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海居吧,作者:邂逅你,编辑:解读君

前段时间,郑州的朋友圈被一个消息刷屏了。
按照七普统计数据,郑州市以1260.1万的常住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城市第10位。人口数量在全国的排位,比六普时前移11位;十年397.4万人的增长量,居全国城市第5位。对于这些数字,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有什么概念,然而与之相关的一则消息,却让更多的郑州人兴奋不已,那就是“中部第一大城易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

诚然,郑州常住人口大幅度增加,变成人口意义上的中部第一城,的确可喜。然而,可喜的同时,郑州却已经隐忧初现。

首先,就是经济。2018年,郑州市经济首次过万亿。但近些年郑州市的经济增速开始变缓:在2012年之前,郑州的经济增速比河南省年均高出2%左右;2013年之后,郑州市的经济增速与河南省逐渐趋同,降低至1%以内。

2019年,郑州市经济增速首次低于河南省增速(2020年疫情,不具有代表性)。经济增速的持续相对放缓,直至低于河南省的增速,表明郑州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在河南省内开始走低,2019年郑州经济竞争力甚至低于河南平均水平。随之,郑州在全省经济首位度出现了近些年的首次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科技产业

经济增速不理想,其原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强劲的城市,一般都有大量高科技企业支撑。比较典型的城市是杭州。其他像深圳、广州无不如此。反观郑州乃至整个河南,高科技产业始终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及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同时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要明显低于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另外,对于代表高科技行业的独角兽企业,郑州也极度缺乏,一张长长的全国独角兽企业分布表中,居然没有郑州。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68.23%,2017年上涨至82.95%。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过高,且在持续上升中,表明郑州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且依赖性越来越强。现今国内国际局势出现巨大变化,在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依赖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将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即使在固定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也偏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以来,郑州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持续上升,2017年上涨至54.03%,这在全国的城市中,也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郑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房地产投资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可以说房地产开发是郑州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除了房地产的其他产业呢?
众所周知,郑州现在的实体支柱产业有七个: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铝和铝加工产业、家具和服饰产业。

居民收入

普通实体产业表现平平,高科技产业明显滞后,就引发了另一个突出问题,企业利润有限,居民工资收入上不去。

近十年来,郑州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收入增速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

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

再往深层次找原因,又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郑州的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实际上这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2019年,河南省本科生招生数占全国比例为6.66%,略低于河南省人口占全国比例(7·14%),这可以接受。但研究生招生数占全国比例远低于河南省人口占全国比例,显示河南省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处于相当落后的位置。

河南省双一流大学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传统211大学仅郑州大学一所,985大学数量为0。河南省有全国最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但高等教育资源处于全国垫底水平。高等教育落后的结果是严重的,甚至比经济不振还可怕,在朋友圈中,至少有七个走出河南的老乡表示不愿意把户口迁回河南,因为不想让孩子重新经历河南的高考。

虽然通过七普数据,我们发现郑州每年可以流入40万人口,但是往下再分析,就会发现这40万中,绝大部分是河南本地人,外省入郑人数占比不但低于同级别的二线城市及周边省会城市,甚至低于普通的东部三线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郑州这个国家级中心城市还只是一个“河南省的国家级中心城市”。

十字路口

对于郑州市的发展来说,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可以说,这十年,甚至这二十年,郑州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前进,一直在超越。
我们超越了济南;超越了石家庄;超越了沈阳和大连。我们甚至有可能超越青岛,成为当之无愧的北方城市总GDP的三甲。
现在我们更是在人口意义上超越了武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部人口第一大市。
然而,仔细想想,郑州的进步则更多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而不是“我”的原因上。

1、郑州在北方城市中经济地位的提高,其背景是近些年多数北方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郑州得益于河南大量外出务工人口的回流,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带动三产发展,以至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
反观和郑州比较类似的武汉、合肥、长沙,郑州表现的则没有那么优秀,更不要说和长三角、珠三角那些优秀的地级城市相比。

2、我们成为中部总人口第一大市,10年来新增人口400万。细思其因,关键是河南省人口基数太大,农业人口太多,从进城习惯心理来说,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回家较方便,生活习惯相近的省会城市,郑州沾了这个光而已。

3、郑州这十几年经济增速较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河南是个大省而且是个单核省,所以省里有条件将各种经济要素向郑州集中,将各地的传统产业向郑州集聚。但反思这十几年,除了二十年前就有的思念、三全再加宇通客车,郑州自身又新增了什么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呢?

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对于“量”的追求,而不是强调“质”的变化,郑州很容易在下个二十年,甚至下个十年出现发展的天花板。很多人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都没有决心解决,于是就一直拖下去,直到问题越来越严重。
去年,教育部已经发布声明,暂不支持引导京沪等地的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等实体机构。预计中长期内,郑州成功引入河南省外高校的可能性较低。

郑州,2021年,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摆在这个国家级中心城市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走“量”的路,还是靠低端产业吸收全省人口,还是靠投资拉动GDP,还是满地二本+大专;另一条是走“质”的道路,进行产业升级,让市场拉动GDP,加大投资让大学牛起来。

当然,第一条路好走,因为我们已经走了三十年。但再走三十年,郑州恐怕就是下一个东北,至少是下一个天津。第二条路呢?肯定是艰难而曲折的, 但这是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对于郑州,想从“蹄疾步稳”地走下去,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