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人设翻车事件,闹得全网沸腾,我追了好几天,越来越觉得整个事件走向,一路趋于悬疑惊悚迷信了。

很多网友扒出来了各种细思极恐的细节,包括跟莫焕晶有亲戚关系,涉嫌谋害妻儿,八卦镇魂井,要妻儿永世不得超生......

其实我是完全不相信的。

一则公安部门不傻,二则绿地集团不笨。

且不说中国对命案的破案要求极其严格,就说绿地集团赔了那么多钱,你能猜到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以现在的科技和刑侦手段,以及财阀手里所握有的极尽透明的个人信息,若是有突破口,早就破案了。

所以广大网友们,单纯吃吃瓜就好了,真没必要走极端。

而这件事发生后,无论头条上还是微信上,都有读者私信我,想要听我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且一水的都是女读者,她们谈及此事,言辞间充满的不仅是对林生斌的失望,还有对男性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聊聊林生斌事件。

本篇文章基本围绕三个方面:丧偶男性真的比丧偶女性更早再婚吗?女性真的比男性更深情吗?以及林生斌事件中女性应该得到启示和反思。

01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林生斌事件中,很多网友纠结的不是他再婚的快速,而是他白天上坟,晚上造人的分裂。

但假如,我是说假如,林生斌真的在失去妻儿一两年内,宣布要建立新恋情,开始新生活,我相信祝福的人很多,可觉得人性薄凉,爱情不过如此的人,应该更多。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国情,应该说是一种世界级现象。

美国有个出演过《摩登家庭》的喜剧演员,叫帕顿·奥斯瓦尔特,2005年的时候,他和米歇尔·麦克纳马拉结婚,2009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一家三口无比幸福。

不幸的是,2016年4月底,米歇尔在睡梦中去世,据说,死因源于未被确诊的心脏病和药物摄入引发的并发症。

米歇尔生前是写悬疑小说的,2016年8月,帕顿还宣布,他正在努力完成妻子去世前未完成的一本书,并因此被公众赞誉为深情的男人,结果2017年7月,他就宣布和另一位女演员订婚了,并于2017年11月结婚。

算起来,他从妻子去世到开始新恋情,以及进入新的婚姻,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很多观众觉得接受不了,毕竟他和前妻曾经的恩爱还历历在目,他在前妻死后的悲痛欲绝还历历可数,一个刚刚经历丧偶的男人,一个口口声声说爱着前妻的男人,怎么能这么快走出来呢?

一时间,争议和质疑甚嚣尘上

以至于作家埃里卡·罗曼,在看完这些负面批评后,专门写了一篇声援的文章,大致意思如下:

是谁让你觉得自己有资格,去判断一个经历过最惨痛经历的人,何时算是“太早”结婚?已经15个月了,寡妇和鳏夫究竟应该要被隔离多久,才能让你感到内心舒适的将他们从单独监禁中释放出来?你实际上并不关心那些再次找到力量和勇气去爱的人的内心,你只有根植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中而感到被冒犯的情绪,所以不要假装你真的关心他们的自我疗愈。

任何读过有关悲伤的书,以及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会很快了解到一个重要真理:绝对没有人可以正确预测悲伤的时间表,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知道悲伤统一结束的时间。而如果你去互联网上搜索有关再婚统计的数据就会发现,配偶去世后选择立即再婚的实际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

当谈到失去配偶,男女截然不同的反应时,2006年《纽约时报》上援引一句老话形容这个现象:女人哀悼,男人代替。

这句话的解释一下就是,当男女面对丧偶状况时,女人更倾向于陷入关于过去的哀悼,而男人更倾向于迅速寻找可以替代的新人。

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帕顿·奥斯瓦尔特的事例,和林生斌之间有可比性,但这种关于男女面对丧偶的不同态度,以及背后可能潜藏的心理机制,让我非常感兴趣。

02

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显示:

与女性相比,男性在配偶死亡或离婚后更有可能再婚。

皮尤研究中心 2014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男性在丧偶或离异后再婚,但女性的数据只有一半。

且女性再婚受年龄影响,越年轻的女性越有意向再次进入婚姻或新的关系,而越年长的女性,越不太愿意进入婚姻或构建新的关系。

男性再婚受财务影响,经济上更有保障的男性,再婚比率更高。

如果建立一条时间轴线,心理学教授Camille Wortman提供的数据很有参考性。

在失去配偶的第一年,54% 的男性开始新的性关系,而女性数据为 7%。

男性比女性更早开始新生活,尤其是性生活。

在失去配偶的第25个月后,61% 的男性有了新的关系,女性数据为 19%。而男性再婚率高达25% ,女性只有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造成男人更快更早开始新生活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

