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曾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由此可见,古代的“刑”即为“法”。夏朝是我国刑法产生的雏形阶段,此时的惩罚手段主要以肉刑为主,也是奴隶制社会五刑的雏形。

《汉书·邹阳传》中记载:“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次年,李斯便被处以极刑而死,先是被处以侮辱人格的黥面,接着又被割鼻,砍断左右脚,又被拦腰斩断。最终,李斯被处以醢刑,即身体被剁成肉酱。

李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斯所受的五种刑法合称为当时的“五刑”,是最残忍的刑罚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不少令人惨不忍睹的刑法。例如,梳洗之刑,此处指的并非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残忍至极的酷刑。刽子手会用一把铁刷子将人身上的肉一点一点地梳下来。

直至罪犯身上血肉模糊,白骨露出,断气而死。梳洗之刑的发明者乃明太祖朱元璋,刑法的过程在沈文的《圣君初政记》中详细记载着。再如,剥皮之刑,发明者也是朱元璋。朱元璋乃贫民出身,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动不动就处以极刑。

明太祖即位之初,曾下令将贪官污吏处以剥皮之刑,并将人皮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警戒世人。尽管古代刑罚种类丰富、千奇百怪,但最常见的刑法还是斩首,即砍头。曾经有人提出困惑:头被砍掉的瞬间,人的意识还存在吗?究竟是身体感觉头掉了,还是头感觉身体不见了?

古代斩首

斩刑的发展史

常言道:“杀人不过头点地”。比起骇人听闻的酷刑与极刑,砍头反而成为了最“仁慈”与痛快的刑罚。历朝历代的斩刑不尽相同,被判处斩首的犯人通常需要经有司备案审理,再上报给朝廷求批准,而后在狱中关押到一定时期再处决。

《尚书·吕刑》中记载:“蚩尤惟始作乱……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其中,丽刑指代的便是死刑,而割首也是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夏朝建立奴隶制社会后,继续沿用了“五虐之刑”,通过对民众肉体上的刑罚来巩固自身统治。

由于夏朝距离石器时代并不久远,因此刽子手只能将锋利的石片磨成石斧。而罪犯与其说被斩首,不如说头颅与颈部直接被石斧给砸断。而商朝也继承了夏朝的五刑,其中也包含了“割头”。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刑具的主要材料由石头变为青铜,并加以许多花纹图案点缀。

清代刽子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西周,“斩”字首次出现,不过“斩”与“杀”意思相同,都表示杀人,“斩”更侧重于腰斩。春秋时期,鲁国的叔孙穆子之子竖牛被孟仲儿子捉住,并处以“投首”之刑,投首即为斩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创立了数不胜数的酷刑。

汉代起,斩刑分为腰斩与斩首,不过腰斩的工具为钺,斩首的工具则使用刀刃。隋唐时期,朝廷制定《开皇律》,斩首刑正式确立,并成为等级最高的刑罚。唐朝的死刑制度继续沿袭前朝,将绞与斩设为二等,而斩首则是最普遍且主要的刑法之一。

为了加强君权,唐朝统治者大肆使用酷刑,通过刑法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自斩首刑被确立以后,宋、辽、金、元也在丰富自身刑法的同时,继续继承了“斩首刑”。尤其是元朝,格外青睐斩首刑,甚至为其放弃了其他绞刑。自此以后,斩首成为最为正式的死刑手段。

古代斩首

明朝伊始,斩首已经不是死刑的最高刑罚了,加以取代的是“凌迟处死”,即用锋利的刀片将活人一刀一刀地削成成百上千片,直到罪犯鲜血流干而亡。清朝的死刑制度复杂且严格,酷刑手段更是种类繁多。此外,大清还增加了死刑的复核制度。

对于重大犯罪者,斩立决,就地正法;对于一般的死刑犯,则等到秋后复审后再执行死刑。1912年,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正式废除斩首刑。执行死刑的工具历朝历代皆有所创新,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斧钺逐渐被刀剑所取代。

例如,秦朝使用青铜剑,汉朝使用环首刀,唐朝则使用唐横刀。刀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刽子手斩首的效率。综上,斩首萌芽于原始社会,并在隋唐之际正式确定地位,成为最高的刑罚,最后于1912年正式被废除。

清代刑罚老照片

砍头后头和身体各自会有什么感觉?‍有人做了这项实验

人类的所有认知与活动都与大脑的神经元有关,人的意识通过脑神经传递给身体,而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反馈。倘若刽子手动作熟练,能够迅速砍下头颅,那么颈部以下的神经电路也会被迅速切断,而身体神经只能接受信息,而不能传递与输出,此时的身体感受不到任何痛觉。

掉落的头颅仍然存在痛觉神经,人体的疼痛达到极限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内啡肽来缓解疼痛,因此人几乎麻木地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不过,头颅与身体分开后,心脏无法输血至头部,头颅内部的血液也会迅速流失,氧气也无法通过血液传送至头部。因此,人会因为缺血而感到眩晕,进而失去知觉。

脑组织在得不到氧气后,就会如同溺水一般,陷入脑死亡。无法忍受的痛觉与强烈的窒息感会令人体不自觉发出声音,然而说话需要多组织相互配合。因此,飞落的头颅会呈现张开嘴巴说话的样子,却发不出任何声音,而面部狰狞与痛苦表情也会瞬间被定格住。

断头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头颅飞出去的瞬间,大脑已经接收不到任何躯体反馈的信号,更不知身体有任何变化。因此,在受刑者短暂存留的意识中,或许认为头颅与身体并未分离。那么飞出去的头颅是否有失重感或滚动的感觉呢?

1794年,法国大革命末期,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被送上了断头台。在临死前,这位“近代化学之父”仍不忘献身于科学事业,做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实验,即头身分离后,人是否还有感觉?拉瓦锡让刽子手在斩首后为其数眨眼睛的次数,以此来确认头是否有感觉。

刽子手遵守了约定,他在砍下拉瓦锡的脑袋后立刻开始数数,结果拉瓦锡共眨了11次眼睛,用时约30秒。由此可见,在头身分离的30秒时间内,人的意识还能清晰地控制面部表情与器官。不过,超过三十秒后,人体的意识逐渐模糊,几乎做不出任何反应,之后大脑因为缺氧彻底死亡。

著名化学家拉瓦锡

结语:

综上,在头身分离的瞬间,头颅并没有离开身体的感觉,身体也没有掉落的感觉。不过,倘若脖颈处并未完全砍断,颈部的感应器官良好,人则会有在空中飞舞的感觉。此外,在被斩首后,人体还会存在将近30秒的清晰意识,能够做出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