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点影片,《1921》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目光。

导演黄建新领衔的金牌摄制团队、无比强大的演员阵容、历时数年1:1复刻“一大”会址的幕后匠心,都让员外在心底猜测:这会不会是又一部“伟业”系列,要用磅礴大气的笔触,去描画一幅壮怀激烈的历史群像长卷?

看完片后,员外却发现自己的预判完全错了。《1921》非但不是一部巨笔如椽泼墨历史的巨片,反而以充满情感的细致工笔,展现了1921这个变革之年的“历史横截面”。

这种判断失误却完全不令我遗憾,而是倍感惊喜。在《1921》里,员外看到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历史空间,它宏伟而微观、史诗且聚焦,有着主旋律电影中十分少见的、时代热血下的青春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关键的是,电影真正把先辈人物从“历史符号”的藩篱中剥离了出来。正如导演黄建新所说:“这次把所有焦点对准人物,拍人物,拍感情,拍他们的内心。”

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闪闪发光的灵魂。

很多主旋律电影拍人物,都喜欢“仰”着拍,把“高光”打在他们身上,锻造出供人敬仰的崇高感。但这种方法,很容易让观众与之产生距离,只见光荣事迹和醒目符号,而不见“人”。

《1921》,恰恰就拍出了“人”。

《1921》的历史切片中,着重聚焦的,是“中共一大”召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始末,十三位“一大代表”自然成了电影中着墨最多的人物。

彼时,这十三位先辈平均年龄二十八岁,最小的刘仁静甚至未满二十。若用“马后炮”的目光来评定,他们当时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让中国走出风雨如磐的困局,铭刻于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1921》中,年纪轻轻而风华正茂的他们,却并没有“创造历史”的自我意识,他们有的,只是一腔孤勇、一腔热血、和一腔胆魄,只是“担当身前事,不计身后评”的意气与决然。

这是一种什么面貌呢?

黄轩演的李达,“一大”参与筹备及组织者之一,后担任中共首位宣传主任。

电影里的他,会为了一个词的差池,着急忙慌去往印厂,不顾刊物已下印的状况,央求制版师傅把“百姓”换成“人民”,因为“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主人”。

得到在场人员的首肯后,他像个小孩一样,露出面含羞涩,但又欣慰自豪的笑容。

他和倪妮饰演的妻子王会悟在天台谈心,聊起自己当年带着救国团抵制日货的往事,当他们打算一把火烧光日货的时候,却愕然发现,手中的火柴竟也是日本制造。

“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多悲哀啊......”

含泪的眼神,不甘、屈辱,在妻子的坚定回望与激励之后,又再度燃起动人的火光。

这时候他突然唱起《国际歌》,既是喻情的抒怀,更是昂扬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仁君饰演时年28岁的毛泽东,更是一名热烈如朝日、跃动如星子的青年。

他和萧子升争执救国之路,声称“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只要30年或者40年的时间,就能够彻底改变中国。”

迎来对方反驳后,还要同不会抽烟的萧子升打赌,说输了就得抽三包烟。

马赛曲悠扬的法领馆外,当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拒绝、被推搡,他眼里闪过一丝错愕、一丝屈辱,却没有接踵而来的愤怒冲动、或低眉消沉。

反而在烟火下、在上海街头的奔跑中,他再一次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只有真正收复我们自己的地盘,才能拥有一片供中国人自由呼吸的土地。

员外特别喜欢片中李达夫妇和毛泽东边吃饭边聊“一大”建党的戏,李达对毛泽东说:

“咱们俩,我供货,你分销。就像开公司一样,如今呢,新公司要开张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这是一种青年人特有的幽默和热血,举重若轻的对话下,是共同的理想和坚毅的决心。

不久的将来,这个崭新的“中国公司”,的确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分销给了全中国的人民。

重中之重的“一大”会议,也没有被拍成古板严肃的历史展演,而是依据史实,拍出了了代表们争锋、激辩、火花四溅的观点碰撞。

我们可以看到初出茅庐的刘仁静,流利引述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舌战群雄,锋芒毕露。

可以看到儒雅稳重的李汉俊,不急不亢但语调笃定地自陈理念。

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在辩论中融入彼时的国情,意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为日后的关键战略思想埋下了伏笔。

理越辩越明。

会议期间,刘仁静在洗碗池前一脸担心地问毛泽东,如此激辩,会不会直到会议结束都决不出结果?

但毛泽东笃定地回答:不会。

“因为我们的起点一样,誓死推翻旧世界,还因为我们的理想也一样,盼望着建立新中国。”

所以,哪怕过程有龃龉,终点却始终如一。

最后在嘉兴的小船上,当李达激动地朗诵起《共产党宣言》,船上所有与会的青年们,都齐声加入,眼里闪动的,是理想主义夺目的光,是“誓将旧貌换新颜”的救国意气。

那种热血、那种烈烈燃烧的激情,很让员外感怀。

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除了这种时代热血和青春激情,《1921》最让员外触动的,是拍出了先辈们“生活的毛边。”

比如李达和王会悟搬家,王会悟还专门跑回去拿花,在艰苦的时日中,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一起在新家装好窗帘,临窗依偎的画面,又令员外感受到这对“建党夫妻”在生活中相濡以沫静水流深的爱。

再比如毛泽东。

他远赴上海,来到李达家里做客,得知李达作为一个湖南人竟然不吃辣的时候,开玩笑说“湖南完了”,活泼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王俊凯饰演的邓恩铭和刘家祎饰演的王尽美,跟刘仁静第一次见面像极了“追星现场”,缠着问他“五四”时流传甚广的英勇事迹。

面对大上海的如梦繁华,几个少年也会结伴外出,带着好奇的眼光去探寻崭新的世界。

这,不正是少年们真实的模样吗?

正是这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先辈们的形象跃然银幕,充满实感。

令观众为之欢笑悲忧,为之振奋鼓舞。

在影片最后的资料画面,1949年的开国大典,恢弘的天安门城楼上,“十三代表”,已只剩毛泽东和董必武。

其他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少年呢?都在各自的生命河流中,散佚了、迷失了、甚至,消逝了。令人不胜唏嘘:

少年不再。

但青春永存。

他们点燃的火种,铸就了如今的盛世,鼓舞着当下的少年。

正如电影中带有强烈象征含义的芸朵。

百年前,她是希望的象征,她在窗边与屋顶上豪迈呐喊的李达对视,目光交汇下,一片崭新的时代天空就此洞开,无数人将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为之牺牲。

百年后,她是传承的象征,先辈们的伟大理想终于实现,今日的少年将继续向前。

“一百年,正青春”。

百年前的先辈们用理想的火焰点亮了最有意义的青春,百年后的少年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用双手创造更光辉的明天。

这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或许就是电影《1921》最宝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