第一,生物学遗传不同,男人更快再婚,源于他们的生存本能,男人是天生的“修理者”

畅销书作者Abel Keogh,写了一本关于几个历史上著名鳏夫再婚的故事,包括乔拜登、托马斯爱迪生和保罗麦卡特尼等,根据作者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数据显示:与寡妇相比,鳏夫再婚的可能性要高八倍不止。

Abel Keogh因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源于男人是天生的修理者,当面对创伤时,女人容易陷入悲伤,男人却天生善于修复破碎的东西,并通过具体活动建立新的联系。

这意味着,伴侣去世,婚姻破碎后,男人的本能促使他们选择新的替代者,迅速修复婚姻或亲密关系。

第二,从心理层面来说,男人不那么擅长处理负面情绪。

由于社会情感支持上偏重于女性,让很多男性缺乏正确释放悲伤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当女人经历巨大的悲伤时,她们会寻求情感支持,并审视自己的情绪。

而由于对未知关系的恐惧,导致女性更多从熟悉的关系中寻求情感支持,而不是急于进入新的关系。

男性却因为并不善于处理负面情绪,因此面对巨大的情感冲击时,往往要么被击垮,要么选择逃避,而一段新的关系是他们逃避过去负面情绪的好去处。

换言之,男人开始新生活,未必是因为忘记过去,很可能是因为新的生活是他们的避难所,而女人的母性更容易让她们扮演救赎受难者的角色,比如《西雅图夜未眠》中的女主角,单纯是听闻了男主丧偶后的悲惨处境,就产生了一种圣母般的怜爱情绪,这种情况换个角色不大可能发生。

第三,从健康层面来说,婚姻给男性带来的福祉和保障更多。

哈佛医学院在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已婚男人比未婚男人或丧偶男性更健康。日本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未婚男性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是已婚男性的三倍。

而已婚男人在癌症和其他各项慢性疾病中,都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他们不仅认知功能更好,血糖水平更平稳,性传播类疾病的可能性也更小。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已婚男人吃的更好更健康,生活的更规律更节制,吸烟喝酒和从事危险爱好的可能性更低,并且享有更好的情感支持。

而在伴侣去世的数月和数年内,男人比女人更有可能经历身心健康下降。

比如,男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和慢性压力等疾病,许多男人有睡眠困难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男人丧偶后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分之一,而女人的死亡可能性并没有增加。

为了迅速修复破碎的心,以及重新步入规律的生活,男人会迅速开始新的恋情。

第四,男女都有妻子成圣,或丈夫成圣的心理,但选择大不相同。

所谓的妻子成圣,丈夫成圣,就有点类似于男女的初恋情结,男女会因为过去伴侣的逝去,而将他们放在心头很神圣的位置,不容触碰,可是男女面对前任成圣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男人都有前女友情结,但并不妨碍他们心里装着别人的时候,还能和其他女人开始新的生活,因为男人的心很大,可以同时装得下两个女人。

而且男人很务实,爱情归爱情,生活归生活,就连性也可以和爱情分开。

而女人如果有前男友情结,她们大概率很难开展新的恋情,即便寻求替代品也很难做到,因为女人心里的位置很小,往往只能放下一个人。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性,生活,往往是联结在一起的。

表现在丧偶上就是,女人如果前任非常好,女人会根据记忆不断过滤和美化,当死去的丈夫成圣后,她们很难再忍受其他男人,进而很难再开展新的生活。

而如果死去的丈夫对她们并不好,她们在失去婚姻后,会感到呼吸自由,从而不愿意再走进婚姻。

男人的表现却不同,如果妻子在他们心目中成圣,就是永远无法触及的白月光,可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他们,还需要找到生活上能给予帮扶的“照料者”,前妻成圣,并不影响他们现在的生活。

所以,促使女性迅速再婚只有一个原因,当她们经济上无法自立,需要迅速找到经济供养者时,她们就会很快选择再婚。

而如果女人年龄比较大,有孩子给予供养时,她们大概率拒绝再婚。

而男人即便年龄很大,有孩子提供供养,他们再婚的意愿也很强烈。

换言之,女人丧偶感到的痛苦是抽象的,一个摸不到的属于过去的情感创伤。

男人丧偶后感到的痛苦是具象的,他们可能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吃不到想吃的饭菜,找不到洗干净的袜子......

