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30日,3万国民党军分三路向8千新四军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千对3万,新四军面临的是近4倍于己的兵力,如果硬拼,拿对手的话说,就算新四军是天兵天将,国民党军是豆腐渣,也会将新四军的肚皮撑破。

这支新四军部队的正副司令员陈毅和粟裕,其应对却似乎有些外行,他们集中新四军全部主力对中路敌军,对另外两路却不管不顾。

陈粟的打法看似触犯了兵家大忌,因为当新四军全力对付其中一路时,结局一定是被另外两路包抄,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引发军事上的最坏结果——被包饺子。

但是战役结果却并非如此。

陈粟要应对的中路敌军,是1个军加1个旅(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3万人,以8千身经百战的骁勇新四军,勉强可以和这样数量的敌军抗衡,却实在没有打赢的把握,只是无奈地被迫应战。

因为陈毅已经把自己最珍爱的书籍、日记、诗稿等藏了起来,做好了失利后打游击的准备。

对这场不得不打的战役,陈粟决定先从装备精良的独立第6旅入手。

以陈粟的判断,独立第6旅必是中路军的先锋,因此他们以陶勇3纵看家,以叶飞1纵和王必成2纵实施运动,拟在运动中对该旅予以歼灭。

10月3日,战斗打响,出乎陈粟意料之外,先锋敌军并不是独立第6旅,而是第89军第33师。

33师抵达陶勇军的阵地外围后,先以火炮轰击,之后步兵冲锋。守卫阵地的陶勇3纵才2千人,却奋勇抵抗,连续打退了33师5千余人的2次总攻。

由于陈粟的目标是第6旅,因此虽然陶勇3纵遭到33师优势兵力的进攻,但1纵和2纵始终不回援。

敌独立第6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新四军打击的目标,因此这个旅以一字长蛇阵向新四军阵地开来,结果全旅离开工事后,被埋伏的1,2纵分割围歼,最终旅长自杀,全旅覆灭。

歼灭敌独立第6旅的战斗中,王必成2纵见战局已定,就悄悄脱离战场开往敌89军军部。

89军军长李守维亲自掌握的部队是117师。当33师猛攻新四军阵地,独立第6旅遭到新四军围攻时,李守维还是很清醒的,他准确判断出新四军主力都在围攻独立第6旅,坚守阵地的新四军人数很少,因此只要33师攻破新四军阵地,就可以分割新四军3个纵队,从而全歼新四军,取得这场战役的大胜。

李守维一方面命令33师全力进攻,一方面带着117师急速支援,同时,希望独立第6旅尽量拖住新四军主力,使新四军主力无法回援。

但是,令李守维没有想到的是,他手下军队的战斗力比新四军差得太多,他的33师不仅无法突破陶勇3纵的阵地,反而被3纵反冲击而遭到重大损失;精锐的独立第6旅也没有能撑到117师抵达新四军阵地外围就被歼灭。

更令李守维没有想到的是,王必成2纵已经悄悄进入到33师侧后,与陶勇3纵对33师形成夹击之势。

10月5日,李守维带着117师抵达新四军外围阵地,在炮兵掩护下,汇合33师向新四军阵地发起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攻守双方仅在房顶上就拼了七八次刺刀,仅死于刺刀之下的国民党军就有千人之多,可见战斗的残酷性,也可见双方军人战斗素质的差距。

在意志的较量上,国民党军不敌新四军,当天夜晚,第33师在2纵和3纵的夹击下首先崩溃,大部被歼。33师的崩溃也造成了全军意志的崩溃,李守维不仅没有约束部队稳住阵脚并组织反击,反而下达撤退命令,于是兵力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

