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愤怒、高兴、悲伤等这些需要情境化的情绪,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上持久的、隐藏的、被压抑的的矛盾情绪。

这些矛盾情绪是指对最爱的人有一种即爱又恨的情感。爱促使他们接近,而恨促使他们远离。

在这两种感情和两种行为之间的摇摆不定容易导致内心的恐惧。

如果恨或远离的程度远远高于爱和接近,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内疚。

总而言之,这种矛盾情绪通常伴随着恐惧和内疚,并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孩子产生或会增强矛盾情绪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母子分离。这是由依恋理论之父鲍比尔提出的,已经在统计学上被证实的假设。

在孩子成长初期和某个人(以下以母亲为对象)建立依恋关系之后,分离会导致孩子的抗拒、绝望和疏离。

当孩子经历这三个阶段之后,便会对母亲产生恨的情绪。这就像妻子对待在外面闯荡的丈夫,无所期望和自己的辛苦,使得她会将这种压力以恨的情感转移到丈夫身上。

小时候与依恋人物分离的孩子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对自己无助的恐惧终将归结为离去的母亲。

强烈的绝望伴随着同样强烈的恨意。

这与分离之前孩子对父母的爱形成了反差,内疚由此而生。

因此与依恋人物的“有效”分离(三阶段:抗拒、绝望和疏离)很容易导致或增加孩子的矛盾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偏爱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恨意,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不公平的对待比缺爱所导致的人格障碍更为严重,因为不公平所产生的恨意会使得孩子将矛头转向社会,缺爱所产生的恨意只会转向父母。

不过,在孩子如此被珍爱的年代,偏爱将逐渐减少。

但随着二胎或三胎政策的放开,多个孩子的家庭会逐渐增多,不同程度的偏爱也会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增加而被放大。

因此父母的偏爱会导致孩子产生矛盾情绪,这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最后,严厉的父母也会导致孩子的矛盾情绪。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针对的是成人。

孩子的有限的力量和生存能力决定了他们会选择在沉默中压抑自己,特别是初中以前的孩子。

持续存在的矛盾情绪会转化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这是一个释放孩子矛盾情绪的窗口,而往往又被父母无情的打压。

那些在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内心的矛盾情绪通常会得到缓和,这促进了成人之后对父母的理解和孝顺。

相反,一直作为乖孩子,且对父母又充满矛盾情绪的孩子,只会选择压抑自己。

从幼时的无力反抗到长大点后的道德束缚,压抑释放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然而,生活总会有机会让这种矛盾情绪以爆发式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结果是一直很乖的孩子,长大了经常和父母吵架,对待父母方面还不如有些在青春期叛逆时把父母气得“半死”的孩子。

总之,聪明的父母要尽量避免或保持分离、偏爱和严厉在较小的范围或程度上。

无论如何教育孩子,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对父母有深深的恨意,更不希望孩子内心被压抑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