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Hounge

编:YY

作为导演蔡成杰的电影处女作,《北方一片苍茫》(原名《小寡妇成仙记》)并没有停留在导演个人的生命经验,而是以“他”视角出发,讲述了北方农村一个死了三任丈夫的寡妇在寻找住处路上的一系列所见所闻。

第五代导演关注历史和群体,他们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带有民族性的美学实验,第六代导演则以现实主义手法聚焦个体和小人物的底层关怀。蔡成杰不同于以上两者,他在影片中试图以一套新的电影美学系统,为中国乡村叙事提供另一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消解的意义-

借由女主角二好的视角,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代北方乡村的浮世绘长卷:没有子女照料的鳏夫、为了生儿子怀上第六胎的妇女、虚伪而精于算计的村长,被欺侮却无处申诉的留守儿童,在女主角的公路之旅中一一浮现。

看似公路片的外壳,电影却不断涂抹上一层魔幻主义色彩

贫穷闭塞的村庄、民智未开的村民、被宗教化的迷信,本就是魔幻现实主义诞生的绝佳土壤。而影片中白色狐狸变身的小女孩,死去又活过来的聋四爷,似乎都在以影像似真似幻的歧义性,反诘现实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真实”。

当女主角二好披散头发,穿上萨满教的礼服,一时之间,观众也难分辨其是人是仙。

与魔幻感互为补充的是影片无处不在的荒诞感,它常常以某种滑稽的、黑色幽默的方式出现,并通过轻松的方式消解了原本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

影片开头,在一个主观镜头中,二好的画外音一直在追问丈夫大勇子的下落,但没有人应答,直到小板凳念作业,我们才知道她丈夫被炸死了。

通过念作业而不是对白的形式交代剧情,这本身就营造了一种空间上的荒诞感,同时也造成观众心理上的间离效应。

另一个段落中,二好追上人贩子后坐在雪地上一脸绝望,而此时镜头上方的桥上扭秧歌的大妈正欢声笑语地走过,悲与喜被置于同一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聋四爷被二好撂在铁桶整宿后腿脚反而变得利索、B超鉴定的女孩神奇地被二好换成了男孩,这些荒诞离奇、几乎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的情节,以一种猎奇性的方式反复出现,在指向生活本身具有的荒诞感的同时,也抵消和拒绝了深刻批判的可能。

导演在访谈中说,“所谓人性,也没必要拔高或者怜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荒诞感消解的是生活自身的意义,无意义本身成为生活的意义。

二好帮聋四爷洗澡

二好看望小姨子不受宠的女儿

-对时空的重构-

影片以彩色大远景开始,然后转入黑白影像,并在几个场景中再次出现彩色窗户、彩灯、红色炭火等彩色意象。时间的延续性在彩色转黑白的时候被打破,如果说前者是二好和大勇子在一起难得的快乐时光,后者则对应着二好一个人勉强生存的艰难岁月。

而在空间内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开水壶、炭火等意象,某种程度上延宕了时间,时间在镜头给这些道具特写的瞬间似乎停滞了,仿佛是记忆被阻塞了一般。

在时间段的选择上,影片也做了刻意的处理。

片尾与聋四爷的对话提示二好离开下以巴村整一年,但片中呈现的时间几乎一直是冬天,这显然是导演重构时间的一种手段,表明对于闭塞而几乎不与外交流的乡村而言,冬天和寒冷是这里生活的主基调,四季轮回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轮回在这块土地始终是缺席的。

在空间构图上,影片采用传统的4:3画幅,多利用门框、车窗、水泥洞等画面结构,结合固定镜头,使得画面整体具有一种古典式的稳定感。

而在拍摄外景时,导演充分利用北方丘陵地带的地形特点,将景别多选择为中远景,很好地展现了地缘辽阔的特点以及白雪覆盖大地时的层次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所表现的自然诗意也恰好与影片“自然崇拜”的精神相契合。影片中,二好既承载了人类自身的真善美,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然的化身。

她对小狐狸化身的女孩的帮助,她对村民炸山的阻挠,无不表明她是代表自然的神仙一样的角色,而最后村长带头向她浇了“百家尿”,文本上对应着他们将要实施的炸山行为。

发财心切的村民们用“百家尿”冲走二好身上的神仙

村民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和信仰,为了金钱和利益他们宁可牺牲自然,而就像最后被困在山中的十几个村民一样,自然终将给予他们以惩罚。

有几个空间元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解读它们构成我们理解本片的重要途径。

全片二好一直在寻找可以居住的地方,从老豆腐家到村委会、聋四爷家再到前两任丈夫家,以及最后回到村委会,二好和石头不仅仅是在寻找晚上栖身的地方,他们同时也在寻找个人在现实生活的坐标,即安身立命之地。

丈夫死后,二好和小舅子石头开始了风餐露宿的生活

遗憾的是,他们的肉体好像跟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以至于自然成了他们最后的栖息地。

结尾,二好躺在雪地上,从她的主观世界看世界上下颠倒,当那些妇女为了一张所谓的“平安符”(实则是“定身符”)大打出手时,二好站起来走在茫茫大地上,那一刻仿佛大地才是她真正的归宿。

此外,井作为死亡和毁灭的歧义性符号,在片中也多次出现。影片中间还出现了忏悔室,作为天主教徒忏悔的地点,在片中却沦为人贩子贩卖小孩的窝点,这一荒诞感十足的设定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讽刺性。

-未成系统的美学建构-

看得出来,导演想借由电影表达的信息容量很大,而且影片本身的美学建构也具有一定的自洽性,但仅从公映的113分钟版本来看,影片还是存在着不少瑕疵与不足。

首先,在人物上,对村民的刻画还是过于脸谱化和猎奇化,而这些缺点被素人演员不够自然、表演痕迹过重的特点进一步放大。

以村长为例,可以理解导演设计的一些如“背负命运的枷锁”、“宿命论”等台词的用意,他可能是要营造一种荒诞感,同时表现人物道貌岸然的特点。

村长想对二好动手动脚

但在影片中,呈现出的效果却是一个扁平的、非生活化的、脱离现实的村长,这本身与影片的现实性是相违背的。与之对比,聋四爷的角色显然就塑造的更为立体和成功,可惜这样出彩的配角并不多。

其次,在电影技法上,不少细节上仍略显青涩和僵硬。

例如片中航拍拍摄的转场镜头,看上去有点太刻意,与影片整体的风格并不太衔接。不知道是否是删减的原因,片中不少镜头在剪辑上也存在着连接不流畅、表意不明的问题。此外,固定长镜头的美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影片多次出现航拍镜头

最后,在文本上,结尾很多处情节在前面缺少必要的铺垫,因而显得较为突兀,逻辑上也缺乏自洽。

例如,最后徐伟开走二好的面包车有何寓意?二好又为何把一盒羽毛交给那个之前不曾在影片中出现的小女孩?同时,文本的不少段落也有明显的设计感,比如石头突然的死亡、以及上文提及的对时间段的刻意选择等等。

片尾,小女孩打开二好给的盒子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在美学上有追求、电影语言上有建构、社会议题上有关照的国产乡村题材电影,能在南方城市得见实属幸运。但是,当这种独特的乡村叙事被城市人群“观看”时,却产生了某种猎奇与想象,这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反讽。

我们理应关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另一端,但以何视角?以何立场?值得创作者和观众思考。

THE END

我们是迷影咖啡,持续创作电影相关原创内容,喜欢记得关注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