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建造的新时代里,涌现了无数的创造者,他们上下求索,用汗水和心血设计研发着智能化领域中最具难度的新产品——建筑机器人。他们在这个时代站出来,攻坚克难,携手并进,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让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博智林「创造者Talk」开启专访,通过一个个幕后的故事,记录博智林的探索之路和前进步伐。中国智能建造的技术和应用正构建新发展格局,此间,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静候所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专访:

贺志武,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2018年10月加入博智林,现为混凝土施工机器人相关研发负责人。

学霸的“开荒”选择

2018年,贺志武刚刚结束了自己长达21年的求学生涯,在清华大学拿到了固体力学的博士学位。他做了一个全新的决定:离开生活了近十年的北京,加入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面对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未知领域,力学博士贺志武心里在打鼓:“一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也很没底。”

彼时,新公司的大楼还未落成,他们坐实了“开荒者”的江湖称号,既是在一片荒地中的临时板房日以继夜地工作;也是在一片空白的建筑机器人领域进行“从无到有”的研发和创造。

“没有任何的技术储备,没有任何的研发基础,相当于就靠我们这帮人在一张白纸上去搞研究。”贺志武回忆道,初期困难还是非常多的。

问: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了这个决定?

贺志武:当时觉得这项事业如果真的做成了,能大大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促使我作出这个决定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受我从高中开始树立的使命感所驱使。

另一方面,是自我挑战。能将我所学的基础方向内容知识运用在建筑机器人上,将是很大的挑战。

“工地新人”,从陌生到熟悉

来公司的第一个月,贺志武跟同事们就上了工地。第一次去呆了将近24小时,从浇筑到整平,再到收光养护,将一块混凝土地面的施工全流程看了下来。

广东地区,白天非常热,工地不适合打混凝土,只能晚上去做。但混凝土施工的时间不固定,只能看哪里有混凝土施工,他们就去哪里做测试,经常会干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

工人们也会有意见。尤其刚开始做测试,机器人性能不稳定,一上工地就趴窝,搞来搞去的做不了多少东西。“在我们看来是做测试,在他们看来就是折腾,做得效果不好,人家还要帮你收拾烂摊子。”贺志武对此当然也心知肚明。

就这样“忍辱负重”了近一年后,经过各种严格测试,工人们逐渐发觉这个他们一直瞧不上的“笨家伙”好像变得聪明了起来,烂摊子也越来越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7月的凌晨5点,贺志武和几个同事围着他们的测试版机器人,亲眼看着它在刚刚浇筑完的混凝土地面上进行移动。这次测试结果证明了:在几十平方米的施工范围内,刮板上下浮动却不超过十个毫米,这是人工绝难以企及的!

混凝土施工机器人施工作业

问:怎么看待当时下工地的经历?现在还经常下工地吗?

贺志武:现在回过头看,那段时光是十分宝贵且充实的。第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地上,一边迭代机器人一边测试,一边向工人请教。我们的机器人越来越好,研发团队的成员也越晒越黑。至于我,黑了好几个色号,特别黑。

因为很多基础场景都已跑通,我们去工地不那么频繁了。但关键的提升测试或者应用,是必须到现场跟进,需要根据现场真实的应用效果才能不断持续改进和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

与机器人共舞,抬头见朝霞

与机器人共舞的时光,困难和惊喜总是交互上演。贺志武谈及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儿。那是2019年7月份,困扰已久的技术难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混凝土施工机器人的俯仰问题得到了解决。机器人的AGV在双层钢筋上一直有俯仰,俯仰幅度非常大,机器前面的执行机构需要一直很平才行。像一些厂房,对整个地面要求的精度非常高,如果地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那机器设备的摆放也会有问题,会影响加工的精度。

传统施工方法是人拿着一个木质耙子在工地现场不停地振捣,把混凝土表面提起一层浆来,地面才能更密实,防止开裂,然后里面的气泡出来,再把表面弄平。但人工很难把地面做得特别平。贺志武他们做的机器人,就是要能够辅助人,解决传统人工施工的偏差。怎么在机器俯仰很大的时候,还能让前面的执行机构保持特别平呢?

首先用激光发射器打出一个绝对平的面,在100米的范围内,只有两三个毫米的偏差。以这个面为基准,然后前面的执行机构时刻保持与这个面平行,那么做出来的面就是非常平的了。这是人工做不到的。

“那天就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已经是早上5点,抬头也看到了朝霞,真的很开心的,现在还记忆犹新。”贺志武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地面整平施工与地面整平机器人施工对比

了不起的未来

去年年底,这款机器人终于正式应用到施工场景中了,预计明年就可以正式上市销售。贺志武也通过这样的打磨历练,成为了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的负责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随着工作的推进,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贺志武慢慢找到了带团队的方法论:不断和大家沟通,让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且能让每个人在里面得到成长和收获。

“我们团队中的机械工程师们,在擅长把一个零部件设计得非常好的同时还会考虑到加工的复杂性以及成本。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现在,他带领着自己这支30人的队伍又在研发新的建筑机器人,主要目标还是解决各类地面抹平整平的问题。他解释说,不同的建筑类型在机器人的需求上是不一样的,比如办公大楼、住宅楼以及高铁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些都需要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持续努力。

贺志武(左一)与人员一同探讨机器人的调试问题

创造者Talk:贺志武

“我的内心还是想做一些真的能给社会带来一点点变化的事,只是有的时候,你并不确定什么事才能给你带来这种成就感。

但是我们一定要先去做这件事,只有我们去做了,这个行业中的其他人才会加入这个行列,才能让建筑机器人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来。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来源:博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