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心里憋屈啊!

自己撅着屁股干了十三年的皇帝,不眠不休的批改奏折,每天光用毛笔写下的字,就多达7000个。把大清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库收入节节攀升,同比老爹康熙去世的时候,GDP增长了1000%。

为了打击利益集团,缩小贫富差距,推出了“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等改革措施,是真正的为老百姓谋福利。

可是,这些你们统统都没有记住。

你们记住的只有一条:你雍正的皇位,是抢弟弟老十四的!你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这成了雍正最大的“黑材料”,而且,一背就是300年,至今都没有洗刷掉。

雍正到底有没有改遗诏?康熙临死前到底传位给了谁?

雍正的皇位到底是否合法?他为什么杀掉两大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尧?

他为什么要单独修建清西陵,他在怕什么?

他心里,到底有没有鬼?

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么来的?

康熙是一个好皇帝,平三藩,擒鳌拜,征沙俄,灭准葛尔,一生功绩无数,大清国也在他的手里逐渐走向强盛。

但是,康熙却不是一个好父亲。

他一生生育了55个子女,其中男孩35个,长大成人的有20个。个个都盯着他的皇位,明争暗斗,让康熙心里憔悴。就是我们熟悉的“九子夺嫡”。

最让康熙伤心的,就是太子胤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胤礽不是康熙的长子,但是却是嫡子中的老大,他的母亲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身份尊贵,2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立为太子。

胤礽的太子之位,一坐就是33年,仍然没有继位的可能,胤礽坐不住了,大声嚷嚷:“你们谁见过当太子,当33年的”。私下里,胤礽开始结党营私,有篡位的心思。

康熙那是什么样的人啊,鳌拜都逃不过他的手掌心,你一个小小的胤礽,就想掀起大浪吗?

一个雷霆出手,就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的本意是杀鸡儆猴,告诉儿子们:“你们都给我消停点,让谁继位我说了算,你们蹦跶也没用”。

没想到,这一招没有吓到猴子,鸡血反而刺激了众猴子们。他们一看太子之位空出来,更加的兴奋了,激动的上窜下跳。

最活跃的有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

胤褆是所有皇子中的老大,但是因为生母是个庶妃,身份低微,所以他一直缩着脖子,没敢有非分之想。

他年龄最大,但是却长了一颗猪脑袋。看见胤礽被囚禁,居然用巫术,玩“扎小人”,诅咒胤礽早死,好让自己继位。

这种低级的操作,直接震怒了康熙:“你这个没心肝的玩意,太子再坏,那也是我儿子,你弟弟,你居然咒他死,老子关了你的禁闭”。

相比之下,老八胤禩就比较聪明了。

胤禩的出身,更加低微,他的母亲仅仅是一个洗衣妇,应该是康熙一时冲动留下的种。但是他很聪明,他知道,拼身份,他是拼不过众位兄弟的,于是,他就拼人脉。

胤禩以低调的姿态,结交各路王公大臣,就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都称赞他“有德有才”,并向康熙重点推荐。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胤禩的势力最大,继位的呼声最高。

胤禩的这点小手段,同样没有逃过康熙的法眼。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突然搞了一次民主投票,让大臣们投下自己心仪的皇位继承人,果然不出所料,皇八子胤禩高票当选。

八爷胤禩那个得意呀,自己苦心经营的人脉关系网,到底是用上了。

可是,康熙反手就来了一个大清洗,所有给胤禩投票的大臣,口头警告一次,工资降一级,并追查,到底是谁,首先提议投胤禩的。

好一招引蛇出洞,姜还是老的辣。从此以后,胤禩也基本退出了“夺嫡”游戏。

为了打消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心思,康熙再次把太子给拎了出来:“来,你还当太子吧,省的你的弟弟们给我闹心”。

复位的太子,没有战战兢兢,反而更加的嚣张:“怎么样,离了小爷我就是不行吧,太子之位,你们谁也抢不走”。在抢班夺权的路上,胤礽是狂奔不回头。

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掉太子之位。

康熙的心算是伤透了,他痛哭流涕的说:“我老了,经不起折腾了,我总有一天会去的,到时候,皇位自然留给你们了,你们不要再闹了,安生一点,好不好”。

在众位哥哥们都铩羽而归的时候,老十四胤禵成了冉冉升起的新星。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平叛西北之乱,之后被封为“大将军王”,胤禵也屡屡受到康熙的表扬,成为继位的热门人选。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场热闹的皇位争夺游戏背后,有一双深邃的眼睛,在盯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这个人,就是皇四子,胤禛。

