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台发电机。它虽然看上去很简陋,但有68公斤重。当时,爷爷就是抬着它走了长征路。”5月26日,在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红军谢宝金的孙女谢慧翻开相册,指着一张黑白老照片对记者说。照片中的发电机露出斑驳的底色,向人们展示着独属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印记。

在参加长征之前,谢宝金是一名普通的矿工。他身高1.89米,力气很大,能挑起100多公斤的重物。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作为长征队伍中的一员,谢宝金的任务是保管一台用于收发电报的手摇发电机。临行前,首长嘱托道:“老谢啊,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没有这个机器我们打不了胜仗。”

长征路上,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谢宝金都没有丢下这台发电机。过草地时,他制作了一个竹排,硬是把发电机拖出了草地。“当时,爷爷看到战友陷进了沼泽地,很想救他们。但战友对他说,你别过来,保护好这台机器就是帮我们完成了革命任务。”谢慧讲述道。

爬雪山时,在山路陡峭的地段,没办法多人一起抬发电机。谢宝金就让战友把发电机抬起来放到他肩上,一个人扛了过去。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怀抱着对革命胜利的希冀,谢宝金和战友将发电机从于都背到了延安。而此时,这个128人组成的保护设备的加强连只剩下谢宝金等3人。在延安的庆祝大会上,毛主席称赞谢宝金为“长征模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屋村长征模范广场

20世纪80年代,年仅6岁的谢慧在昏暗的灯光下第一次听父亲谢林贵讲起这段历史,年幼的她被爷爷顽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昏暗的灯光和爷爷背着发电机走长征路的故事一起印在了谢慧的记忆里。她回忆,小时候每到晚上,村子里就漆黑一片,她的家里也只能点上一盏小灯泡来照明。“爷爷可能想不到,现在我们可以用上冰箱、空调等各种电器,生活会变得这么好。”

记者采访谢宝金的孙女谢慧。

如今,谢屋村村民再也不用为电发愁。谢屋村现有配电变压器9台,配电容量1405千伏安,户均容量2.0千伏安。2018年以来,谢屋村累计新增配电变压器5台,改造配电变压器3台,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

电力兴,产业旺。近年来,谢屋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水稻和油料作物种植,开发红色乡村游,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电力为“五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撑,让这座红色底蕴深厚的小山村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