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军经常会附带家属导致军队不灵活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战争史中,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冲击力强都是其主要特点,特别是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农民其实是整个国家政权中最为庞大的群体,没有之一。

封建王朝时代,虽然封建地主阶级垄断了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但农民群体的自身意志是始终无法逾越和垄断的。

即便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思想层面的统治,比如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以及两宋时期的理学等等,这都体现出了统治集团为了控制人们思想而不择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的历史研究当中,这些古代地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造,虽然能够被称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也是当时统治集团用来奴役百姓思想、控制百姓行为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进行全方面的高压统治,才会使得农民的反抗意志愈发强烈,作为规模最为庞大的群体,农民起义往往能够起到一呼百应的现实效果。

但是动辄数十万的农民起义军群体,却往往无法获取最终的胜利,很大原因便是这些农民往往都是拖家带口的。

也就是说大量的老幼妇孺充斥其中,这使得农民军无论是在行军还是在作战方面,都非常容易受到牵制和影响。

正所谓战场上瞬息万变,一旦战场时机延误或者无法全身心作战的话,军队往往都会一击即溃,这样农民军想要获胜就很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军队伍涣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在封建社会,农民为什么要选择拿起武器,反抗强大的封建政府和残暴的封建军队呢?难道农民不怕死吗,当然不是,如若不是被封建统治者和地方地主逼入绝境的话,相比谁也不会冒着杀头甚至是战死的风险来选择起义。

就是因为封建政府的统治腐朽、剥削残暴才会引发众怒,人们自然也就要拿起手中的武器去推翻它、打碎它。

不多农民军群体尽管庞大,但是越是庞大越会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纪律要求。

也就是说农民军虽然作战勇猛,不怕苦,不怕死,但是他们缺乏这种统一的领导意识,说明白一些就是规矩意识比较差,这同训练有素的军队相比自然是有差距的。而这种纪律意识的欠缺往往也是导致农民军失败的一大诱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拿隋末农民大起义来说,当时各个地方的农民军规模都很庞大,少说的也有十万人,山东地区的农民军及其领袖比较低调,只愿称个公,但是南方地区的农民军领袖由于距离中原较远,因此直接称帝。江南义军林士弘自立为楚帝,并且拥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军队伍。

但是这支队伍尽管很庞大,但是纪律非常松散,经常是下面几个头领各自为政,这往往不利于在战争期间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援和协作。如此一来,农民军往往会被各个击破,或者被糖衣炮弹所引诱,自然也就不易成功了。

军种比例失衡,骑兵战斗力不足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率领下,率先实现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赵国的军队作战力直线上升。

有人称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实际上开创了中国农耕民族的第一支骑兵,甚至在封建时代,骑兵能够成为军队的中流砥柱,一支骑兵队伍的规模和作战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王朝军队的水平高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在古代军队作战当中,只是单纯依赖步兵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步兵自古至今都是军队的核心部分,但是在古代战场当中,骑兵部队所带来的冲击力、杀伤力以及机动性是步兵远远不能比的。

而农民起义军由于大部分都出现在农耕地区和江淮地区,这些地区都不是产马、养马之地,因此缺乏骑兵部队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一大硬伤。

而与军队系统完善,特别是步兵与骑兵相互交叉配合的官军相比,农民军往往在开战之初就容易一击即溃。

而当浩浩荡荡的农民军溃散之后,官军可以充分利用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进行追击,由此农民起义军能够反击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