你说胤禛对皇位没兴趣,那是天大的谎言,只不过,他的方式更加的隐蔽和巧妙。

在众多皇子紧锣密鼓地和康熙对着干的时候,,胤禛的做法是“加强父子关系”。太子被罚,胤禛主动疏通康熙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并常常去看望康熙,表现出了一个大孝子的风范,在康熙心中加了一分。

在众多皇子紧锣密鼓的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的时候,胤禛的做法是“云淡风轻”,他自称天下第一大闲人,读书,写诗,喝茶,论道,“天平无一事,常愿奉君王”。不结党,不营私,在康熙心中又加了一分。

胤禛同情太子,因此和太子党一派的人关系不错,胤禛不反对胤禩,因此,胤禩从来没有把他当竞争对手。

但是,喜欢归喜欢,自从二次废了太子之后,康熙绝口不提立太子之事,一直到他死,都没有吐口。

1722年1月19日凌晨1点,康熙在畅春园病重,估计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急召皇四子胤禛过来,当时胤禛在南郊,代替康熙进行祭祀活动。

20日上午,胤禛到达畅春园,此时,守在康熙身边的人有九门提督隆科多,皇子胤祉,胤祐,胤祥等七人。

康熙这么着急地召胤禛过来,一定是有大事相托,但是,奇怪的是,这一天当中,胤禛三次进屋里看望,康熙始终没有交代任何内容,反而说:“我的病情越来越好了”。

到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康熙驾鹤西去,隆科多出来宣布:“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

胤禛非常浮夸的表演了一番,倒地痛哭,直到诚亲王劝他起来,以大事为重,他才起来继位。

这个消息,却震惊了门外的众皇子,他们谁也没想到,大家争来争去,最后胜出的却是一匹大黑马,竟然是皇四子胤禛。

他们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老十四回来后更是不承认他的皇位,拒不跪拜。

大家有理由怀疑,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一定是做了手脚,因此,流传出来了很多的雍正改遗诏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他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民间小道消息而已,稍微懂一点清朝皇家礼仪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清朝官方正规文件,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即便你改了汉文,怎么改满文?满文是混合了蒙古文和女真文形成的一种文字,可不是一笔就能改的。

其次,清朝官方行文,但凡涉及到皇子,写的一定是“皇几子”,要是这样改的话,那不是成了“传位皇于四子”了吗?

那康熙遗诏,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目前存档于国家第一历史博物馆的汉文版康熙遗诏,是这样写的: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

满文版原件已经失踪,无从可考。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雍正的继位,是合理合法的?也未必。

首先,我们现在看到所有关于康熙死后的历史记载,全部都是雍正说的,史书也是根据他的意思写的,完全有篡改的可能,包括所谓的“康熙遗诏”,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后来自己写的。

其次,康熙死前的一天,有很多疑点不能解释。

第一,按照雍正的说法,在雍正达到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下令,由皇四子胤禛继位,当时在场的除了隆科多,还有7位皇子,其中胤祥是雍正的死党。

但是,当雍正到达畅春园后,一天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给他透露这个消息,包括死党胤祥,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第二,隆科多当时只是步军统领,并不是康熙的亲信,也不是朝廷重臣,和雍正的关系也非常一般,为什么是由隆科多出来宣读遗诏。

第三,既然康熙在弥留之际急召雍正,必定是有大事要交代,为什么一天的时间里,他没有向雍正交代任何大事,反而说了一些“我的病快好了”之类的废话。

第四,康熙是在19日凌晨1点召雍正,从南郊到畅春园,不过几十公里的路,雍正居然到第二天早上才到,雍正在犹豫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雍正并不是接到康熙的紧急召见才进京,有可能他已经控制了整个局势,私自进京,所以,康熙对他没有什么话说。隆科多在雍正的胁迫下,直接写下了“皇四子继位”的诏书。

因此,雍正完全没有必要去改遗诏,所有的局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手段,取得了继位的合法手续。

康熙的心思,他到底是想传位给谁?

雍正成功继位了,那他到底是不是康熙的理想人选?

