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陷入舆论漩涡多日之后,林生斌终于发了几条公开回应。

他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散发浓郁的抒情气息,可是往昔感动不已的网友,此刻表达的却是反感。

总结一下,林的回应大概表达几层意思:

1、他重组家庭之后告知过岳父母和亡妻哥哥,对方没有反对。他也一直在努力维系和亡妻原生家庭的关系。

2、火灾赔偿金33%留给了岳父岳母,且准备把亡妻名下的房屋和存款交给二老,但对方不满意,所以准备让律师参与。

3、他和现任妻子于2019年11月确认关系,2020年夏天意外怀孕。意在反驳此前关于婚内早就出轨的质疑。

4、他近乎明示是亡妻哥哥以曝光他重组家庭为由要挟,但为了现在的孩子,才无所畏惧地站出来公开。

5、为隐瞒重组家庭的信息道歉,表示要委托律师公开非私德方面的问题。只是没有明确交代,这些事是否包括舆论质疑的,曾经承诺的基金会有没有兑现;网店10%的销售额有没有用于公益,以及拿赔偿金用于消防事业的表态进展如何。

这一番表达之后,网络反应几乎是可以预料的。林生斌没有迎来他很可能预期的理解,而是遭受了新一轮铺天盖地的质疑。

直接的原因,是他花了太多精力去解释根本解释不清楚的“家务事”,而对原本该解释清楚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着墨太少。这等于给了网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机会——这不是避重就轻、强行狡辩吗?

而从网络舆论规律来看,如今的结局也不意外。因为网络传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铁律,人们更容易同情声援通常理解的“弱者”。

火灾之后,林生斌失去妻子和三个孩子,本身就是令人同情的遗属。再加上要和更有钱势的开发商维权,弱者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于是他的一举一动,人们都愿意给予善意的理解。只要他保持基本的文明和体面,就能获得如潮的支持。这也是他悲情人设那么具有号召力的基本支撑点。

可事到如今,时光冲刷了他受害者的形象。他获得巨额赔偿,重组家庭生了孩子,尤其是相对于永远失去女儿的岳父母,他成了居于优势地位的“强者”。

要想再轻易获得同情性的理解和支持,本就难如登天。更何况他在利用悲情人设、在承诺基金会和投身公益上确有瑕疵,就更容易面临挑剔的目光。

事情演变到如今地步,如有朋友所言,林生斌想要自证清白,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私事”和“公事”已经深度纠缠,而“私事”放在舆论场,永远扯不清楚。当“私事”变成人们评判“公事”的出发点,要解释清楚“公事”,也变得异常困难。

对他个人来说,淡出舆论场,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至于那些“非私德方面的问题”,既然他表态已经交给律师,不妨静观其变。

对于这件事,我还是想重复在此前文章里的观点——公众怎么讨论林生斌,比林生斌是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最近陆续有人批评我的几次发言是为林生斌洗地,其实我从来没有回避批评林生斌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是也很不认同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可以不问事实而往一个人身上无底线的砸石头。前几天的所谓“镇魂井”,还不够魔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