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距离震惊世界的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已过去一年了。遥想当初解放军边防部队以少对多,在面对印军突如其来的卑劣举动后迅速稳住阵脚,并在增援力量到来后勇敢地以一敌十击败了数百名来犯之敌,虽然解放军四名烈士为了捍卫神圣领土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们也让印军付出了重大代价(一般说法为印军20人毙命,但由于不少印军官兵溃逃后死于伤病,其阵亡总数达到了38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加勒万河谷这一喀喇昆仑山脉腹地第一次见证解放军暴打印度入侵者了,早在1962年的反击战中,解放军就曾以玄幻比分完胜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勒万河谷见证了解放军的两次重大胜利

中印边境十分漫长,总长度超过1700千米,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长650千米,从中印缅交界处延伸到中印和不丹交界处;中段总长400千米,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印和尼泊尔交界处延伸到札达县的6795高地;而加勒万河谷所在地的西段则长约650千米,自6795高地延伸到新疆喀喇昆仑山口,由于交通不便外加管辖不足所以在古代中印传统分界线一般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到喀喇昆仑山脉。虽然英国殖民印度时非法测绘了麦克马洪线,但中国自清末至今都不承认其合法性,早在百多年前就派遣军队进入藏南驻守。印度建国后试图借助麦克马洪线逐步侵犯中国领土,并占领了藏南三分之二领土,而1959年西藏安定后中印边境的氛围也开始随着印军步步紧逼而愈发紧张,以至于还在空喀山口爆发了两军首次交战。由于印军得寸进尺,最终解放军在1962年发动了反击战,而反击战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当年10月20日到28日,解放军在东线血战克节朗并消灭印军王牌第七旅,随后抵达达旺;而西线部队则从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和红山头全面反击并清除了敌所有据点。

印军在第一阶段惨败后不甘心,试图继续增兵

由于印度不甘失败并在拒绝和谈后增兵,所以第二阶段反击战(11月16日-21日)随即爆发,解放军相继在东线的西山口-邦迪拉、中段的里米金和都登以及西段的班公洛再次取得胜利,在东段的瓦弄,解放军通过成功的战术迂回实现了敲头去尾背剖腹的目标,特别是穿插贝利小道时的水平堪称出神入化,最终几乎全歼印军四个旅并接近了传统边界线。而西线的地理条件更为恶劣,特别是解放军当时高度缺乏机械化装备,补给十分困难,但解放军却最终克服了种种挑战最终占领了所谓的阿克赛钦并对印控克什米尔形成战略优势。当时海外某些媒体表示,解放军西线先头部队距离新德里不足300千米。在班公湖及其周边区域,双方虽然并未投入人数太多的部队,但这里却爆发了惨烈程度不亚于抗美援朝的攻防战。战前解放军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勒万河谷中的印军14号据点,如果夺取此地就会彻底获得战略优势,因此解放军高层指示此地和敌人的6号据点是必须拔掉的钉子。印军自当年7月开始就相继派遣了廓尔喀联队和杰特联队的精锐驻守,而且还得到了直升机频繁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反击战时,印军的后勤运输水平相对更高

通过几个月的固化,印军构筑了不少火力点、营房和其他工事,其中半永久和永久性地堡数量很多,其防御点主要位于加勒万河南北两侧,彼此都可以互相支援,其防线南北长度约1.4千米,东西宽30米,其南部有四个主堡,配备了3挺轻重机枪;而北侧更是有6个主堡和一处直升机起降点,配备4挺轻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为拔掉这个钉子并配合东段反击战,新疆军区决定派遣步兵10团三营为主攻部队,并为其配属了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无后座力炮排,一个喷火器排和团属工兵连,同时解放军还在加勒万一线建立了作战指挥所。按照预定计划解放军将从南北和东段同时趁黎明发动突袭,其中东段为主攻方向而南北则实施配合。具体任务如下:7连在2门无后坐力炮、1挺重机枪、6具喷火器和一个工兵班配合下自东向西完成主攻穿插,主要目标就是印军指挥部;而9连(欠2排)则会在2门无后坐力炮、2挺机枪、2具喷火器以及一个工兵班配合下自北向南攻击以断敌退路;而8连则得到了2门无后坐力炮,2挺机枪,2据喷火器,2门60迫击炮,2具火箭筒和一个工兵班的支援,主要自南向北扫除敌主要地堡火力点并派遣一个步兵班占领加勒万河西侧山嘴高地阻击可能溃散的敌人。为彻底压制敌人,解放军的120迫击炮和82迫击炮则分别部署于河谷南北两侧山腰,以便摧毁敌指挥所和其他目标,按照命令它们将进行11分钟的火力打击,随后按照需要进行机动攻击。

在加勒万河谷反击战前,解放军进行了细致的侦察

10月12日开始,解放军侦察兵率先对敌火力点和指挥所进行了详细侦察,并逐步摸清了敌主要武器和兵力集结点的位置。次日解放军主要部队都抵达了加勒万河谷,并在随后几天的夜里冒着严寒和高原反应构建了火力支援阵地和出发阵地,到19日时全部弹药和火炮零部件也通过人力和畜力运抵一线,到20日天亮前射击诸元已全部计算完毕(由于高原海拔和空气稀薄影响,射击参数会和内地存在一些差异,所以表尺和火炮瞄准基线都需要反复测绘校正),所有部队也在清晨七点半左右进入了出发点。55分钟后,解放军迫击炮正式向敌射击,第二发就直接击中原定目标并对其维持了4分钟的轰击,随后又开始攻击其他目标。8点34分左右,七连各部分工相继肃清了敌地堡和堑壕内的抵抗,并分出一个排直击敌连部;同时9连主力也相继通过有效的配合突击,很快用手榴弹、爆破筒肃清了攻击路上的一个个印军地堡,并迂回到敌一处主堡后方歼灭了驻守之敌。在战斗中敌人的炮火也不断袭来,不少战士的棉衣着火后,就干脆脱掉棉衣最终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身着单衣继续拼杀,例如7连火箭筒手马兴华。

解放军炮兵准确而又不失密集的打击是胜利的基础之一

七连和九连汇合后,开始集中攻击印军的补给点和总指挥所,眼见大势已去的印军只能向直升机起降点逃跑,但他们几乎被解放军早已埋伏好的阻击官兵全歼。同时八连冒着敌人猛烈的火力最终实现了反向压制,同时还派遣突击队迂回到敌后侧发动夹击,最终促使敌多个火力点守军乖乖投降。截止上午9点05分左右,加勒万河谷战斗正式结束,解放军以牺牲1人,伤10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击毙28名俘虏32名敌人的压倒性胜利,还缴获了敌人两门迫击炮,6挺机枪,35支冲锋枪和步枪以及两部电台等大量物资,凭借此次大胜,步兵10团3营获得了集体三等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步兵攻势过快以及最初射击效果超过预期,所以解放军迫击炮早期压制比预先的11分钟缩短了近5分钟,而且也无需进行纵深轰击。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迫击炮上山后尽量大胆接近并设置了足够隐蔽的阵地,所以在不足700米距离上极大提升了命中率,有时每公顷只用40发炮弹就能摧毁7成多敌目标。第二是早期侦察到位,提前了解敌情,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则是步炮协同出色,为此炮兵指挥员冒着危险抵达一线,才做到火力密集而没有支援空白,更没有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