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场大暴雨,再次考验了这座城市的“良心”,今天早起出门晨练,发现除了郊区个别地方有积水,其它正常。不得不为这座城市的“良心”点个赞以前经历这样的大暴雨,城市内涝积水没个几天是下不去的。再往前追溯一二十年,但凡遇到稍微大些的雨,只要下得猛一些,就会有内涝。自己单位所在的牧野公园附近,那是绝对的会有内涝积水,卷起裤腿淌水行走,那是常态。再往前追溯,新乡这座城市历史上是经常发生内涝水灾的。由于南邻黄河,北依太行,无论是黄河泛滥,还是山洪暴发,都是首当其冲的遭殃。为最大程度的避开水灾,新乡自古以来县城设置,是以地势最高的城里十字(现在的人民路与劳动路口附近)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县城周边地区都是地势低洼之处,所以遇到大暴雨,县城内部下水道堵塞,外部地势低洼,形成内涝外淹是经常发生的事。从一些地名可以知道当年的情形,比如说黄岗、茹岗、杨岗、畅岗等,“岗”的意思就是平地高坡,相对来说,这都是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一旦发大水了,这些地方不容易被淹没,慢慢的居住的人多起来形成较大的村落。而当年的县城之外,荒郊野外的地方,现在则随着城市框架的扩大,都被纳入这座城市的布局。再说说这城市的下水道,作为城市建设的“良心”工程,由来已久的是没有良心的,这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思维模式是有关系的。对应的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西方古建筑基本上是以石头为主材料,而我们呢,是以木头。二者的差别与优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建设周期长,而生存时间更长;另一个是建设周期短,且生存时间亦短,因为极易遭受火灾、战乱等破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我们的文明史有五千年,但留下来的上千年的建筑凤毛麟角,反观西方却很多。我们旅游时满怀崇敬的站在某个古建筑跟前,听着导游娓娓道来:“这座建筑始建于隋唐年代(或者更久),后毁于宋代(或者某个年代);于明清时期重建,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该时期建筑,但门口那个石头墩是当年隋唐的”。这样的导游词几乎是国内人文建筑景区的通用模板。地面建筑尚且如此,地下设施建设就更为不堪了。自古以来,在城市整体设立建筑上,我们始终是以“家”为核心,而忽略了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的。尽管我们有长城,有黄河提坝、都江堰等这样的大型工程,但再小一点,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时,说的出口,拿的出手的却发现能少的可怜。记得小时候看外国电影《悲惨世界》,对里面的城市下水道很有印象,几个人在里面躲避逃生。当时就很惊诧,那下水道咋跟地下迷宫一样,那么浩大的地下工程。相对应的,是我们快速发展时,天天挖沟的城市一景。缺乏长远规划,是我们的硬伤,这是不用别人揭,平时就在隐隐作痛,遇到恶劣天气就会崩裂的伤疤。管理一座城市,需要从严谨二字入手,从路口红绿灯时间间隔的动态设置,到建筑物之间的风口控制规划,再到地下的管道设施,无不以严谨的数据为依据,以严谨的态度为准则,以严谨的规划为蓝图,才能最大程度的接近科学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