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杰壮烈牺牲

1965年4月,邳县张楼公社人武部为了响应全民皆兵的号召,他们想要举办一期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班。

可是没有人武部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就向驻本地的某坦克师请求帮助解决教员问题。

坦克师工兵一连研究后决定派最优秀的骨干去支援训练。

最后选择了既是班长又是技术能手的王杰跟另一位骨干去当训练员。

7月14日,民兵训练再进行最后一项地雷实爆就可以完满结束了。

这天,王杰早早地就起来了,他又是提前来到训练地点,为即将进行的实爆训练做好准备工作。

因为没有地雷,所以当时的实爆训练是用炸药包代替的。

民兵们到了训练场之后,王杰先把注意事项讲解完后,就开始给民兵们做示范。

突然,意外出现了,拉火管突然自己引爆了,还点着了导火索。

当时民兵都围成一圈,一旦爆炸,就要造成巨大的伤亡。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王杰大喊一声“闪开”,就奋不顾身地跳起来,冲着炸药包扑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轰”的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中,王杰同志壮烈牺牲,还有10几个民兵受了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王杰的鲜血染红了训练场的土地。

二、初步调查:违反操作规程

事故发生之后,师部迅速成立了以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为组长的调查组赶赴邳县。

刘德一一行到达邳县的时候,正赶上瓢泼大雨。

苍天也似乎在为英雄流泪。

大雨倾盆,运河水暴涨,道路也都被淹没了,调查组被困在了火车站。

最后,师工兵科科长田永太划着橡皮舟才把调查组带过了运河。

深夜时分,调查组经过千难万阻终于到了事故发生地——张楼公社。

在事故现场,刘德一看着王杰不完整的遗体,泪流满面。

由于时间紧急,调查组迫切需要知道事故的直接原因和责任。

经过跟连队战士和驻地群众了解,并没有得出清晰的脉络。

因为这时大家还处于深重的痛惜和悲伤中,没有说出事情的详细端倪。

为此,刘德一召开了营党委扩大会。

没想到,会议一开始,就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责任事故:因为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一般不会产生危险。

还有人认为这是阶级敌人在搞破坏,对“阶级斗争”这根弦不能放松。

更有人从王杰的出身进行揣测。因为王杰不是出身于贫农,而是老中农,成分不太好,所以他的入党和提干问题都暂时没有被通过。会不会因为这个,王杰内心里有不满情绪,才……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对王杰十分熟悉的同志的极力反驳。

他们认为王杰同志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即使在进步的过程中有一些挫折,他也从来没有灰心失望和埋怨过。

这次民兵训练,王杰一直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训练之余,王杰还为张楼群众做了很多好事。他牺牲的头一天晚上,还给孤寡老人挑水打扫院子。这么好的通知,绝对不会搞破坏和自杀。

由于众说纷纭,这次会议没有得出结论。

但因为这次事故影响很大,师部不断打来长途电话催促调查结果。

刘德一没办法,只好把各种意见汇总上报,请师党委裁定。

师党委把王杰之死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

在时间紧迫——一天时间里,没有新的调查情况出现的情况下,根据事故的事实,当时也难以做出其他结论。

悼词读完,被救者哭喊:不能冤枉他呀

7月的天气,骄阳似火。

王杰牺牲两天了,遗体不能再存放了,必须要入土为安了。

张楼公社和驻地百姓不断请求,希望王杰能安葬在他牺牲的这块土地上。

张楼公社请当地的好木匠加班加点用楠木给王杰做了一口大而厚实的棺材。

到了7月16日,20多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为王杰抬棺木。

公社书记根据当地的风俗在前面喊着号子。

当地群众和王杰的战友一起构成了上千人的庞大送葬队位。

乡亲们一路走一路悲痛地哭泣,声音感天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杰同志的坟墓前,营教导员念了悼词。

干部战士和群众们却对悼词中的几句话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因为悼词中说,王杰作为班长,技术能手在此次训练中酿成了这次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损失。

工兵连的战士们都写文章表达对王杰的悼念和哀思。

在医院接受救治的十几名伤员,听说悼词之后,哭声一片:王教员是为了救我们牺牲的,不能冤枉他呀!

三、不能草率下结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刘德一政委从群众悲伤的感情中,看出了他们对王杰的真情实感。

刘德一告诫自己,不能草率下结论,一定要对九泉之下的王杰负责。

重启调查的刘德一想方设法扩大调查范围,重新布置了调查任务。

很快调查组的同志在王杰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生前所写的20多本日记。

刘德一仔细阅读了每一个字,看着里面滚烫文字的他很快就被王杰感动了。

下面几篇让刘德一至今记忆犹新。

1963年4月5日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1965年5月1日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有着这样思想境界的战士怎么会是破坏部队建设的人呢?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消沉自杀的人呢?

所以,刘德一很郑重地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轻易地把这件事看成是简单的事故。

雷锋同志也是死于事故,不能因为出了事故就把好的东西给抹杀了。

四、专家出手,水落石出

刘德一把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向上级做了汇报。

上级党委听了他的意见也很慎重,认为当初在紧张时间里做出的定性和结论未免草率。

工作组派出各路人马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了解。

一路到王杰的老家山东金乡县,一路找熟悉王杰生前的干部战士逐一进行谈话;

尤其是王杰在事故前训练的民兵,他们都回忆了当天训练的详细经过,不放过一个细节,最终形成了10几份现场目击材料。

工作组还请来了两名工兵专家,从技术角度进行反复地实爆论证。

经过30多次实爆后,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技术鉴定报告:

原来王杰使用了的拉火管已经过期,拉火装置早已失控。在王杰准备把拉火管跟炸药包的导火索连接起来的时候,拉火管突然自己引爆了。

这时时间紧迫,可以说千钧一发,已经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了。几秒钟后,炸药包就会爆炸。

在这生命攸关的时候,王杰如果想要保全自己的话,肯定会向后扑倒躲避,来躲避炸药包爆炸形成的45度杀伤。

但根据验尸结果,王杰没想到自己的安危,或者他就是抱着牺牲的决心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向了炸药包,以此保护在他身边的民兵和武装部的干部。

这个结论是科学的,再加上王杰日记里面体现的高尚情操,最终成为了无可辩驳的正确结论。

五、毛主席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赞成

王杰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王杰生前所在的部队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大会。

军队各级部门和群众共7000多人都赶来表达对王杰逝世的悲痛心情。

追悼大会上,人们的哭声和眼泪肆意挥洒,场面悲壮而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了解了王杰的英雄事迹后也十分激动。

他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却如春天的煦暖的风一样传遍了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谨以此文,向为在反帝反封建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新中国的建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表达最真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