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绝对算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满清生死存亡之际,是他力挽狂澜,在地方办团练,组建湘军,并最终击败太平天国;但是,在回地方办团练之前,曾国藩已经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实权的二品大员,而当时的曾国藩年仅39岁,绝对算是朝堂之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无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但曾国藩兄弟五人,个个都颇有才能,这绝对算是罕见的;曾国藩是通过科举考试踏足官场的,公元1838年时,曾国藩第二次参加会试,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可以说很不显眼;但他却在机缘巧合下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故而,在之后的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并且道光皇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曾国藩开始平步青云,在公元1850年时,升任工部左侍郎(从二品),史书上的记载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很多人认为,曾国藩如果继续留在朝堂上的话,肯定也是前途一片光明,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没这么简单。

公元1851年,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继位,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皇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皇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虽然后来对曾国藩加以褒答,但之前却“怒掷其折于地”,为何?因为发生了变故,这个变故就源于曾国藩的靠山穆彰阿;穆彰阿全名郭佳·穆彰阿,满洲镶蓝旗人,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虽然道光皇帝很宠信穆彰阿,但咸丰皇帝却是极为不喜欢穆彰阿,故而在咸丰皇帝继位后,首先便是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之后就是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而当时曾国藩是属于穆彰阿一党的,故而咸丰皇帝也是很不喜的。

曾国藩何等聪明人物,岂会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表面上看,曾国藩似乎没受到什么牵连,先后转任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而且还充当顺天武乡试正考官、江西乡试正考官;这一看就明白了问题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连续转任两次,而且还外派充当考官,不就是调离舒适区么?在充江西乡试正考官期间,因母丧归家。

在丁忧期间,曾国藩就赶紧抓住机会,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逐步与穆彰阿脱离关系;不论在什么时候,军功都是最受重视的,何况曾国藩手上还握有一支战斗力极为强大的军队,所以朝廷也不敢动他,在攻陷天京后,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的目的达到了,但曾国藩并没有狂妄自大,反而是主动上奏,主动要求裁军;很多人也很不理解,包括他的学生李鸿章,也不理解;但这恰恰是曾国藩聪明之处,见好就收,才能活得更久。曾国藩算是“功高震主”了吧,而且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并没有反抗清王朝的能力,所以主动裁军,避免朝廷的猜忌,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和李鸿章不一样,李鸿章的淮军,当时战斗力并不算很强,而且兵员数量也是远不如曾国藩的湘军,加上李鸿章的父亲本就是朝堂高官,拥有一定的人脉,所以李鸿章这么做没问题,但曾国藩不同;而且虽然湘军被裁了,但湘军出来的人,却都还是向着他的,而且脱离了湘军,能有更好的发展,比如左宗棠等人;所以朝廷是绝对不会动他的。

结果也正是如此,最终曾国藩得以善终,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是身居高位。曾国藩这个人,真的是越读越佩服,他为人、为臣的智慧,当真是千古罕有,固然讨厌他的人不少,但佩服他的人更多;曾国藩说过:“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这句话应该也适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