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相传是中华第一大帝炎帝活动和葬身之所在,本应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祖地之一,却因为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场战略级国战,成为冤魂萦绕,尸骨遍野的人间地狱。

长平之战最早的祭祀建筑要追溯到唐玄宗时期,相传唐明皇巡游路过高平时,看到颅骨堆积如山,就命令当地官员建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的赵卒先灵。

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以一种让人无法直视的凄凉姿态,向后来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那么长平之战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吗?如果以单场战争而论,有可能是,如果以时期来说的话,绝对不是(大概率是南北朝时期)。

先说一下长平之战的一些争议,关于作战时间的争议,战争结束的时间大家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唯有开始的时间有着各种说法,有认为开始战争为起点,有的认为从秦赵两国起争议为起点。

其实这只是一个文字方面的游戏罢了,没有什么价值,毕竟我们说的是长平之战,不是秦赵之战,所以之前两国之间的博弈就不要加入到战争之中来,纯粹讨论一下长平这个地方的战争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平之战以史载白起击败赵括,阬杀四十万赵军而沸腾历史,但其实这场战争开始的时候,和白起,和赵括完全没有一点关系。

秦军最早的统帅是王龁,而赵军的将领是廉颇。注意这里有一个记载“秦使左庶长王龁功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什么意思呢?就是王龁进攻韩国攻下上党,而上党的老百姓纷纷逃亡赵国,赵国在长平屯兵据守并接应上党的老百姓。

然后秦国取六尉,廉颇坚壁清野,固守不出,再之后秦国使出反间计,接下来高潮来了,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秦国一听计策奏效了,直接发出白起这个大王的牌面,来应对赵括这个方片五。

先是诱敌而出,接着截断粮道,分而击之。秦国听说赵军已经被截断粮道,困在长平,顿时再次增兵,十五岁以上河内男子皆升民爵一级,完全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救援。

赵军得不到粮草补充将近五十天,已经开始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不得已的情况下,赵括决定殊死一搏,亲率精锐冲锋,然后被秦军射杀,看到将军都死亡了,饿得实在不行的赵军只能投降了。

接下来才是重点: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这是史书记载的武安君白起的话,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他说:“前段时间我们拿下了上党,结果上党的百姓宁愿归附赵国,也不接受我们统治,赵国人不可信,不全部杀掉恐怕要出乱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分析一下:“赵卒反复”和“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有什么关系呢?白起身为三军统帅,不可能开口说话还要铺垫一下,那么他这么说肯定是因为两者有关系的。

再加上前面所记载的“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这下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来?

前面整个上党的百姓都跑过来长平了,而秦军就跟随在百姓后面,赵军哪怕接应百姓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上党的百姓都送到国内去。

所以,长平之战中,赵军营地内有没有上党的百姓?有,而且还可能不少。因为后期和赵括打的时候,“秦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这个后是哪里?只能是赵军归国的后方,也就叫故关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大决战的时候秦军都能跑到后方去,那么就说明从长平到邯郸的路是不安稳的,加上上党的百姓对赵国应该是有信心的,否则也不会跑到赵国来,那么这些百姓究竟安置在哪里呢,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都送回到赵国了,而且战争期间与其从国内发兵还有就地征兵容易么?

所以秦赵大战里,赵军不管是军队还是辎重部队,肯定有大量的上党百姓,甚至军营里面还有许多老幼妇孺,毕竟军营在大家看来还是最安全的,重要的是还离家近,战争结束后就能马上回去。

所以史书记载秦军奋杀的赵军,绝对不仅仅只有赵军,肯定还有上党的百姓。那么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因为秦军也有伤亡啊,那么秦军的尸骸怎么处理呢?

大概率是另择一处集中掩埋,毕竟这是古代战争中处理战死沙场的士兵的尸体的传统做法,一来节省,二来防止瘟疫的发生。

综上所述,长平这个地方有四十多万的尸体吗?很大的可能真有,但绝对不全是赵军,或许是为了宣扬功绩,或许是为了宣扬秦国的暴虐,大家就心领神会地全都放在了秦军的功劳上,再然后出现在了史书里。

当然,这一些都是猜测,进一步的真相还需要考古学家的考察,毕竟秦军和赵军的装备是绝对不同的,而且老百姓和职业军人的尸骸也是不同的,一切历史的真相都将等待时间给予我们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