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政府来讲,条约签的越早,越可能和平,谈判签的越晚,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辛丑条约》本质上并不是所谓的义和团,或者是慈禧太后一个人发疯而导致的一场国家灾难,实际上是国内的保守派为了巩固自己的全力而丧心病狂地推动了这一场一国与世界列强之间的战争。

其实《辛丑条约》中义和团的作用包括在八国联军中义和团的诱导因素并不起绝对作用,它充其量就是个棋子而已,用得到你的时候,让你进京城,用不到你的时候,直接屠杀殆尽就完事儿了。真正决定当时重大政治发生而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的,依然是清政府内部的保守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慈禧是清政府保守派的代言人。但是这种论调并不符合实际,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慈禧确实代言过保守派的利益,但总体来讲,慈禧态势非常开明的。在当时现在的西方史学界也给慈禧,东方的伊丽莎白这样一个开明君主的称号。但是为什么我们对于慈禧的认识会有天翻地覆天壤之别的变化和不同呢?

主要还是在于慈禧,用一贯的政治手腕,寻求保守派与开明派的平衡。可以说,清政府内部的开明派,洋务派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崛起,并且成为国家主要政治力量的。但是清政府的保守派并没有因为八大臣的斗争失败而全盘皆输,反而除八大臣之外,所有的保守派都被慈禧所掌握,这是政治权术而不分对错。

可以说,慈禧在清朝革新变革的这个过程中,确实是支持开明的。有多少人对当时洋务重臣李鸿章的攻击都被慈禧压了下来。但是涉及到政治权利,慈禧又是鲜明的保守派,这其实也不矛盾,因为在欧洲出现的多个开明君主,他们的统治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希望国家能够借用某种科技强大起来,但是又不愿意干扰到自己的政治权利方面。

当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以后,光绪皇帝就被慈禧看管起来,而慈禧此时也冒出了想要换皇帝的想法,而且这一个想法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就连新皇帝的名号都已经想好了。这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当然西方国家也不是一天没事儿闲的,非要管理慈禧的内部事务。首先,他们认可光绪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合法性,因为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确实让西方列强看到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并且敢于突破常识,融入国际新秩序的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会使东方的神秘市场进一步打开,而且在当时西方的很多开明君主制的名声虽然有瑕疵,但也是被广泛认可的,所以自然而然在情感上就对光绪皇帝比较同情。当然,慈禧曾经也被他们认为是开明君主,但是最终自己选择站在保守派的一面。西方列强或多或少的失望,再加上按照西方人的逻辑,慈禧替换皇帝不合法,不合规制。

这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慈禧眼中这却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事务。围绕在慈禧身边的保守派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统治危机,如果慈禧再有任何思想上的改变或者是慈禧想明白某些问题,那么保守派的力量将会进一步被打压,被开明派压制的那么长时间,甚至百日维新,差点儿连自己的官位都丢了,保守派一定会奋起反扑,不断在慈禧身边怂恿巩固慈禧对于换皇帝的信心,以及开历史倒车的支持。

当时的洋务派在百日维新以后,开始被慈禧疏远,自己也说不上话。最有效做法就是签订东南互保协议,然后上奏朝廷,而当一切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不仅没有处罚,或者是埋怨这些大臣,反而重新看清了这些人才是清朝的支柱,才是清政府的未来。

所以在签订条约以后,慈禧开始预备立宪。开明派又重新获得了清政府的主导执行地位。此时,慈禧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希望开明化的清政府统治会影响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主张在20年后进行,当然随着后期社会舆论压力的逐渐扩大,变成了18年,15年,13年,11年。但是最终武昌枪声,多少年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