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悠扬而又带着些思愁和不舍的歌声响起时,大家是否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已经是1917年,此时的他正准备断食,剃度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之前,很多人眼中的李叔同是成功的教育家和书法家,在音乐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他这一辈的成就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无法企及的,但他也依然在青壮年时期就选择了出家,这大概就是在满足了一切物资需求之后,想要追求更上一层的精神境界。

事实上,李叔同的出身背景也是很多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他的父亲李世珍是晚清时期的进士,但在官及六品吏部主事的时候就辞官经商,李家因此一飞冲天,成为了天津当地的一方巨贾。

不过李世珍信仰佛教,乐善好施,赚了钱就兴办私塾组织当地的贫困儿童上学,又经常向穷人们接济粮食和棺木,所以当地人又叫李世珍为“李善人”。李叔同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学着一起诵念过佛经,佛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他心底扎根。

1884年,李叔同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李叔同的母亲只是小妾,那时还十分讲究嫡庶之分,李叔同和母亲的处境就变得相当尴尬,好在李家家大业大,李叔同从六岁开始,生活又步入正轨,他像普通的富家子弟那样学习四书五经,书法才艺,娶妻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受过佛学熏陶的李叔同对封建礼教产生了“叛逆”之心,他不在乎读经诵典,却像是其他公子哥一般天天去戏园看戏,还和当时的名妓杨翠喜谈起了恋爱,成为当时的奇闻。当然,这段感情最后只能无疾而终,李叔同最后在18岁那年也成家立业了。

李家给李叔同拨了30万元的巨款供给他的家用,李叔同才得以买下一台昂贵的钢琴,开始追求自己的音乐和作曲梦。1906年,26岁的李叔同又独自跑去日本留学,与一名日本女星产生了感情,还组建了新的家庭。

如果不是晚清的时代特殊,李叔同完全可以用家族给的以及靠自己的才学挣得的钱,安稳地度过余生。但在新旧思想强烈碰撞的清末民初,李叔同也参加了众多学生运动,并培养了向丰子恺、刘质平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学生,最后李叔同选择归于平和与安宁。

1915年,35岁的李叔同已经是功成身就,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还是在1916年回国后开始准备出家事宜,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叔同在红尘的牵绊太多,倒是中国的原配妻子和儿子表示谅解,但他的日本妻子却跑来哭闹,但这些依旧没有让李叔同的决心动摇。

李叔同也自己的先跑去虎跑寺尝试了辟谷断食,一连20多天,他没有不适,倒是之前的神经衰弱、忧虑过多的问题都给治好了。对于一些人来说,修行中的吃斋念佛是一种痛苦,但对于李叔同来说,佛学成为了他强大的生命力。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解释过李叔同出家的原因:“艺术的力道薄弱,还是精神生活过瘾”。不过,精神生活再往上,就是丰子恺所说的“灵魂生活”了。李叔同在皈依佛教的时候,选择的是戒律要求最为严苛的律宗,一个享受过红尘繁华之人能够忍受严格的戒律的苦,可见李叔同的意志之坚定,大概也是他的灵魂修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10月,62岁年纪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最终圆寂,按照佛教的葬礼风俗,他将被送去火化。但奇怪的是李叔同在去世前却嘱咐自己的弟子们在进行火化的时候,在他的脚边放上4碗水,以保苍生,并且留下了最后的绝笔——“悲欣交集”这4个字。

众人都困惑不解,一方面不能明白为何放4碗水就能保得苍生平安;另一方面也悟不透他写的“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后来人们猜测是李叔同悲悯众生,在脚边放水碗,是为了防止有小虫子爬到他的身上,被火烧死。

至于剩下的“悲欣交集”4字,恐怕写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只是李叔同虽已离去,《送别》的曲调仍在,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怀念这位旷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