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棘,又名吉祥果、火把果、救军粮、红子刺,为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最早收载于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名为“赤阳子”。

但《滇南本草》流传版本众多,内容也不尽相同,2004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滇同本草》,收录了“范本”(明代范洪始抄本)、“务本”(清代务本堂刻本)两个版本的内容。范本记载:“赤阳子,生大川平野间,坟园多以为墙,今处处有之。枝大有刺,结细子,色赤甚繁。一名救军粮,一名火把果。主治妇人产后百病淹缠,或瘀血成块、血崩等症。服之如神。”

务本记录:“赤阳子,一名救军粮,一名赤果,一名纯阳子,一名火把果。味甘、酸。治胸中痞块、食积,消虫,明目,泻肝经之火,止妇人崩漏皆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乾隆版《云南通志》收载火棘,所用名称为救军粮。“救军粮,山野弥望,绿叶白花。红子极繁,五六月熟,酸甘可食。”(见于乾隆版《云南通志卷二十七·物产·果属》)

清末刊行的《分类草药性》收载火棘,所用名字为“红子”(药用部分为根,称“红子根”):“红子根,专治虚劳骨蒸潮热。叶末涂豆疮。”

1953年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收载的火棘,却不是火棘属,而是“火包谷属”。仅收载一种“狭叶火包谷”,并注明其别名是火棘、火把果。但其实它不是火棘,而是窄叶火棘(见《中国植物志》),它的叶片多为窄长圆形。

1959年出版的《上海植物名录》收载的又是“火焰烧属”,正名为“火焰烧”,别名为“火把果”。而正名为“火棘”的实际为细圆齿火棘(见《中国植物志》)。同年出版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收载为“火把果属”,名为“火把果”(《中国植物志》正名为“火棘”)。

1972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收载为“火棘”,别名“火把果”、“救兵粮”、“救军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读本草,火棘属下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火棘、全缘火棘、细圆齿火棘、窄叶火棘,由于它们在形态上、功用上很相近,在开发利用时,往往统称为火棘。之前它们在名称使用上的混乱状况,应该也与此有关。

火棘的诸多名称,大体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果实的颜色,一是果实的功用。因其果实成熟后红亮如火,故有赤阳子、纯阳子、火把果、红子、火焰烧等名称,又因其枝上有刺,故名“火棘”。

因其果实磨粉可作代食品,故有救兵粮、救军粮、火包谷等名称。

关于“救军粮”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这种可食的红果果,曾救了某支军队,故名“救军粮”。至于是哪支军队,有说救了诸葛亮军队的,有说救了石达开的军队,有说救了吴三桂的军队。考其出处,怀疑出自清代檀萃《农部琐录》。该书载:“救军粮,树高及人,叶细如瓜子,白花红子,酸甘可食,山野弥望。武侯南征,军士采食之,故名。”(见2004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滇南本草》)

《中国植物志》说,本植物还有个别名叫“救命粮”,是陕西土名。一些人的回忆文章说,他们曾靠食用火棘果,度过了灾年。

国内不少城市将火棘植为路边绿篱,国内各大植物园也多有栽培,但因其太过普通,常被忽视,其实火棘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能够促进人体视紫红质的再生、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对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山区的人们如今也常用火棘果来泡酒,火棘果颜色通红,因此泡出的果酒色泽红艳、果香扑鼻,不仅好喝,还有保健功效。另外其根皮、茎皮、果实含丰富的单宁,可用来提取鞣料。火棘根及茎皮可入药,其性味苦涩;叶可制茶,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收敛止泻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因其四季碧绿,挂果期长,姿态迷人,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盆景树种。在观果类盆景中绝无仅有,因此颇受盆栽爱好者的青睐。

火棘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在庭院中做绿篱或园林造景材料,既可观赏,又可美化环境,是一种极好的春夏季赏花、秋冬季观果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