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财商系列原创

已经讲了多年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终于在本月落地了,持续不断都收到各种推送的新闻,报道了长期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

大部分朋友和自己一样,没当回事,存款不多,而且利率调整不可能是断崖式的下跌,短时间内不会特别影响整体家庭理财的收益。

但是,不淡定的大有人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利率低了,所以投资买保险?!

上周一天晚上,有位刚认识的青年朋友发微信问一款保险产品,说他母亲刚买了3天,目前在冷静期,希望我给看看值不值得买,不值就退掉。

在查看了这份保险产品的资料以及语音通话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建议这位朋友果断退掉这份保险,因为保险产品是设计给幼儿的父母购买,而这位朋友已经二十出头了。

再仔细问,原来他母亲得知了存款利率会调整后,觉得钱存着不如拿去投资,于是跑去银行买了一个第三方的人寿保险产品......

这次买保险的保费是15万元。根据某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3.99%下降至3.55%,15万存三年,中间仅差了1980元。

如果拿着这15万“投资”一个保险产品,不但不保本,收益率不见得大幅高于长期存款,最致命的是人寿保险都是多年后以挤牙膏方式发放收益和返还本金,变现能力极差......

正确理解情况才不方——利率浮动才是常态

向家里老人解释什么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不容易的,甚至向不太了解金融和银行的年轻朋友说明也挺费劲儿。

网上有很多技术性的解释,例如“并非降息来了,而是定价机制变了”,但金融小白大多看完还是不甚了了。

简单来说,首先要明白:利率浮动是大趋势。

银行的“产品”就是收益,而存款利息是收益的最直接体现;在市场中竞争,通过利率的高低吸引不同类型的客户或者应对各种商业需求是银行必然的做法。

简而言之,这就是利率市场化。

意思就是说,让家里老人和自己明白,利率上下浮动才是常态,不要看到利率下降就一惊一乍的,进而“慌不择路”地取出存款拿去投资。

这个自律机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正确引导银行,避免任何恶性竞争或者其他危及金融安全的行为。

具体到这次多家银行下调利率,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

1、主要影响长期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

例如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或者20万以上的大额存单,利率都有所下降。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目前的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还未到期,执行的利率应该是按照当初存款的利率计算,而不是立刻跟随新的调低了的利率。

急匆匆地取出仍未到期的定期存款,只能得到活期利率,等于白放在银行那么久。

2、利率下调幅度不大

只要上网查一查就能找到一些对比,例如某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20万以上)从3.99%降为3.55%,两年期的大额存单是3.15%下调至2.9%。

随手简单算(单利计算),20万3年存单,少收利息2640元,两年的少了1500元。

这样看来,开篇说自己母亲用15万买了保险的朋友,应该试着算算看,明白利率下降的实质影响并不大。

(当然啦,如果有朋友说自己有200万的3年存单,中间有相当的差距,那就需要不一样的思考了。)

无论老人家或者年轻人,如果只一味地对存款利率很敏感,总害怕吃亏,叠加对一些具体的情况不甚了解,最终进入一种“慌不择路”的状态是大概率的事。

理财最忌讳应急反应

当今社会很难找出一个没听过机会成本的人,虽然最初是经济学提出的一个理论。

机会成本是英语 Opportunity Cost 的直接翻译。

定义很简单,就是指投资者选择一种替代方案时,可能错过的其他潜在收益。

孟子老早就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机会成本是这个成语的现代说法。

人在感受到威胁,做出应急反应时,大多很难冷静清醒地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之间有哪些得失。

而理财,如果时不时就做出不必要的,低效的应急反应,大概都是得不偿失的。

个人或者家庭的资产配置是需要一些逻辑去支撑,例如现金、贷款、不动产、投资等等应该有稳定的占比,并通过长期的管理形成适合自己生活需求的理财习惯。

随意的,不多加思考地做出一些重大的资产配置转变,实质是牵一发动全身,期间必定会产生机会成本,失去本应该有的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