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区房要凉,现在恐怕没多少人会怀疑了。

随着北京有标志性的区域严打学区房的政策发布之后,官方决心已经无比鲜明。各地跟进,是可以预料的事。

这一重磅在各个群体引发广泛讨论,几家欢喜几家愁。

拥护的声音自然很多。因为根据房产分配学位,如果从教育的层面看,很难说是最合理的方案。过去那些没有财力购买房产的家庭,孩子就注定要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失之交臂。

疑虑的声音当然也不少。正如我此前在一篇文章里说的,评价一个政策,不能光看其想要达成的目标,还要看结果,是不是真能得偿所愿。

从教育的层面看,打掉学区房自然是要实现教育公平。可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仍是有限的,那不按房产,最公平的方式只能是抽签,也就是现在的电脑随机派位。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公平的,因为不同家庭之间的几率是平等的。可是,结果呢?

不妨做一个最简单的推理,在同一个小区,一个成绩好、自律性强的孩子,如果分去了一所所谓的“坑校”,而一个成绩相对较差、学习潜力也有限的孩子,却分去了一所所谓的“牛校”,让前者的父母如何接受这种“公平”?

当然,在此前的学区房时代,这种状况同样存在。穷人家的“聪明孩子”,只是因为父母不够有钱,就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对学区房久有诟病的社会情绪来源。

可见,只要是僧多粥少的状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配方式,都只能获得相对公平,而很难令最多数的群体都满意。

在新的抽签制度之下,原本可能造就的一种派生结果,是那些家里有钱而孩子没能上“牛校”的家庭,转而求助市场资源。通过校外培训的方式,继续去鸡娃。

可现在的新状况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打击力度也是空前。在这种组合拳之下,少数家境好的,当然还可以通过请家教等方式,继续追求教育优势。可是多数家庭,可能就只能把教育交给运气。

这对于缓解过早泛滥的教育焦虑,可能有一定作用。正如有人提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本就没必要给孩子太大教育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到了高中阶段再进行选拔竞争。

可这种想法,多少有些理想化。对中国的教育资源差距,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在那些所谓的“坑校”里熏陶几年,那些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就能突然开窍,获得竞争力了吗?

所以,要让打击学区房获得更多拥护,恐怕当务之急是尽力“填坑”。

一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很难绝对平均,少数“牛校”有长期积累的师资、教学管理经验,不可能让所有学校都达到那样的水准。

现实可以努力的,是减少那种教学质量过差的“坑校”。多数家长也不指望能进到顶级学校,但都害怕进入“坑校”。而这是可以通过教育投入而逐步实现的。

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花了太多精力在限制竞争、分蛋糕上,而在弥补短板、做大蛋糕上,做得太少。

事实上,富裕家庭投入教育竞争的冲动是阻挡不了的,要更多关心的是让弱势群体,能更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这靠抢学区房的一点份额,远远不够。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很古老的智慧。可这“均”的智慧只能在表面上消解怨气,重点还是应该解决“寡”的问题,教育和社会才有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