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鸦片战争,主要有两种误解,一种是清军都拿着大刀长矛跟英国人的枪炮作战,一种是清军也有枪炮,并且枪炮并不比英国差。

第一种说法完全错误,第二种说法错了一半。首先必须明确,鸦片战争时清军也是有枪炮的,但这些枪炮的水平比英国人落后了两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使用的枪炮从哪里来的?

明朝末年,清军从明朝军队手里缴获了大量西式武器,然后他们进行了仿制。比如清军主要使用的鸟枪,其实就是从葡萄牙的火绳枪仿制而来。这是一种前装滑膛枪,从枪口装火药,再塞入弹药,再用一根铁棒压紧,整个过程简直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每分钟只能发射一次。

事实上清军对热兵器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前前后后从火绳枪仿制改造了58种鸟枪,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任何突破,这是何其的内卷!

而此时英军的主要装备两种枪,一种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点火装置是摩擦燧石,每分钟可以发射3次。另一种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是枪击撞击火帽,每分钟可以发射4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都是火枪,但双方的枪支性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清军的鸟枪有2米长,无论是装填弹药还是射击都很不方便,而且还存在射程近、精准度差的致命缺陷。英军的枪支射程远、精准度也较高,还比清军鸟枪装填弹药速度快。所以清军鸟枪性能是全面性落后英军枪支的。

即便这样,清军还不是人手一支鸟枪,只有约一半人能使用上鸟枪,而另一半人还在用弓箭……更夸张的是有一部分鸟枪已经用了几十年!当然,鸦片战争爆发后也加班加点赶制了一批新的鸟枪,由于太匆忙,很多枪是无法到出厂要求的,但也不得不赶鸭子上架了。

枪太差,火炮也比不上人家。

清军的火炮主要是仿制西方17世纪的加农炮系列,这还要感谢南怀仁那些洋人传教士。清军的火炮比英军差,并非差在机制原理上,而是差在火炮的工艺水平上。

英军的火炮炮膛内部更光滑,火炮的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都很合理,因为这时候英国已经有科学了,他们对火药燃烧、初速度、弹道都进行过研究,知道怎样设计更科学。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惠特沃斯12磅炮

清军的火炮都是仿制,而且从来没有兴趣探究这里面的科学原理。清军火炮炮膛内部比较毛糙,十分影响精准度。有些火炮火门口设计比例也不对,要么是太靠前,要么是太靠后,或者火门口开得太大。

一门火炮的铁质太差那肯定是不行的,此时英国的冶炼技术也远远高于大清。清朝的铁含杂质较多,做出的炮膛极容易炸裂。很多清军火炮手不是被对方轰死的,而是自己的炮炸膛炸死的。为了防止炸膛,清军只好将炮膛壁管加厚,另一方面要少装火药,这样的火炮既笨重,威力还一般般。因此清军千斤巨炮,往往还比不上英军的小炮威力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大炮,看上去气势恢宏很猛的样子,六七分钟发射一炮。

清军的炮弹也比人家落后。清军只有一种实心炮弹,英军不仅有实心炮弹,还有其他的霰弹、爆破弹等品种,在不同的战争需求下使用不同的炮弹。

其实在明末时中国从西方引进了一种开花弹,清朝初期清军的御林军还用过。可能是太平盛世太久了,后来这种开花弹就被遗忘了。鸦片战争后的30多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明末的开花弹,左宗棠含泪感慨——原来200多年前就有种利器了,为啥我们都没有引起重视啊!

中国发明了火药,被西方人学了去。可是在鸦片战争时,“学生”在火药的运用上已经全面超越了“老师”。英军枪炮的火药是不一样的,枪是枪用火药,炮是炮用火药。怎么个不同法呢?主要是硝、硫、炭的比例不一样。黑火药都是用硝硫炭来调配的,但这三者的比例问题可是个大学问,当时西方运用科学方程已经完全掌握了最佳的调配比例。就像古代铸剑师对铜、锡、铅等原料的调配比例,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是不是一个好铸剑师。

而大清的火药还是按照明朝的配方来制作的,几百年的老方法没有任何改进。关键这个老方法还不好,制作出的火药极易受潮,爆炸效力也较低。大清火药是手工作坊做的,英国火药是近代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两者在产能上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常说英国人船坚炮利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如果大清的枪炮还勉强能跟英国人拼一下,那么英国人的船舰对于大清几乎是降维打击,大清毫无招架之力。

英军的船舰排水量大,船上火炮多,使用蒸汽动力。清军水师的船舰还是传统的风帆木船,船上也摆了几门炮,但清军最大的船约等于英军最小的船。这就相当于自行车和哈雷摩托的区别,都有两个轮子,有链条、有车把,但用自行车去撞哈雷,大概率自行车会被撞得飞起!

事实上,大清水师的船舰也就能打打海盗,跟西方国家正规海军船舰硬刚,只有挨打的份儿。比较有意思的是,大清水师说好听是海军,但他们主要任务是近海巡逻和守卫海岸,官兵们平时都驻守在沿海的炮台或兵营里,你要说大清水师某些士兵上了船会晕船我都信。大清水师实际上不能算是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

鸦片战争时,大清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打起仗后他们根本就没有出海迎敌,把广阔海面完全交给了英国人。坦率地说,不是他们不想出海迎敌,而是他们肚子里无货,没有实力与洋鬼子来一场海战。

清军“让”出海面,战争主动权就在英国人手里了——想上岸打一下就打,不想上岸就开着船在沿海炮轰,打几炮又开走了……清军被牵着鼻子疲于奔命。而清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沿海炮台防御工事,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法,这是何其的被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