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藩属国最多的时期是明朝,多达一百个以上,可谓万邦来朝,这还是拜郑和七下西洋所赐,与南洋诸国沟通贸易,让他们见识了中华上国的泱泱风度和富饶,心甘情愿地认中国为大哥。

很多人认为这么多藩属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好处,反而还要贴钱维持大国脸面,很不划算。其实不然,至少明成祖朱棣从来不做赔本买卖,他回赐给藩属国的钱财以大明宝钞为主,听上去数字不小,实际不值几个钱。

而藩属国越多,明朝的外贸对象也就越多,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至于后来的皇帝把朝贡体系给玩坏了,纯粹是因为他们无能,既没有武力伐交的实力,又放不下天朝的脸面,结果屡屡被藩属国钻空子占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家安全上,藩属国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日本想要侵略中国,首先必须征服朝鲜,唐、明、清三代都是这样,而中国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出兵朝鲜,把战争阻挡在中国境外。

所以,即使抛开意识形态,新中国也应该出兵支援朝鲜,把联合国军拦在三八线以南。这个道理连腐朽满清都知道,新中国怎么会不懂?如果鸭绿江变成前线,不但整个东北危在旦夕,连京津都将处于敌人的兵锋之下,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政府都无法容忍的。

早在明朝初期,中亚的帖木尔打着给蒙元复仇的旗号,意图远征中国,圆他的成吉思汗梦。帖木尔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数十万大军已经上了路,如果不是他突然病死,一场超级大战显然无法避免。

如果明朝像汉唐那样,在西域有足够强大的藩属国,便会在明朝的支援下首先迎战帖木尔大军,至少能消耗掉他们的锐气和补给物资,了解敌军的战斗力虚实,使明军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随着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中国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欧洲人的坚船利炮要到三百年后,才会真正威胁到中国,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社会停滞了三百年,挨打是必然的。

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国事实上放弃了对海权的经营,只满足于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从来没有主动考虑去控制东亚海域。维持海上贸易秩序的其实是海盗,从汪直到郑芝龙,再到张保仔,他们才是让欧洲人胆寒的海上霸主。

由于明清两朝没有海权意识,更没有建立强大的海军,印度洋和南海的一系列藩属国都先后沦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对中国的国防安全威胁甚大。而欧洲人巨大的贸易吞吐量,也使明清忽略了这些藩属国在贸易上的作用,根本不在乎他们的生死。

鸦片战争一起,清朝统治者突然发现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原来连北京都不是安全的。洋务运动开始后,清廷内部出现过塞防和海防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建设海军与收复新疆的经费分配,其实对国家安全体系的重新认识。

李鸿章等人认为陆地上的藩属国已经起不到安全屏障作用,而且远离中国核心地区,供应大军作战非常困难,必要时可以放弃,以集中财力建设北洋水师,确保京畿地区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清朝虽然取得镇南关大捷,却仍然放任法国吞并越南这个藩属国,换句话说,清朝绝不会为越南出兵,只要守住边境就够了。

藩属国里唯一的例外就是朝鲜,距离京畿地区的陆地距离只有几百公里,而且还隔海相望,失去朝鲜半岛,京畿便门户大开,任由敌人驰骋,上至光绪慈禧,下至举国朝野,都对这一点认识得很清楚,没人敢说放弃朝鲜。

为了打赢甲午,李鸿章其实是尽力了,光绪也把最精锐的部队都调了上去,但最终还是败了,中国失去的不仅是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一个琉球藩属国,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

甲午之前,中国与日本是竞争对手,各方面还占有优势,甲午之后,中国很快变成任人宰割的肥肉,日本则上升为宰割别人的列强。甲午是一道分水岭,中国由此开始沉沦,付出了难以计数的惨重代价。

更让不少人心寒的是,那些曾经的藩属国现在大部分对华并不友好,甚至投入敌对阵营,中华文明对他们的滋养反而成为一些国家反华的理由,最典型的是越南,一直念念不忘中国对他们的千年侵略史。

现代许多专家对中国的宗藩体系进行过反思,有人认为藩属国独立是历史潮流,清朝不可能保持住这个宗藩体系,但如何放弃是值得研究的,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来维护中国的利益。

如果清朝在融入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时,能够主动帮助越南等藩属国独立,按照国际惯例只保留一部分国防和贸易特权,这样做既能获得藩属国的感恩,又符合19世纪末的外交规则,反而有助于维系藩属国对中国的向心力。

从那个时代的民族独立史来看,凡是经过武力抗争或被外族挑动的原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与原宗主国的关系都很差,变成敌人也是完全正常的。

而宗主国主动允许或帮助殖民地、附属国独立的,两者却经常能保持原有的政治和经贸联系,宗主国甚至可以通过英联邦等形式,继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和经济利益。

在这一点上,英国和法国都做得不错。大英帝国瓦解后,英联邦在很长时间内都有不小的国际影响力。法属中非和西非独立后,仍然是法国的后花园,经济剥削一点也没有减少。

这只是事后诸葛亮,别说那帮满清贵族,连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也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维。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尚停留在以夷制夷、船坚炮利上,根本不具备真正的国际视野。

甲午战败后,维新自强终于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可又卷入帝后之争,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便失败了。接下来的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等,中国陷入空前的大混乱,藩属国都没了,问题也就没有了。

从洋务运动开始至甲午战争之前的这短短三十年,中国是有机会把握自己命运的,但是儒学的僵化、异族的统治、王朝末期的衰落统统叠加在一起,不经过一番涅槃,中华文明已经很难再重新崛起了。

幸运的是,我们终于熬过来了,数十年筚路蓝缕,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从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中华民族距离全面复兴已经不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