国民党军本就不善夜战,此时又在黑夜中阵前撤退,更是兵家大忌,结果堂堂中将军长的李守维被乱兵冲击着掉入河中淹死,他的第89军全军覆灭。

这一仗,陈粟8千歼灭了国民党军1.1万余人,而另外两路国民党军眼看着中路军的失败,却始终在旁观战,最终使得三路向新四军围攻的策略破产。

这就是新四军进入苏北打的著名的黄桥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陈粟集中新四军全部主力对付中路李守维军,完全不顾其他两路敌军,结果不仅没有被包饺子,反而取得大胜。这正是陈毅的杰作,整个过程,就好比一场《三国演义》的联吴抗曹,却远比《三国演义》更加精彩。

抗战之初,江南8省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设4个支队约1万余人。环视遍地狼烟的抗日战场,这1万新四军如何发展?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提出了先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进入江苏境内靠近安徽的茅山山脉,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第二步:在茅山根据地建立之后,一部分兵力进入江南的苏州、镇江、吴淞三角洲,另一部渡江进入江北。

根据这样的指示,陈毅部第1支队的新四军在茅山建立根据地后,面临下一步如何进入苏北的问题。

一、7千新四军能进入9万国民党军的地盘?

和华北地区很多县由于国民党军撤退,日军还没有进入而形成的真空不同,苏北已经有三股国民党军,实力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代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麾下有号称10万精兵,实有5万余人,主力是李守维的第89军和翁达的独立第6旅,还有10个保安旅。

除韩德勤军以外,还有苏鲁皖边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和副总指挥李长江,麾下有号称3万的10个游击纵队;另外还有陈泰运率领的两淮税警总团4个团约4、5千人。

除了总兵力近9万的三股国民党军,苏北还有强大的日军,而陈毅部只有7千余人,因此陈毅面临两个问题:

1、如何才能进入苏北;

2、进入苏北后如何能站住脚。

陈毅先从处理二李、陈泰运和韩德勤的关系上入手。

从行政关系上看,李明扬、李长江(简称二李)以及陈泰运都属于韩德勤麾下,但实际三股力量并不团结。

韩德勤是共产党的老对头,还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同乡兼把兄弟,参加过对中央苏区的两次围剿。第三次围歼时韩德勤率领的师被红军全歼,韩德勤本人也被俘,但他假说自己是士兵,因此不仅被释放还领了路费,抗战国共合作后,陈毅见了韩德勤还开玩笑让他还钱。

相比韩德勤,二李中的老大李明扬则与共产党的关系比较接近。

台儿庄战役后,李明扬经李宗仁推荐,被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命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兼江苏省保安处长,他收编了不少抗日的游击队,把这些抗日游击队编成10个纵队(相当于旅),驻扎泰州和沛县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明扬和韩德勤在抗日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相比而言,李明扬抗日比较坚决,韩德勤则较为消极,但还不是汉奸,但是,大目标一致并不意味着相互团结,实际上,李明扬和韩德勤的矛盾非常深。

李明扬虽然在职务上比韩德勤低,但是他本人是辛亥元老,老同盟会员,而且是北伐时的第三军副军长。第三军是滇军部队,因此李明扬和滇军以及朱德都有很深的渊源,不仅如此,李明扬还和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有深厚的关系,也因此参加了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在苏北的人望上超过韩德勤。韩德勤则想方设法要控制李明扬的部队,不仅抢了李明扬和李长江江苏省保安正副处长的职位,还秘密派人打入二李的部队。同时,韩德勤还利用职位之便,克扣第三战区发给二李的粮食弹药。

税警总团长陈泰运和韩德勤的矛盾则是公开化的。

陈泰运是贵州人,还是黄埔一期生,和何应钦有渊源,也因此被宋子文重用。

税警是宋子文财政部的部队。但权利欲重的韩德勤却将两淮地区的税警统一改编为第8游击队,以自己的亲信第89军军长李守维兼任司令,实际就将这支部队控制在自己麾下,但在保卫宿迁的战斗中,韩德勤指挥下的第8游击队伤亡惨重,惹得宋子文大怒。

宋子文通过军委会,调陈泰运接任司令。陈泰运上任前则给宋子文提条件,要求将第8游击队改为两淮税警总团,自己担任总团长。这样一来,两淮税警总团虽然名义上归韩德勤管,但军饷却属于宋子文财政部调拨,实际也就脱离了韩德勤的管辖。韩德勤大为恼怒,不惜将陈泰运软禁,试图重新控制税警总团,却最终没有达成目的。

如此看来,苏北国民党系统的三股力量,二李,陈泰运和韩德勤互不买账,但大家又毕竟同属国民党系统,算是同一个阵营。新四军和国民党分属两个阵营,要进入苏北必然会面临三股力量的共同阻止。

二、陈毅要进入苏北,该如何入手?

