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顺着大江东去,任由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我拨开迷人眼的乱花,看到卷起的千堆雪直上云霄。蔚蓝的天空下,彷佛还残存着英雄划破苍穹的英姿。

林恒,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英雄。

当他觉醒在某个游行运动,准备舍弃大好前途,为国人负重前行之时,“牺牲”就早已注定。自古以来,英雄最好的归宿,仿佛都是“牺牲”。

当命运的齿轮尚未开启前

林恒,林长民的儿子,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当林长民成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时,林恒尚且年幼。林家一夜痛失一家之主,林徽因加上几个弟弟都手足无措。幸运的是,梁思成一家伸出援助之手,勉强支撑林家喘息。

随后,林恒与母亲程桂林与梁思成林徽因俩夫妻在一起生活。

尽管失去父亲,家族的吃穿用度,甚至教育资源都大打折扣,但好在有长姐林徽因的坚持,林恒作为林家的第三个儿子,同样如姐姐这般争气,品学兼优,打算考入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机械系。仿佛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在这样战火连天的年代,林恒身为决心摆脱冷气、一心向上的爱国青年,又怎会无动于衷呢?更别说多年来,有梁思成林徽因俩夫妻的悉心教诲、潜移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有一腔爱国热血的林恒彻底觉醒救国思想,他走在学生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试图能为这个陷入绝境的国家做些什么。为此,他遭到了宪兵的毒打,随后失踪。

身为长姐的林徽因自然焦急万分,她彻夜守在家里的电话前,就盼着有电话打进来。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也是跑遍了北平所有接收受伤学生的医院,却一无所获。

直到后半夜,林徽因才接收到林恒的消息,连忙驱车赶到西城一个偏僻的胡同,把他接回家。

1937年,“事变”发生,面对日军的恶劣行为,已经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林恒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他去报考了一所航空学校,最终成为了中国空军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

那时学校门口写着苍劲的几个大字“贪生怕死莫进来”,林恒却没有被吓到,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哪怕最终会死,但只要是为国家尽了一点绵薄之力,那也是值得的。

对于林恒的选择,林徽因梁思成夫妻二人自是开明支持的,面对即将站在生死一线上的胞弟林恒,虽是内心不舍,但她也知道,作为中国人,哪怕是为国捐躯也是荣誉至极。

在航空学校的生活,是艰苦而困难的。林恒知道中国病了,却不想竟然病得这般严重。

加上一年又一年的战争消耗,导致在淞沪会战之后,能够上战场与敌人相抗争的飞机少之又少。那些由民用机改装的战机自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飞行员们的不必要牺牲日益增多。

据说当时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六个月。许多飞行员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就早已失去宝贵的生命。这个职业,无异于等于“送死”。

林恒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每天仍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业,刻苦学习。

1937年,梁思成一家五口一路从北平开始逃亡,最后从长沙逃亡到湘黔交界处的晃县之时,林徽因终于支撑不住颠沛流离的生活发起高烧。

幸运的是,丈夫梁思成在这里结识了八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并且,这群年轻人热心地提供了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了解,林徽因知道了这八个年轻人也是一批航校的第七期学员,接到消息正在撤往昆明学习。巧合的是,因抗战爆发,林恒也即将随学校迁往昆明。

因为这层奇妙的关系,林徽因和八个年轻人熟络起来。每次他们训练时,都会拉林徽因做参谋。

1939年的夏天,林恒随学校迁到昆明。

死亡的消息在这个家里久久不能散去。俩夫妻早就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而在1940年春天,林恒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同班100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二,成长为一名优秀而成熟的中国飞行员。

很快,在1941年,林恒也遭遇不测。

那是一次成都的空战,一位飞行员,也就是林恒,不顾日军的轰炸,冒着生命危险迎战,在击落一架日本战机后,壮烈殉国。

1941年4月13日,林恒在成都空战中血洒长空,年仅23岁。

长姐深切哀悼深藏痛与悲

当噩耗传来之时,梁思成并没有立刻告诉林徽因。他借着去重庆出差的机会匆匆赶往成都,收拾林恒的遗物,东西很少,只有一套军礼服,一把毕业时由部队配发的“中正剑”。

他收殓了林恒的遗体,掩埋在一处无名墓地里。

1944年,林耀作为八名飞行员中唯一一位幸存者,也最终因飞机失去控制撞山而亡。

飞行员们接二连三的牺牲,让林徽因备受打击。她拖着一副病体,为自己的弟弟们默默哀悼。那首《哭三弟恒》的诗,不仅仅是给林恒的,还是那八位飞行员,更是千千万万革命牺牲者的。

她说,沉默的光荣属于弟弟,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不难看出,林徽因并不埋怨弟弟们的死,她深深明白这是为国捐躯的荣誉,在弟弟们的死亡之上,还有万千中国人的幸福。

只是死亡确实过于沉重和悲痛。以至于她忍不住发出对时代的拷问: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作为家中的姐姐,怎么可能真的无所谓弟弟们的生死。全诗共有九段,前面八段无一例外都是在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讲着中国的不朽更加重要。

但直到最后一段,浓烈的悲怆之情发出杜鹃啼血般的哀鸣。怎么可能不在乎呢!这是九条鲜活的生命啊!他们死时,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纪。

作为家属的林徽因,此时深刻的感受到,在这个风雨飘摇混乱不堪的年代,没有人真的为他们痛心。唯有零星几个人,哀痛他们的不幸。

万千国人麻木不仁,看不到那些冲锋在前,为他们负重前行的英雄。

这个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