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一刻我们会用心守护你。”本文是禄口机场疫情爆发后,来自一位基层医生的汇报。

作者:妙妙,全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21年7月20 日,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里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有老南京人,也有新南京人。这是一座安逸和奋斗并存的城市,我们在这里生存、生根、发芽、生长……我是这座城市里的后来者,2014年7月,我从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来到江南这梦幻般的城市,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如今,我已成家立业,孩子可爱,父母健康,生活美好。

原本这一天跟平常没有什么区别∶天空湛蓝、街道繁华、车水马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和往常一样,仍旧在晨曦的第一抹阳光里睁开眼睛,然后悠闲地起床、涮洗、吃早餐、乘地铁、走路、上班……可突然,当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时,一条新闻打破了宁静:“南京禄机场工作人员例行核酸监测中出现 9 例阳性报告”,这犹如一声惊雷,猛然地炸裂在南京的上空,炸裂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头顶上,并传向全国。

自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就在滚爬摸打中开始了的疫情防控,如今常态化的防控已经持续一年多,在世界疫情仍在蔓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防控成绩有目共睹:这个最先爆发疫情的地方,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今年春节之后,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摘下了口罩。但在2021年7月20日这一天,疫情又突然在身边爆发,这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惊愕,并措手不及。之前一想到禄口机场,大家总觉得那里有点儿远,但现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觉得机场就在家门口。

我所在的岛上有很多居民每天都要去江宁,他们有的人是在那里上班,有的人则是在那里从事工作,比如蔬菜买卖、快递中转等等。一夜之间,很多人的健康码由绿色变成了黄色。人们都在错愕中,见到人,会忍不住问:“你黄了吗?”

我们在医院里工作的人都知道:接下来,会有很重要、很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很快,通知来了:我们要做全员的核酸检测。武汉疫情爆发之初,我有很多同事想去支援武汉,但因为那时,一切都是未知,上面只会派最强的医护力量去支援,所以作为基层医生的我们,虽然有心上前线,但没资格被派去。如今,一切都比较明了:病毒是已知的,传播途径是已知的,防护措施也是反复演练过的。所以,这一次,全名监测,930万人的监测任务,我们派上了用场。

我们社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孤立,位于南京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上,岛上常住居民大概有4万人左右。我们社区医院共有医护人员七十多人。第一轮的核酸检测,交给我们的任务是:2天之内完成岛上全员核酸监测。

7月21日上午,区卫健委紧急召开会议,我们的副院长带领了五个人去开会。我们住院部病房住着四十多个病人,有二十个病人是我分管的,那天我下夜班,查完房后跟小路医生交代了一下,让他有什么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我分管的病人中,有几个糖尿病病人,带着胰岛素泵,我担心他们的血糖不稳,就一直关注手机,想看看小路医生有没有问我什么问题,但一直到中午,小路医生都没有信息。于是我打电话过去问,才知道他被副院长喊去一同到卫建委开会了。

我问:“领导开会,为什么要带着你们这么多人,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小路医生说:“我也不知道,等去了才能知晓。”

今年7月初,小路医生刚刚从隔离点回来。那边隔离点的人大多是经过机场从境外回来的。现在,机场发现了阳性病例,我以为他去开会与他曾经在隔离点驻守过有关。领导去开会,我们都希望早点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去了之后,就像消失了似的。直到近晚上十点,小路医生才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五个人穿着隔离服,在昏暗的路灯下,坐在草地上,正在吃面包喝矿泉水。原来,他们在卫建委开完会后,直接就被派去支援江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午,我们接到通知:从晚上开始,两天之内,要完成全员第一轮核酸检测。我在群里看到消息:下午5:15分,陈院长:“今天所有在班人员均不能下班,在院等通知。”

他一连发了两遍。下面很快就有回复:收到!收到!收到!收到!收到! ……几十个“收到”,屏幕要往下滑动好几页,才能看到底。

下午7:56分,吴院长:"没有吃饭的职工可以在综合楼门口集装箱房间里拿饭吃。"群里没有人回复,大家都去采集点了,正在穿着隔离衣采核酸,没有人看信息。我们被分成八个小组,下班后去不同的点采核酸。

下午9:40分,吴院长再次发了一条信息:"明后两天所有职工7点钟到岗。"

依旧没有人回答。

后勤保障科的程科长问道:"所有采集点的同事们,晚上大家怎么回家?如果没法回家的报个名,请大家相互转告一下。"

没有人答复,他就接着发了一条:明后天都要采集到23:00,如果有不想回家在岛上休息的同事,也请报个名。

下午10:20分,终于有人回复了,那个人是汤医生,他说道:我们在江宁没法回,饭还没吃。去江宁支援的五位同事,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点。

下午10:57分,吴院长:接街道通知,明后两天6:30到院,7:00准时到达8个点位。明后两天不休息。

夜里24点后,当天的采集任务就陆续结束了。

0点过后,就是7月22号。

星期四,凌晨0:20分,陈院长:各组报一下数据。

下面陆陆续续有回复:下坝1562,外沙1095,中桥1600,七里2099,东江2000,上坝1300,医院采集点843,中心小学3176……

凌晨1:58分,韩医生发完最后一条消息后,这个夜晚,群里就沉寂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全员采核酸。排队的居民有些拥挤,偶尔会出现几个没有戴口罩的人,或者口罩带得不好的人,被有心人看到了,拍照发在群里和朋友圈里吐槽。令人欣慰的是社工的帮忙、街道的组织以及居民的配合,都远超我们的预期,让我们忙碌在一线的采集人员感到暖心和感动。我们累着、快乐着、也自豪着。