在江北建立根据地是新四军的战略,关系新四军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讲策略硬性进入是不行的,因为新四军自身的实力达不到,政治上也不许可。

1939年8月,陈毅和管文蔚一行三人秘密进入泰州见从未谋过面的李明扬。陈毅见李明扬的目的,是要向李明扬允许新四军进入江北,并借道东进。

此时是国共合作,虽然陈毅到泰州不会有性命之忧,但是如果被李明扬将陈毅此行上报韩德勤,陈毅此行的目的将大白于天下,最后将得不偿失。

陈毅之所以是陈毅,因为他看准了李明扬不会这么做,不是因为相信李明扬的义气,而是利益。

初次见李明扬的陈毅当然不可能直奔主题,而是旁敲侧击。李明扬是老江湖,对陈毅的到来心知肚明,他内心也希望陈毅来,因为他想利用新四军牵制韩德勤,但又不想公开得罪韩德勤,于是他对陈毅打起了太极,只对陈毅尽地主之谊,却闭口不谈正事。

第一次见面虽没有达成合作,但和李明扬拉上了关系,对陈毅来说已经达到目的。

3个月后,陈毅正打算对李明扬再进行第二次拜访,却收到了李明扬的来信。李明扬来信是请陈毅帮忙将第三战区调拨的13万发子弹从江南的浙皖地区运送到江北自己的部队。

李明扬将运输弹药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新四军,而不是让自己系统的韩德勤帮忙,说明他对新四军的信任是大过韩德勤的。

李明扬求帮忙,陈毅当然要帮,但不是无条件的帮,而是使了一计顺水推舟,利用运送子弹的机会,让陶勇第4团顺势渡过长江进入到江北的扬州、仪征、天长和六合地区,之后编为江北的苏皖支队。

对陶勇团进入江北,李明扬一言不发,等同于默许。于是,1个月后,陈毅又命令叶飞团先到扬中和管文蔚合编,之后渡江进入苏北江都县吴家桥地区,成立挺进纵队。

如此,陈毅支队的两支主力,陶勇和叶飞部先后顺利进入江北,并在李明扬的默许下站稳了脚。

利用运输子弹的机会进入江北,是新四军达成开辟江北根据地战略的关键。

对新四军进入江北,李明扬到底如何想现在不得而知,但是他并没有阻止而是采取了默认,也许让新四军运输弹药正是李明扬想让新四军进入江北所使的计策,这样不仅可以让新四军分担韩德勤的压力,对他自己也有好处。

以后再有弹药运输,李明扬就干脆命令自己的部队通过新四军的防区到第三战区去取,再后来又让他的第3纵队第8支队(支队长陈玉生是共产党员)驻扎在吴家桥北面的通扬河,和叶飞的挺进纵队做邻居。

李明扬的安排也透着精明,一方面是要和新四军交好共同对付韩德勤,另一方面也对新四军再往北面扩张做了防止的准备。

李明扬和李长江的心思,正中陈毅下怀。

陈毅清楚,新四军进入江北后,真正的对手是日军和韩德勤军,因此对二李必须联合。在陈毅将计就计的外交手段下,新四军和二李进入了一个相对融洽的时期,而和二李关系的融洽,也给新四军的发展带来了方便。

三、如何解决和二李的利益冲突?

