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控制孩子,百般干涉阻挠,限制孩子发展,不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在众多关系里,只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指向分离,孩子成年后,父母应当主动退出孩子的生活,各过各的,各自负责,保持距离的关心和爱,才有亲子关系的和谐,才能让孩子独立成人。越是成年人,越会着眼现实,精于计算。同样的,越是成年人,越容易丧失理想,只顾眼前。高考志愿选择的成败利钝其实是具有滞后性的,从做出选择到看到结果,短则四年,长则十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的不确定性?

现在火热的“金饭碗”专业,十年后会不会变成“夕阳产业”?现在前途无量的“未来科技”会不会十年后会发现只是又一个“天坑”?要知道,现在所谓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十年前是多少家长趋之若鹜的“21世纪王牌专业”。所以高考选专业,最稳妥的不是跟现实结合,而是跟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现代社会没有饿死人的行当,不管你选的专业有多冷门听上去多没前途,只要你能保证自己处于本专业的全国前10%,绝对会有不逊于任何名校王牌专业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或社会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到底什么是自己的兴趣特长,家长们觉得是自己更了解,还是考生本人更了解?高三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旅程的开始。今天下午长沙岳麓滨江实验学校G1805班的最后一节班课上,班主任老师孙迪老师拿出一个哆啦A梦储蓄罐说:“再给大家布置最后一道作业,请每人给毕业四年后的自己写封信,聊聊你此刻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会把这些信封存在罐子里,四周年聚会的时候咱们再一起打开。希望这些信不会让那时的你感到羞愧,希望那时的你依旧在乘风破浪。”加油吧!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父母毕竟是父母,再怎么样我们也不能说出,不能原谅他们的话来是吗?不是的,在我看来,父母篡改孩子高考志愿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能被原谅,而且更应该是不可能被原谅。高考填报志愿,本身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尽管可能有人也会说,这哪里私人了?填报的时候不还是得去咨询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各种叔叔伯伯的意见吗。确实,咨询是得咨询,甚至理所当然的,你爸妈也会对这件事情有着他们很强烈的主观看法,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他们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仅仅只能是意见和看法。而之所以说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私人,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蕞终决定权是在你的手上。因为只有你,才能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起责任。当你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自己的判断作出了选择,填报了那所心仪的大学,其实这也就是你对自己的人生负起的责任。如果按照年龄来看,高中毕业时候的你,也应该有18岁了,你已经成年,在以成年人的身份行走江湖之后,你也许将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无数选择,而那些选择的起点,很可能都只是当下这个选择的无限延伸。但无所谓,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而当父母擅自篡改了你的高考志愿后,这件事情就完全变味了。作为父母,他们不尊重你,发自内心地不承认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不相信你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强行以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塑造你,他们甚至不经你的同意,就擅自替你的人生做起了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父母们边界感缺失的体现,但我更想说的是,这仅仅只是边界感缺失的问题吗?不,这是一种暴力!一种在家庭内来自于父母的暴力,它与一般性打人的暴力不同,但它比打人的暴力更为可怕,影响更为深远。

如果是在双方对于专业就业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不算特别了解的情况下,只是父母的一种个人执念,或者是对于孩子的选择的一种反对,我个人感觉是不可以被原谅的但是如果父母站在一个过来人角度,足够了解你所选择的志愿或者他所坚持的志愿,而且事实证明了就是父母考虑的更加长远明智的话,也许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原谅的。毕竟孩子对于专业的理解也不一定深入到哪去,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前景,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一腔热血头脑发热导致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比如当事人就是这样,现在虽然后悔,但是无奈是自己选的赖不了其他人)而且也得去看父母是不是在篡改志愿之前真正认真理智地讲过道理,还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执迷不悟”“油盐不进”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如果都走到了篡改志愿这一部,主要的责任方是不太一样的,也不能完全责怪父母。在志愿填报那段时间感觉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处于一种情绪激动的状态,很难平静地坐下来沟通,如果父母很认真的尝试和孩子沟通但是孩子啥也听不进去,也可能是导致父母最后做出了改志愿这样一种偏激的行为。这样看来孩子也并非是单纯的受害者身份啊。但是如果一直是蛮不讲理的,那肯定无法原谅。话说回来,填报志愿的时间很短,双方又有着很多的信息不对等,再加之情感因素沟通技巧的问题,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爆发,其实并不是一件值得我们长期去怨恨或者耿耿于怀的事情。我不愿意去说“父母也是普通人啊有局限性”这种话,但是原谅,确实是比怨恨还要有力量的一种行为,不仅仅是放过父母,更是放过自己。我好想帮助所有的高考的考生和家长,将这样的苦难扼杀在摇篮中,与其讨论是否该原谅,更想呼吁大家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孩子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弱势的地位,目标和话语不被尊重,不被接纳,才是父母和孩子都该思考的问题,如何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得到尊重,达到人生一生的无憾和家庭和谐,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