星期四,上午6:53分,孙医生打破了群里的沉寂:东江到位。

休息了五六个小时后,采集又开始了。

7月22日,晴,艳阳高照,万里无云。

我的同事们穿着隔离衣,蹲守在各个采集点,我留守在病房。

10:30后,上午的采集结束了,他们陆陆续续回来。

下午4点钟,他们再次集结出发。

次日凌晨1:21,周医生和姚护士最后汇报完采集数据后,22日这一天就完全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23日,星期五。上午6:32分,陈院长让大家到一楼集中,第二个24小时的采集又开始了。和前一天同样,一直到24点结束。这一天,志愿者帮同事们排了很多照片:有些是集中采集点,有些是入户采集,每一张照片都阳光明媚。虽然也有一些照片,是夜间拍摄,但闪光过后,每个穿着隔离衣工作的同事,就像光束中穿着白衣的天使,在周围全是黑暗的环境下,显得格外明亮。他们之中有一个护士,白天虚脱晕倒过两次,夜间就被换回来值病房班。

我们这次监测,大多是混检,5-10人一管。23日当天检测完毕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第一关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同事脱了隔离衣,汗水浸过的脸、手和脚,皮肤全都发白了。这一夜,大家回到家里,倒头就睡。本以为可以一觉睡到天亮。

可是,凌晨2:53分,陈院长紧急通知:请所有人注意,现在能到医院的立即赶往医院,谢谢。

陈院长连发三次。电话响了,我从梦中醒来。陈院长通知我马上准备黄色垃圾桶和黄色垃圾袋,让我能准备多少便是多少。半小时不到,大家陆续来了。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要在凌晨三点赶来,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喊我们来医院,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要我们去做。陈院长安排我们先到的人赶快准备物资,安排妥当后,自己又急忙去街道开会。

第一轮核酸监测后,阳性标本增加了50多,需做第二轮全员核酸监测。

义不容辞,继续上。

第二轮监测时,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组织和业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排队不再拥挤,手写的名单记录也换成了手机扫描条码。只花了1天时间,从早上6:30开始,到夜间24点结束,就完成了全员监测。

我的朋友圈里,都是集采的消息,都是隔离衣,都是勇往直前的战士。这两次的采集,我都没有被派出去,我被安排在医院值守。看到同事们发的朋友圈,我觉得心里就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言不由衷地感动。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到一线去,有点儿遗憾。

妹妹和我在同一个社区医院里工作,我是医生,她是护士。我在留守,她在一线。吃饭的空档,她在我们家人的群里发了一些照片,也说了一些现场的情况。看到她穿着隔离服工作的样子,真帅。她曾经因车祸住在医院住过大半年,后来逐渐康复,同时她也有些甲状腺问题。除了工作,她还要照顾16个月大的小女儿。平时她总是觉得疲倦,觉得精力不够,回到家里,总是累得灰头土脸。可是这一次集采核酸,她早上6点不到就出去,晚上回来,已是凌晨下半夜。

凌晨她回来,轻轻地敲门。我开了门问她“累不累?怎么样?”

她摘下口罩说:“天太热,衣服一层又一层,不干活,光那身衣服,就能马上闷出一身汗。脱了衣服风一吹,有气无力,就像又坐了一场月子。”她这样说着,气息有些虚弱,但语调却充满荣耀。我没有亲临一线去采集核酸,所以对于她的出征,也感到自豪。

自从这一轮疫情爆发以来,我的身边也出现了好多黄码的居民。为了安全起见,我和父亲还有孩子都住在医院旁边的家属楼里。看新闻和报道,南京的疫情,人数仍在增加。

今天,7月27日,下雨了,已经下了一整天。

明天,我们将进行第三轮的全员核酸集采。晚上下班后,同事们都住在岛上,明日早上5点准时开始。

不碰巧的是南京也赶上了台风,雨一直连着下了两天,仍在继续。明日门诊停诊,全院只留我和张主任值守。

前两次核酸采集,我都没有到一线去。这是第三次,我要求去驻点,跟领导提,让领导留比我年长的李医生在这里。但领导说:“病房住着这么多病人,病人的情况你最熟,医院是我们的大后方。我们在前面冲锋,但不能只顾前不顾后,不能后院失火,所以,你得留守,后方也很重要。”

至此,我不再提去驻点采核酸的请求。

外面下着大雨,他们已经冲上去了。他们充满激情,斗志昂扬,我们的院长也和他们一同冲到前面去了。此刻,医院里只留下了我一个人。离开前,刘主任说:“从这一刻起,医院里、病房里,你得一直在这里,白天、夜晚,都要一直在这里,一直等到我们回来……”

现在,门诊关着,病房里的病人大都睡了。

外面的雨滴答响着,我在这雨声中,记录下这过去的一周,记录下这历史的时刻,向我们勤劳、勇敢、善良的南京人民作出上述汇报:我是一名基层医生,疫情在,我就在,只要人民有需要、祖国有需要,我就会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与您同行。我的同事、我的妹妹,她们都比我更英勇、更辛劳。我相信,我的同行都会和我的家人、我的同事一样勇于付出。疫情中,我们会拧成一股绳,合力去抗击病毒,合力守护大家。

2021年7月27日夜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