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似乎都需要童子功,武术需要童子功,要从小把身体的柔韧度打开,戏曲、杂技也是如此。甚至,如郭德纲所说,相声也需要童子功。那么,书法是不是也需要童子功呢?

郭德纲说相声需要童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启功先生给过明确的回答,“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非有幼功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启功先生的意思是,幼儿字都认不全,就更不能理解笔势的情趣了,何来童子功一说呢?

这种说法虽然让一些人唏嘘,又让一些人趁虚。唏嘘的人说,所有的技艺都是需要练习的,并且练习的年龄越小越好,这样容易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启蒙老师要传授给幼童书法的结字和用笔的正确概念,其次,幼童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解。

启功先生

趁虚而入的当然是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他们混淆书法艺术的概念,以艺术之名,行不能精专之实。用似是而非的文字,把书坛搞得乌烟瘴气,今天不讨论这些,只说书法的学习。

有个关于卫夫人教授王羲之的故事,在学书时,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把书法的笔势用性质相同的形象表达出来,让年幼的王羲之体会。写点时,她让王羲之看高山上的坠石;写横时,她让王羲之看滚滚的云阵;写撇时,她让王羲之看工匠砍下犀角象牙;写竖时,她让王羲之看深山里的万年垂藤……

王羲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本身就是早慧的“通人志士”,所以在幼年便能懂得书法笔势的运用法则,才不至于象钟繇的学生宋翼那样写字。

王羲之远宦帖

宋翼刚开始时的书法是不好的,只能得字之点画,不能叫做书法。幸亏他有一位宗师级的老师,在钟繇的教导下,他都不能体会书法书写法则,以至于长达三年都不敢见师父钟繇。后来在钟繇去时候,他得到别人盗钟繇墓获得的蔡邕《笔势论》,才茅塞顿开,名声逐渐大起来。

作为钟繇的学生,宋翼很早就得到过钟繇的指导,还因此训斥他的书法仅仅是写字。正是因为年幼,他听了也不懂,直到年龄大了,再见到当初钟繇讲给他的《笔势论》,才会豁然开朗,真正的变写字为书法了。

卫夫人 名姬帖

启功的话,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都是先贤学书的经验。唐朝书家孙过庭也说过学书年龄的问题。

他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如果论能领悟透彻书法标准的法则,年龄小的就不如年龄大的;若论习惯养成,年龄大了就不如小时好养成。人的阅历越深对内涵的东西越领悟、体会越深妙,而小的时候往往可以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

孙过庭书谱若思通楷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不能把书法和写字区别开来的年纪,也容易形成很多终生难改的恶习。古代这样的人肯定多得是,只不过没被记录下来,我们就不得知了。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多得是,一开始把字写成印刷体了,一写就是多少年。字确实工整,在结体上没有问题,就算明白了书法的真谛,笔法上几十年形成的有悖于笔势的习惯,也难改了。

古人似乎都有“童子功”,原因是古代的读书人都要用毛笔写字。就算这样,古代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能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也是凤毛麟角,焉能说不是早期写字不懂书法楷则造成的?

如同印刷

启功到了顶门立户的年纪时书法并不怎么好,他依靠卖画维持母亲、姑母和他们夫妻的日用。收画的人觉得他的字不好,都不让他在自己的画上题款。他才下一定决心,研究书法,苦学书法,也就有了后来的成绩。

明董其昌,十九岁参加乡试,本来出类拔萃的文章,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屈居第二。他也是觉得特别难为情,从此后钻研唐宋书法,上追晋隋魏碑,也成了明代书坛的扛鼎之人。

董其昌放欧阳询千文册

启功和董其昌,都是没有“童子功”的,都是对书法有了需求后,来了兴致而学的,也都学有所成了。看来“童子功”有没有,都不影响成为书坛大家。而学书法的时机不是年龄,而是兴趣,什么时候有了兴趣,可以多“思”了,就可以学书法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少年容易学成的结体规则,是可见的,易学的。而少年不容易学会的笔势笔法,是看不见的,需要悟的。因此,很多人都说,学书法是需要悟性的,这也正是幼年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