一位叫做Susan Shapiro Barash的性别研究教授,在《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中做了个解释:对于丧偶的男人来说,他们往往希望迅速开始新生活,以重复他们所熟知的幸福。

第五,过往的习俗,更大程度上限制女性再婚。

无论男女,短期内再婚都容易引发非议,但女性显然承受的非议更多,受到的限制也更多。

比如说,日本女性如果在离婚后的六个月内再婚,甚至是被视为违法的,这是为了规避假如这个时间段怀孕,关于孩子父亲的身份会陷入不确定。

这项法规一直到2015年12月才废除,在这之前,日本女性都要谨遵这个守则,男性却没有时间限制。

这还只是法规上的表现,习俗和道德上的默认潜规则,对于女性的要求往往也更严苛,于是,男人再娶,古往今来被视为理所应当,女人再婚,往往现实实现难度和心理上需要客服的困境都要更多。

综合来看,男人确实比女人更早开始新生活,且有各种动机和缘由。

03

以上只是数据显示的大概率情况和现实归因,并不涉及个案,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男人格外深情。

但这些个案的存在的几率较小,以至于大多数男人的选择,很容易给女人一种感觉,就是男人大多靠不住,或者他们并不像女人那么深情。

我相信,在林生斌事件中,广大女性的受伤感不仅源于被欺骗,还源于男人可以表现的如此理性和现实。

这种理性和现实,难免让人感到脊背发凉,感慨人性薄凉。

事实上,这也是我希望在文章中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女人,真的比男人深情吗?或者,女人,为何比男人深情?

如果单以丧偶后再婚的比率,以及走出来的时间来看,女人确实比男人重感情且深情,但我倾向于认为,这种深情是源于女人对爱情的看重,而女人自古以来对爱情格外看重,源于女人自身世界的匮乏和精神的贫瘠。

换言之,千百年以来,男人一直有更大的世界,乃至于他们的心也很大,女人却一直活得非常贫穷,以至于她们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家庭关系,男女爱情......

这倒不是说事业比爱情重要,而是如果你将事业看得重要,那么你就会神圣化事业,并将此作为毕生追求,而如果你过分看重爱情,就难免神圣化爱情,将之作为毕生追求。

女人对于成为一个男人独一无二的挚爱,不可替代的伴侣,有着神圣化的执念,男人却极少有这种执念,他们无论如何爱一个女人,都很难为此放弃他们神圣的事业,女人却总容易在事业和爱情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爱情。

如果我们因此谴责男人活得太理性,太务实,是不是也应该反躬自省一下,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不理性,不务实?

在我最初开始写情感话题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女性读者的倾诉,最初,我耐心的和她们分析,讲解,后来,我感到厌倦,我为很多女性一直被情感话题困扰而感到无奈且痛苦。

老公出轨,男友花心,情感矛盾,绿茶,小三,婆媳,原生家庭,育儿......

看看我们让自己陷入了怎样的漩涡?

作为曾经的情感博主,后来因为太烦这些情感话题了,我放弃写情感。

但我有一个感受,经常有女性读者问我,你懂这么多,肯定婚姻很幸福吧?你老公应该很宠你吧?

我避而不谈这个问题,因为我讨厌将幸福构建在男人身上,我学习不是因为男人,幸福也不是建立在男人身上,你非要觉得一个女人的幸福,不是源于自我实现的幸福,一定是源于男人很爱你才能幸福,甚至意淫女强人注定不幸福,那我有什么办法?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男人的幸福不建立在女人宠爱自己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搞事业的快感之上,那一定也会有一些新时代的女性,把自我实现的快乐,放在被爱的快乐之上,这不是因为她就一定不被爱,而是因为她神圣化的不是爱情,而是其他什么事情。

但我不愿批评她们,因为我和历代的女权主义者一样坚信:女人是被后天塑造的。

她们对爱情的看重是被塑造的,她们的深情和执念也是被塑造的。

04

我个人在成为母亲,并且有一个女儿后,对这点感触颇深。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为了规避过早塑造女儿成为一个女孩,在买玩具上基本买和男孩一样的玩具,也鼓励她从事各种益智和运动类游戏,但是她从三岁多以后,还是表现出对成为公主,化妆,穿漂亮裙子,有着迫切渴望。

我在观察中发现,这简直避无可避,因为无论她的学校教育还是日常看的童话书,女孩子的生活中,都充斥着漂亮裙子,成为公主等元素。

而且有一天,当女儿看我在转呼啦圈时,脱口而出说,妈妈,我也要转呼啦圈减肥,我意识到即便我努力规避,她日常耳濡目染的也是,妈妈在为了成为一个漂亮的女人而努力,涂口红,化妆,做面膜,减肥,基本是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这个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她怎么可能会不天然且自发的对美丽,有着比男孩更迫切的渴求呢?

