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在第七届中国资本论坛学术工作会议上围绕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讲话。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表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取得重大进展,粮食年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能基本已恢复到常年水平,其它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农村生态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整改取得重要成果;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促使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改革朝向纵深方向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发展趋势......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不仅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同时更标志着我国在“十四五”开局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补齐“三农”短板。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适时之需。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相较于旨在解决贫困人口增收的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情况,其中包括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的平衡和保障,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城镇与乡村的融合等。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剖析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统筹布局,做好有效衔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表示,目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专业人才紧缺、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乡村资源尚未实现高质量激活、乡村振兴的制度化建设仍未得到权威性解答。

1、专业人才资源匮乏,制约乡村振兴突出瓶颈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提出,人兴方能兴业。随着乡村的青壮年劳力、高素质人群纷纷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导致留守乡村基层的主要为两类人,一类是基层干部,另一类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再加上当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属力不从心,人才的严重流失无异于遏制住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咽喉。

据《2017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占全国人口的20%,占农村人口的50%,留守农村的各类实用人才仅有169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业从业人员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者占总人数的85.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2%,高学历人才不足。此外,由于专项型人才如农业推广、农业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严重匮乏,以及乡村部门单位缺少对人才引进的思想意识,导致乡村振兴后劲不足。

2、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为基层的社会治理埋下了不和谐隐患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概述,土地增值收益是土地权利资本化的体现,土地权利主体应凭借其拥有的权利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由此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应以包容性为准则,让土地增值收益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合理分配。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提出,由于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存在漏洞,造成农民利益受损,政府收益比例过高的局面。农民成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中的弱势群体,难以从现有的土地制度中获得权利资本化收益。而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资本化收益又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受到制约。因此,这种缺乏包容性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会直接激化农民、集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影响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制约土地要素活力的充分释放。

3、产业建设短板突出,乡村振兴举步维艰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表示,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的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仍存在明显不足。首先,传统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耕地量少土质差,且基础设施简陋,产出的农产品没有竞争力;其次,尽管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利用水平低、生产效益低、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等缘故,导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再次,农村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电商自媒体等新业态刚刚融入,且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致使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微乎其微。

4、乡村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强调,目前,中国乡村振兴建设面临资金缺口大,投入单一,金融扶持和担保政策缺失等问题。尽管我国近几年在在村集体资源型资产整合上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但“以土地资金建设城市”“用土地出让收入弥补政府支出”仍是普遍现象。此外,由于现有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主要针对企业、工业的经营而设计,无法满足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季节性强、成本廉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村金融里发展受限,使得金融机构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渗透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为解决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及素质,并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制定出台并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红利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并通过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2、创新机制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刚需

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合一、村企合一、多位一体等新型经营模式,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从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同时,还要聚焦乡村振兴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做好产业布局,把握乡村整治规划,并积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让城市充分带动农村发展,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此外,还要优化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权衡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科学建立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确保农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3、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为基准,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树立品牌意识,引领产业优化。还要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提质的驱动作用,以先进的技术为农业产业提供发展动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并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推动乡村振兴。

4、出台落实相应政策,增加乡村资金投入

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三农投入重点下移到乡村,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之初。此外,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真正的取之于地、用之于地。

同时,要通过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对金融、科技、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张聪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