胤礽被彻底废除后,康熙曾经说过,要想当太子,必须要具备三条标准。

第一:要忠于父皇,不可结党谋位。

第二:要做到诚孝,要体会父皇的思想,想父皇之所想。

第三:要有才能,是“坚固可托”之人。

根据这三条,基本上所有蹦跶的比较欢的皇子,都淘汰出局了,只剩下两个候选人,老四和老十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的是,这两个人是真正的亲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乌雅氏。但是,这这两个亲兄弟的关系却非常的差,差到势同水火。

先说老十四。

这是一个愣头青,当年老八被处罚,他硬着脖子说:“八阿哥没有非分之想”,被康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他的爵位太低,只是一个贝子,上面还有贝勒,郡王,亲王 。

康熙五十七年,他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了西北叛乱,但是康熙并没有给他晋级,只是封他为“大将军王”,这个“王”和亲王的“王”比起来,含金量可就差远了。

康熙六十年,他从西北回来,人人都以为他是太子人选了,他也意气风发的对胤禟说:“父皇年老,有什么事儿时常给我信息,太子之位,相信应该是我了”。

说实话,老十四真的是想多了。

康熙启用老十四,其实是对老四胤禛的一种制衡。放眼众皇子,被囚禁的囚禁,被处罚的处罚,被打压的打压,已经没有人能和胤禛相匹敌了。

康熙怕胤禛骄傲,做出过激行动,特意启用老十四这枚棋子,他的作用,仅仅是“陪练”而已。

再来说老四。

这是一个真正的阴谋家,九段高手,他的战略方针就是“外松内紧”。表面看起来,胤禛对皇位没兴趣,实际上他在悄悄的行动。

他早已经摸准了康熙的脾气。

你不喜欢结党营私,OK,我闭门谢客,谁也不来往,大臣来了也不见,和兄弟之间搞好关系,谁也不得罪。

你喜欢儿子们孝顺,OK,我三天两头的的去看望你,还邀请你到圆明园来赏花,不谈任何国事,只谈父子亲情,还把最优秀的儿子乾隆拉出来,给自己长脸。

你喜欢有能力的儿子,OK,只要是父皇交代的任务,我会尽心尽力的完成,做到圆满。但是绝不贪功,恰到好处。

若是放到现在的职场,胤禛绝对是领导最喜欢的手下,而太子胤礽,也绝对是领导最不喜欢的手下。

一个好的手下,你要想升职,不是要搞臭你的领导,而是要捧你的领导,把你的领导捧到更高的位置,你才能顺利升迁。

雍正就深谙此道,他知道,只有把康熙伺候舒服了,自己才有继位的可能,而不是和康熙对着干。

因此,在康熙心里,他应该是倾向于传位给雍正的,但是,他就是不说,这也是强势领导的一种手段,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权。

康熙临终的最后一天,雍正三次进屋探望,康熙都没有对他吐一个字,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确实已经交代过了,立胤禛为皇帝,不需要多说,按遗诏办事就行,他可以放心了。

第二,不到最后关头不放权,结果,头一歪,再也没有说的机会了。

因此,无论康熙是否有遗诏,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雍正都是最理想的继承人。

雍正改遗诏的流言,到底是怎么传起来的?

雍正心里很苦逼:“为啥别人继位都是高高兴兴,敲锣打鼓的,我继位了,就冷冷清清的,兄弟们也都不搭理我,还有一堆水军编段子,说我改遗诏”。

因为竞争太激烈,失败者不甘心啊。

尤其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集团”,我辛辛苦苦布局了多年,最后让你摘了桃子,那能甘心吗?

不甘心,必然要发牢骚,发牢骚,必然要编段子,于是,各种关于雍正继位不合法的段子就出来了,加上民间热心人士的加工改造,就传得越来越广。

另外,雍正继位的的一些做法,也让人怀疑他心中有鬼。

第一,原本,清朝皇陵是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但是,雍正却在易县另选陵墓,建了清西陵,他为什么不敢埋葬在康熙的身边?

第二,雍正继位当天,生母乌雅氏为皇太后,本来是非常荣光的一件事,为什么乌雅氏拒绝雍正的跪拜,她知道什么内情吗?

第三,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是雍正能够继位的关键人物,但是,他们最后的下场却非常惨,都被雍正给杀了,是他们知道的太多吗?

失败者的主动传播,好事者的捕风捉影,让关于雍正改遗诏的流言,越传越广,流传了300年,至今还没有消除。

其实,客观地讲,雍正是一个好皇帝,无论他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继位,都不能掩盖他的功绩。

康熙后期,大清国其实已经积弊丛生了,从康熙在奏折上的批语就能看出来。比如:“缓一些,不要追的太急”、“他是老臣,朕不忍心看他要饭”、“亏欠的银子,你要尽快补齐,不然朕一死,你可怎么办”。

是雍正,用13年的时间,不眠不休的对大清国进行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充实了国库收入,才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否有改遗诏,大清国都应该庆幸,因为有了雍正,大清国才得以续命2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