1940年3月,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2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率先向新四军驻津浦路西的江北指挥部及4支队司令部发起进攻。乘新四军第5支队主力全力对付李品仙之际,韩德勤调1万多人向第5支队后方机关所在地——半塔集发动进攻。于是,叶飞率领本部离开吴家桥根据地增援半塔集。

在叶飞部增援半塔集的过程中,与吴家桥比邻的二李始终按兵不动。如果二李乘机占据吴家桥,或者联合韩德勤对叶飞部进行夹击,不仅叶飞要吃大亏,全部的江北新四军都将无法在江北站住脚。

无疑,陈毅对二李“联李抗韩”的策略非常成功。

但是,新四军和二李毕竟分属不同的系统,在没有遇到事时大家可以相安无事,一旦遇事就难免冲突。

1940年5月17日,叶飞挺进纵队所在的吴家桥地区遭到日军扫荡,一仗下来,敌我双方的损失都很大,鉴于吴家桥地区狭小而无法回旋,叶飞就转移到通扬河以北的郭村地区休整待机。

通扬河是二李设定和新四军的分界线,此时李明扬不在泰州,主要是李长江主事,他多次要求新四军退出郭村。6月下旬,在韩德勤的挑拨下,李长江下最后通牒,要求新四军3天内退出郭村,并以10倍叶飞部近3万人的兵力包围郭村,扣押了叶飞派去的谈判代表陈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应对二李,新四军内部也有很大分歧:

陈毅的意见是贯彻新四军江北策略不变,即“击敌,联李,孤韩”,主要是打击日军,联合二李,孤立韩德勤,因此要避免与二李作战,必要时可退回江南的扬中,即使要打,也要等他率粟裕、王必成主力打回江北。陈毅不仅担心叶飞吃亏,更担心将二李推到韩德勤或者日军方面去。

为了阻止叶飞和二李发生冲突,陈毅连着去了三次电报,可见他的迫切态度。

和陈毅的意见不同,中原局刘少奇要求坚决打击二李,甚至提到了右倾思想,要叶飞敢于和国民党顽固派开展反摩擦斗争,他不仅要叶飞放开胆子打,还承诺将有八路军黄克诚、罗炳辉部南下支援。

项英的意见和刘少奇完全相反,不仅要求叶飞不要打,还要尽快撤出部队,甚至退过江南到皖南。

叶飞因为在半塔集打了胜仗,因此在军事上对二李并不放在眼里,加之刘少奇承诺有南下的八路军支援,于是他定下了打的决心。

这时陈毅在江南的茅山应付国民党第三战区副总指挥冷欣的围剿,因此叶飞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向二李开战。

战端一开叶飞才知道,南下的八路军无法赶到。

陈毅接到叶飞决定向二李开战的回复,虽然心急如焚,但为了不让叶飞吃亏,不得不命令陶勇苏皖支队急速增援。

二李部队虽然人数多,但都是收编的游击队,各纵队构成非常复杂,不仅有国民党和共产党,还有收编而来的土匪。在叶飞和二李交战中,二李的3纵8支队支队长,共产党员陈玉生,5支队4大队大队长共产党员王澄率军战场起义,加之叶飞挺进纵队的战斗力强悍,使得二李在和叶飞的交战中全线溃退,还被歼灭了3个团。

当郭村之围被解,二李的军队往泰州方向东逃时,下一步如何行动,新四军内部又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种意见认为既然和二李开战,双方就已经撕破脸,应该乘胜拿下二李老巢泰州;另一种意见认为二李仍有很大实力,如果他们和韩德勤联合将会给新四军带来很大麻烦,因此要求立即停战言和。

这时,陈毅赶到了郭村。出乎叶飞意料之外,一直避免冲突甚至不惜退出江北的陈毅,竟然命令部队乘胜追击,而且不仅仅只是追击,还要猛冲猛打。

这就是陈毅能够成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而后成为元帅的过人之处。

陈毅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握住一条主线,即新四军的一切行为,都要有利于东进的战略。陈毅认为,在郭村战胜了二李,并不等于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新四军要挺进苏北,面临的最大敌人是韩德勤,而要打败韩德勤,二李的态度起决定性作用,而为了让二李不倒向韩德勤,就需要使用软和硬的两手,此时就需要在“硬”上加一把火。