前几天,我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也想和青蛙做朋友。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并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我,如果我去池塘边玩金球,就能遇到一只小青蛙吗?

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她指的是童话故事《青蛙王子》里,小公主亲吻了青蛙,然后,青蛙就变成王子了。

在童话故事里,王子拯救公主时,公主首先是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且被告知是公主,拥有高贵的身份。

而公主拯救王子之前,王子可能是恶心的青蛙,长相丑陋脾气暴戾的怪兽。

请问,如果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被教育,只要亲吻丑陋的青蛙,好好照顾脾性暴戾的野兽,就能拯救被施了诅咒的王子,那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有着圣母心和拯救欲,对不学无术的烂男人和家暴者不离不弃,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种圣母心和所谓的母性,其实是能找到教育渊源的。

换言之,女人对爱情的看重,对成为男人独一无二的追求,以及对被轻易替代的恐惧和哀悼,是源于千百年来女人生活的世界太匮乏了,除了男人给予的爱情,除了在家庭关系中耕耘,她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鲜有乐趣,她们对广阔天地的无限美好,缺乏认知和追求的欲望。

可以说,你在林生斌事件中,经历的幻灭感越强烈,情感冲击越大,越觉得无法理解,甚至还要因此抱怨身边的伴侣,你们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时,你就越应该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太看重爱情了?是不是过分神圣化爱情了?换言之,你是不是对于男性群体,抱着某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当你越是抱怨男人现实时,越应该警惕的可能是你自身的不现实!

05

最后,很多人会质疑,你这篇文章是为林生斌洗白吗?其实并不是,因为林生斌先生并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林生斌事件中,很多女网友不断说起男人普遍再婚时间更快,再婚意愿更强烈时,有着那种冲击感和受伤感,我才开始去思考和寻找背后的原因,有感而发的抒写,并不和林先生直接相关。

在我看来,林先生的行为,不在这个讨论范畴,林先生更类似于商业诈骗,因为他确实打着“深情”的人设,从事种种商业变现行为,结果最终名不副实,才会形成大规模的翻车。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因为稀缺自带的珍贵属性,而购买了香奈儿限量款包包,结果却发现,居然满大街都是同款包包,那么她去告香奈儿虚假营销,是不是一告一个准?

而“深情”之所以吸粉,就是因为在这个浮躁时代,它本身自带稀缺和珍贵属性,现在这个男人凭借“深情”人设,赚的荷包满满,然后你告诉观众,他也是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普遍人性,你强人所难就是你不尊重人性,就是你道德绑架,这不是欺负消费者吗?

在林先生事件后,诸多爆料层出不穷,那些尚未求证的信息我们就不讨论了,单说一条吧,林先生的前妻2017年11月29日下葬,2018年1月6日,他就拍到和另一个人女人手牵手看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照片,当时我也看到了,但由于照片本身的模糊性,加之林先生当时的深情形象太深入人心,普通网友真的不好意思根据一张照片就做恶意揣测。

当时全网依然是一边倒的支持声音,因为林先生在社交平台,塑造的是自己一度活不下去,40多天睡不着觉,喝水抽烟,很少吃饭,有时刚睡着几分钟,会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大哭,甚至还因为从精神恍惚,而从山崖上摔下去,乃至严重骨折。

此后,出家照出来了,纹身照出来了,就是有意愿展开新生活的倾向,只字不提。

立情圣的人设,就得做情圣该做的事情。

没有做到,就是虚假营销,所以挨骂基本不冤。

很多人质疑,为何我们这个时代,公众人物总是热衷于营造人设,因为他们所立的人设,均具有某种美好且稀缺的属性,因为这种人设确实可以让他们最快的实现吸粉变现,最重要的是,人设翻车后,公众人物并不需要像各大品牌一样,因为虚假营销接受罚款,相反,曾经轻信他的人,倒是要为自己的被骗承受谴责和耻笑,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受害者有罪论?

而立“人设”这种一本万利,完全践踏消费者权益的生意,翻车了被谴责,实属正常现象,你总不能能别人伤钱伤感情了,还不许别人骂几句吧?

如果有一天,立虚假人设犯法,那些因为林生斌虚假“深情”形象,而疯狂买买买的宝妈们,那些因为明星人设崩塌而失望的粉丝们,可以跑去工商局投诉他们做虚假生意,还能收获赔款和补偿,那么网络谩骂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一定程度,今天的能量反噬,也只说明没有其他疏通渠道而已。

但我有一个疑问,公众居然能积蓄如此多的能量,是不是也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抱以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呢?又或者,也许我们把能量用错地方了呢?

文:巴黎夜玫瑰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