机械构建,猜测是上下拦截的挡板,再下面就是闸口的主梁,架在水面上,非常结实。除此之外,闸口背后其实还有桥面,上面建有护栏,“武泰闸”三个字可在护栏中间,猜测这个桥面应该是某段时期兼顾通行作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周边的建筑比较,武泰闸的文物痕迹不明显,即便与新建的白沙洲大道高架成色比,它的老旧痕迹也看不出来,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武泰闸周围的小区多是老小区,建筑主体陈旧,两者之间的反差小;其次,武泰闸本身经过数次维修,在民国和解放后还大力改造过,即便到如今,上面依然增加了机械构建和管道,因而“现代感十足”。最后,作为防洪建筑,武泰闸在很长一段时期发挥着巨大作用,只不过后来由于解放闸和白沙洲大道建成,武泰闸慢慢淡出防汛一线,成为小一号的存在。

随拍武泰闸,要用到参照物,在不同参照物之间看到的武泰闸其气质和风格完全不同。站在巡司河街上,最近的公交站简直是专为武泰闸而设,它就立在闸口侧面的栏杆处,如果放在百年前,那就是无缝衔接陆运和水运的中转点,难怪叫做“巡司河路武泰闸”,实至名归。不过,可能是出于保护古迹的考虑,这个公交站背后没有设置入口,用水泥围起来了,使得武泰闸桥面成为一段悬空的檐廊,毫无疑问,另一边也是。再往后看,围堵的围墙更高,可能是在规划建造更多的工程吧。

沿着这一段白沙洲大道走到南边的巡司河上,看到的水面很平稳,这几年,经过系统改造后,巡司河的水质提升巨大,沿线风景秀美。扶着栏杆看河面,水流均匀稳定,晃晃悠悠,像一首绵延的歌曲,回头再看北边的武泰闸,被高大的白沙洲大道桥面掩映,显得非常渺小。想起武泰闸建成的那个时代,船舶和水运还是主流,城市的兴衰几乎与大江大河连在一起。一座武泰闸,兴起了城镇发展,商贾云集,风光无限,只是百年之后,云烟尽逝,恍惚一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来看“武泰闸”这个名词,它的意义和内容早就超出了一座闸口的范围,成为一个区域的统称。从佝偻的水闸运转,到周边建筑工程起飞,武泰闸一点一滴扩大,变成武泰闸堤街、武泰闸社区、武泰闸果蔬大市场等等,吸引更多本地和外地人的驻守。在这种情况下,再探究武泰闸,觉得它更像是一处纯粹的文保单位,雕刻着岁月的印记,让大众慢慢接受,并心心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