陈毅命令,既然已经开打,就要把二李打痛,因此要拿下郭村北面的塘头,但是,又不能做得太过,不能拿下泰州。

拿下塘头镇,就可以争取二李,而打下泰州,就会将二李推向韩德勤,这就是陈毅精到的分寸和火候把握。

结果,新四军乘胜追击,叶飞的挺进纵队打下了北面的塘头镇,陶勇的苏皖支队则进入到距离泰州7里处,只是陶勇的一个连稍微追得远了一点,越过了既定目标的面粉厂,惹得陈毅大发脾气,说再不停止就杀头。

陈毅夺取塘头又停止在泰州城下的行动,完全出乎二李意料。二李是杂牌军,地盘就是他们的生命,泰州又是他们最重要的根据地,没想到陈毅手下留情,两人自然感激涕零。

还有让二李更高兴的。

陈毅不仅没有进入泰州,还送还了2千多名俘虏和缴获的大批枪支弹药,更将郭村和塘头归还,但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二李让路,以便新四军东进。

陈毅不单是给二李留了活路,还将战线恢复到了双方战前的状态,其实是对二李进行了谅解,对二李来说则是下输了一盘棋后又重新开始,但是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时的陈毅成了强势,他有条件讨价还价。

平心而论,以二李的状态,让新四军东进于他们来说并不吃亏,既保存了地盘又维持了和新四军的关系,因此,以二李的本意,是非常愿意接受陈毅条件的,但是,此事并不只是二李和陈毅的事,另外还有个韩德勤。

为了表示对二李的支持,也为了表示给二李报仇,韩德勤以4个团的主力外加3个团的保安旅进驻了泰州及其周边区域。

韩德勤的支持,让二李感觉自己又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他们向陈毅提出要求,交还在郭村起义的第8支队和第5支队4大队。

新四军是要发展壮大,第8支队和第5支队4大队本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因此陈毅无论如何不会答应二李的条件,但是为了表示对二李的诚意,陈毅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新四军可以将扬州以东的宜陵,吴家桥一带约15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让给二李;二李让出道路以便新四军东进到黄桥,对新四军后方留守的伤员和党政干部不得摧残,在新四军与韩德勤的作战中保持中立。

吴家桥是个富裕之地,一个月的税收有5万元,陈毅给二李的条件是只需要在韩德勤和新四军之间保持中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在韩德勤和新四军之间保持中立并不会让二李很为难,更何况面对韩德勤的欺压,二李更需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因此和新四军做交换对二李来说是划得来的。

陈毅不惜以让出根据地作为交换,其实也是知己知彼,因为共产党的战略是发展军队,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并不希望将军队浪费在一城一池上,而国民党则将城池的得失看得很重,二者战略不同,这是可以达成交换的基础。

结果不出陈毅所料,二李欣然接受陈毅的方案。于是,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如约通过二李的防区进入到了黄桥。

四、进入黄桥后,如何保证二李以及陈泰运作壁上观?

黄桥对新四军开辟苏北根据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桥位于泰县、泰兴、靖江、如皋等县的中心点,往东通往南通、海门,往北可与黄克诚等部的八路军相连,附近几个县物产丰富,人口稠密,而且日军和国民党军势力都很弱,是发展的好地方。

在进军黄桥之前,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将本部新四军进行了整编,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部队整编为1,2,3的3个纵队9个团,分别由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任纵队司令。此时,著名的“叶王陶”集团开始出现在军史中。

新四军突然进驻黄桥,是韩德勤完全没有意料到的,由于他的主力远在北面的兴华,因此无力阻挡新四军的行动,他使了一个缓兵之计,同意新四军进驻黄桥,他的部队则驻扎姜堰以北,双方相安无事。

暗地里,韩德勤忙着调兵遣将,不仅他的主力往黄桥集结,还命令李明扬李长江部以及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向黄桥集结。

