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旧居是我到了南京之后才知道的一个地方。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决定去这里看看。到了那里才知道,在南京城最苦、最难的历史时刻,有一个德国纳粹党员在自己的住所和花园里保护了600余名中国难民,而由他主导的国际安全区里,共保护了近30万的中国难民,由于他特殊时期的卓越贡献,因此也被称为“南京好人”,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辛德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来就直奔拉贝旧居。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在一个偏僻的街上吃了一碗当地特色皮肚面,然后根据导航就步行到了这里。拉贝先生在南京的旧居位于鼓楼区小粉巷一号,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洋楼,当年拉贝和他的家人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小粉巷一号在高楼林立的大厦旁很不起眼,不要说游客,现在估计许多南京市民,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斑驳的青砖围墙,不起眼的门口,如果不是门口两侧挂着几块牌子,这地方还真不容易找到。从正门口就可以看到院子里拉贝先生的雕塑,雕塑是由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当年吴为山教授曾说过,从拉贝的眼睛里能读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拉贝先生的一个身份是德国西门子驻南京的代表,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是德国纳粹党员。而他正是利用这样的身份无私地保护了众多的中国难民,很难想象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拉贝先生保护了600多个中国人并为他们提供食物,还多次勇敢地驱逐了翻墙进来的鬼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子里的主要建筑是西式的二层洋楼,在这里拉贝写下了后来震惊西方世界的《拉贝日记》,也为当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提供了不容置疑、铁一般的证据。现在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洋楼被辟为纪念馆,从一层正门进去,可以看到巨幅的拉贝先生生平介绍,墙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拉贝和魏特琳女士等人建立南京安全区设立难民收容所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许多的史料介绍,比如拉贝日记的发现过程,日记的部分影印件等珍贵的史料。在有些资料下方还设立了展柜,陈列了一些拉贝曾经用过的物品和往来书信等。洋楼的二层也被辟为了展区,同样以图文、实物等形式介绍了中德两国的友好交流、国际上关于拉贝的友好交流活动,还有拉贝旧居一些大事年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这里是拉贝先生一家人的住宅,拉贝曾经和她的女儿、外孙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因为他还有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身份,所以这里也是他的办公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有一个用青砖圈起来的洞口,这里就是拉贝旧居里的防空洞入口。1937年8月,日本开始轰炸南京,拉贝就开始设计建造防空洞,又和他人一起改造加固,并在四个月后的南京劫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根据西门子公司要求拉贝回到了德国,在中国他受到了无数南京市民的爱戴和国民政府的尊重,但回到德国后,随着二战结束,由于他的身份使他受到了许多磨难,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南京政府和许多南京市民知道后为他提供了捐助,以回报他在南京的善举。1950年拉贝因病去世,2009年在国内发起的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活动中,约翰·拉贝当选为百年来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南京小粉桥一号,每周一到周五开放,具体时间从8:30到下午的4:30,而且没有门票,游客和市民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自由地出入参观。如果朋友们到了南京还有时间的话,建议去这里看一下,了解一下中国的辛德勒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所做的大善之举。如果有南京的朋友看到这篇文字,也希望抽空去这里参观参观,认识一下这位南京好人。

图文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商用。更多原创旅游图文欢迎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