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与二战是人们正式把空战与制空权运用起来的时代,那么制空权最早是出现在什么时候?古代是否有呢?其实是有的,古人飞不起来,不代表就不存在制空权争夺战。

古代的制空权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弓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兵器,最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追溯,只知道大约是在万年前,原始人们经历了石器时代之后,逐渐发现了弓箭的厉害,不管是部落战争还是外出打猎,只需要一根坚韧绳子与木架,就能百步杀人的东西,确实让古人们惊艳了一把,弓箭的传播非常成功,几乎是所有人都会用,然而,弓箭在对射的时候,其实是存在技巧的。

这个技巧非常类似于制空权,就是俗称的高点争夺战,弓箭本身是依靠人类臂力而射出的,古代弓箭又远远比不得今天弓箭,百步内能杀人,百步外基本就是擦破皮了,而具体的射程与杀伤威力非常依赖臂力,同时,还非常依赖于高度,高处的十个弓箭手,在身体素质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完虐低谷的100个射手。

所以进行了千年大规模的战争之后,人们对弓箭手也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研究,守城者必然占据高点,平原也可筑起高台,居高临下可御十倍之敌,占据了高点,有了弓箭压制之后,基本上战争天平就更多的偏向于自己这边了,跟二战相比,这就很像是古人版本的掌控了制空权。

制空权这东西,能给敌人巨大的压制力,虽然往往因为打击范围太广,精度低,威力不够等,对敌方的杀伤力不够,但压制力是重点,说白了,古代冷兵器肉搏才是主战场,在一场大规模战争当中,弓箭更多的只是骚扰,而敌人一旦被压制的没了士气,这场战争也七七八八的拿下了,所以,有时候,弓箭部队更像是所谓的战略部队,打击敌人出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

人们为了应付“制空权”而做出的努力

因为古人确定了战争的高点理论,所以后世人们打仗的时候,就面临了非常严重的易守难攻问题,守城方往往有十米高墙,一排弓箭手一站,十倍敌人也难以攻城,因为你不能让己方弓箭手去对射,高度差一点还能勉强用臂力弥补,十米的高度差神仙来了也难救,而且你派盾兵举盾冲也很麻烦,对方还能居高临下的扔油放火。

然后在这时,攻城车们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就做出了一种巧妙器械云梯,它是攻城车里最经典的一种,西汉时期淮南王所做一书《淮南子·兵略训》里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这说明云梯还在不断的发展中。

云梯是下方装有轮子,外壳是盾的加强防护,而内里则是升降式或者攀爬式的梯子,所以是为云梯,云梯的高度是越高越好,一般会达到5米左右,攻城方战前一般会想尽办法,把梯子的高度搞到比城墙高,据说最高可达10米以上。

本来城墙守军的高度是大于攻城方,所以这是既定事实造成的优势,但对方一排云梯开过来,优势逆转,攻城的难度大大降低,守方就没有这么舒服了,至少破十倍敌是不可能了。

不过云梯也存在很多的毛病,古代的机械技术不发达,云梯的主要材料是木,而木不但惧火,同时还惧磨损,铁器虽然在当时已经很发达,但用来做机械对古代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需要极高的锻造工艺,所以火攻与自然磨损都会对云梯造成巨大危害,而且下方有轮子的移动型云梯是自然磨损重灾区,基本上不用敌人来干扰,在野外复杂的道路上,一个数10米高的云梯行驶的过程当中,以古时候的机械技术,再加上纯木制,很有可能它自己就散架了。

说起来袁绍曾经用过云梯,但还是输了制空权

云梯的本质就是比对方城墙更高的据点,而且它必然是人工的,因为守军必然会占据高处,营寨之外的高点要么被削平,要么是自己人占据以此为第一道防线。袁绍跟曹操进行的官渡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战争,它奠定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北方势力是曹魏一家独大。

官渡之战本身是关隘的竞争,无城可守,但曹操连营扎寨,筑起了一道很坚固的长城,凭借地利,袁绍三倍之兵实在打不进去,然后袁绍就开始在离营寨不远处堆积土山,土山越堆越高,逐渐比曹操营寨还要高,这可能算是云梯的经典版本,不可移动,但坚固度翻倍,不会轻易被摧毁,也不惧火,此时高度优势转换,袁绍派出大量的弓箭手,曹操守军被射懵了,营寨里是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受了多日的苦之后,曹操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然后他捡起了一项古发明,并进行了改良,这个发明跟云梯同属经典攻城器械,名字叫投石车。

投石车是如何改变古代战争走向的

投石车最早记载于春秋,当时还是人力+抛射臂的投石方式,而曹操对此进行了改良,是惯性运作的,当车辆被推动高速前进,然后突然刹车时,抛射臂就会自然弹起,把数十公斤的石头抛射出去,瞬间很多人就是头破血流,云梯土山也被砸得面目全非,袁绍心里不好受,但最终也只能以吐口血结束。

你要说这武器有多大杀伤力嘛?其实也没有,因为准头实在太差了,但问题就出在袁绍从没有见过这种武器,他手底下的兵也没有,投石车跟弓箭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摧毁定向目标强,威慑力大,但实际杀伤力很有限,然而已经具备非常重要的战术价值与战略价值。

说起来曹操是给我们反向演示了一波投石车,因为投石车在古代,成熟之后基本上就是被用来当做大炮进行攻城,本来占城而守,地利能抵御十倍之敌,但投石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点,大大缩小了攻城战的压力,所以古代战争走向也转向了速攻流。

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文有提到,其实不管是弓箭抛射,还是投石车,都是很明显的威吓性武器,打击士气是第一要务,杀敌的话很像高射炮打苍蝇,明显是亏本的,然而士气在古代战争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也许大家不知道,古代战争很少有真正的特种精兵,大家都只不过是平时在地里种田,是战时组织起来的临时民兵,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战争想象成流氓们聚众斗殴,而不是职业军人的战斗,这种情况下,士气的作用其实超乎寻常。

据中外各场古代战争的记载,军队死亡率在8%左右,士气就会出现溃散,具体的溃散时间还会跟害怕成正比,比如说在对方制空压制后,乱石与万箭在身旁乱窜,你的军队可能直接被吓傻,4%的死亡率就已经全员投降了,所以这才是远程制空部队的真正作用所在。

背水一战,淮阴侯成名战

实际上呢,古代的军队一般坚持不到8%的伤亡才投降,往往会投降得更早,但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历史长河中总会诞生一些比较不同的故事,韩信对士气理论知之甚深,作为兵家大师,他曾谋划了一场惊为天人的背水一战,这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以少胜多之一。

韩信结战阵一万兵背水,两千为伏兵,敌人二十万很快发起进攻,本来二十倍敌军一看就吓死人,己方伤亡率激增的情况下,韩信部队会一秒直接溃散,然而韩信是背水列阵的,也就是逃兵逃无可逃,反正跑也是死,打也是死,心里的怒气就会被激发,这便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背水一战,还有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这2000伏兵,二十万敌军自知优势很大,尽管遭遇了顽强抵抗,但心理上不会轻易屈服,而2000伏兵会改写他们的心理状态,让自己从进攻方变成受害方,韩信部队人少,死战而不围,对方想跑直接就能跑,自然就大溃散了,至于二十万赵军的伤亡率,可能还不到4%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