韩德勤的行动,通过内线报告到了陈毅和粟裕这里,两人都明白,要同时对付韩德勤,二李以及陈泰运的三路人马,新四军毫无胜算,但是如果只打韩德勤一路不过7个团的兵力,新四军是可以一试的。之所以说可以一试,因为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相比对付韩德勤,二李以及陈泰运的三路人马,新四军还是有机会的。

为了保证二李以及陈泰运不参战,陈毅和粟裕又设下一计。

陈毅命令新四军再主动北进,拿下了韩德勤部控制的姜堰,之后在姜堰召见知名人士,宣扬抗日政策,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而针对陈毅停止内战的呼吁,韩德勤则打姜堰牌,他发出电报“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先退出姜堰。”

韩德勤认为新四军不可能放弃姜堰,这样他就达成了政治上的主动。但韩德勤的行动却正中陈毅下怀,他大张旗鼓召开军民代表大会,宣布为了团结抗日,新四军主动退出姜堰。

新四军退出姜堰的行动出乎韩德勤意料之外,他立刻又发电报“新四军必须立刻撤出姜堰,经黄桥开回江南,否则无商谈余地。”

韩德勤的电报到达陈毅手中时,姜堰军民代表大会刚结束,代表们看到韩德勤的电报内容,都大骂韩德勤不守信用,为了表示对新四军的支持,纷纷筹款支援新四军。

如果就此认为陈毅占领姜堰后又退出只是为了争取民心就书生气了,他的真正目的是借花献佛,退出的姜堰并不交给韩德勤,而是交给了二李,同时又将攻占姜堰缴获的100条好枪送给了陈泰运。

陈毅的这一举措,奠定了黄桥决战只打韩德勤一路的基础。于是,出现了本文开篇的一幕,在新四军和韩德勤的激战中,二李和陈泰运均作壁上观,坐视韩德勤军被歼。

陈毅元帅这一套从江南挺进到苏北的一系列花式运作,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

五、事件评论

很多人常常会将陈毅和粟裕放在一起评价,认为陈毅不会打仗,有说华野和三野的仗都是粟裕打的,因此对粟裕是大将,陈毅为元帅安排颇有微词,如果就单纯的战术而言,陈毅确实不如粟裕,因为战术非陈毅所长。

陈毅所长在于组织和战略,而战术是要服从于组织和战略的。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上高瞻远瞩,军队要在军事上获得胜利,并不是单靠面对面的作战,而要靠群众和以及军队的组织工作,这就是他强烈反对的单纯军事观点。

陈毅带领新四军从江南到江北的行动,是以自己8千人到对手9万人的地盘上凭空创建根据地,如果以单纯军事行动,无论多高明的战术家,都不可能做到,甚至落得全军覆没。

陈毅能达成目的,首先就得益于他本人的性格魅力。性格魅力带来的效果,有时抵得上千军万马。

陈毅初次和李明扬见面就给李明扬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可以肯定是陈毅的豪爽和义气征服了李明扬,以致李明扬可以让陈毅帮助运送弹药,丝毫不担心缺乏枪支弹药的新四军拦截。

见一面就征服对手,是帅才的必要条件,如果做不到,最多只能是将才。

在郭村之战中,远在茅山后方的陈毅比在前线的叶飞还能洞察时事,他判断黄克诚和罗炳辉部无法南下支援叶飞,结果叶飞打成了独立作战。叶飞虽然打胜了,但其实是他自己都有些后怕的冒险。而陈毅力阻不打郭村,除了军事上的考虑,不能不说还有对李明扬信义的考虑

郭村之战后,陈毅力主追击,又规定了追击的底线,之后又将夺得的地盘还给李明扬,这一系列让手下人看不明白的花式操作,使得陈毅既收获了实在的利益,又收获了李明扬和李长江的义气,更加孤立了韩德勤,使得最终发生军事冲突时,新四军可以全力对付韩德勤。

事实上,后来李明扬和陈毅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个人关系,不能不说李明扬对陈毅为人的认可。

可以说,陈毅由江南到江北创建根据地的一系列行动,已经奠定了他今后成为元帅和外交部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