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31年离开“大帅府”后,张学思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张学思,辽宁海城人,民国著名军阀张作霖的第四子、张学良的弟弟,1916年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大帅府。

虽然出生于军阀家庭,是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但张学思从小独立自主,不愿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

这一切,得益于张学思有一个好母亲。

张学思的母亲姓许,虽然出身寒微,但为人有骨气,遇事有见解。她经常教育张学思:“权势和富贵不是什么好东西,你长大要自立,好好念书做学问,不要靠张家的势力吃饭!”

有一年,张学思向许夫人要200元钱点戏,结果被许夫人打了一顿。事后,许夫人耐心地教导他说:“你不要忘记你姥爷家的苦,不要摆豪门公子的臭架子,要平民化,吃喝嫖赌,叫人看不起,没出息。你们要那样,我就不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母亲的谆谆教诲,张学思终身难忘,后来他回忆:“如果说父亲的愿望是把我培养成军阀继承人,那么,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则使我认识到家庭的丑恶,逐渐放弃了继承家业去做官的念头。”

1931年初,年仅15岁的张学思离开大帅府,前往北平私立汇文中学学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进步思想熏陶,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组织上交给张学思一项重任,那就是打入东北特务队做“兵运”工作,待时机成熟,把队伍拉出来,组建华北工农红军。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1月,张学思在汉口被周总理接见。周总理称赞他是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张学思则向周总理汇报了他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建立一支敌后抗日武装。

周总理表示赞同,并指示道:“或回53军(前身为东北军一部),或是自己搞,都可以,尽量发展,搞起来即向八路军靠拢。执行计划时,要大胆,但不要盲目大胆,该谨慎时必须谨慎。”

张学思于是广泛联络东北籍的同学、旧友和志士仁人,并在河南郾城办起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

这个训练班的成员,张学思留有大用,他计划:将这批成员培养成抗日骨干,然后带回53军,发展力量,把53军变成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张学思的计划全盘打乱。

不久,53军与日寇在河南展开激战,遭遇失败,损失惨重,残部溃退太行山一带。张学思只好放弃原计划,转而与新四军留守处主任彭雪枫联系,把队伍拉到确山竹沟镇,组建新四军张学思支队。

可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计划,最终也没有成功。

当张学思决定组建抗日支队时,国民党正在抓紧破坏抗日武装,确山无法立足。

更让张学思无奈,同时也无比痛心的是,东北军高级将领、我党秘密党员黄显声将军突遭国民党秘密逮捕。此前,黄显声将军决定支援张学良200条步枪,以便他组建抗日支队。

尽管遭遇重重挫折,但张学思并没有向困难和危险屈服,他曾立场坚定地对部下说:”要抗日,就得跟定共产党。海枯石烂,此心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4月,张学思被组织上派往香港,等待任务。

在香港,张学思结识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廖承志送给张学思一本毛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张学思如饥似渴地读完后,不禁感叹:“这本书写得真好,我多想去延安见一见毛主席啊!”

值得庆幸的是,张学思的心愿,很快便实现了。

10月下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张学思乘上了飞抵延安的飞机。

张学思抵达延安不久,毛主席便在杨家岭接见了他。一见到张学思,毛主席便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吧?”张学思激动地说:“是的,我是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现在改名叫张肪。”

毛主席微微一笑,说:“你能来延安,不简单咯!”

看着张学思清秀的面庞,毛主席突然很好奇,问:“你多大了?”

张学思忙说:“报告主席,我22岁了!”

“那还是个娃娃嘛!”毛主席慈祥地看着张学思,笑着说:”公子哥,到这里感觉怎么样?能不能过得生活关?缺不缺钱花?“

张学思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忙说:“主席,你不要把我当小孩子嘛!”

“你是少爷出身嘛!”毛主席爽朗大笑,说:“你过去的生活条件那么好,初到延安来,我担心你生活受不了哟!”

见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张学思也不再拘束,滔滔不绝起来,说:''大家都是这么过的,他们能行,我也能行。延安条件是苦了些,但我觉得在这里生活,比什么地方都好。在家里,我虽然过得很优渥,但只有享乐的自由,没有革命的自由。那时的我,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吃得再好也不开心。现在在延安,我可以抗日救国,追求革命事业,即使再苦也不怕。“

毛主席连连点头,称赞道:”讲得好,讲得好!“

在延安,张学思进入马列学院学习,系统而全面地接触进步思想。毕业后,他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担任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

在晋中军区,张学思指挥了几场漂亮的战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华。

1942年春,张学思被派往九分区,与分区领导同志研究布置了打安国县石佛镇战斗,并亲自带工作组直接去参与指挥战斗。战斗中,张学思奋勇当先,随机应变,一举攻占石佛镇,俘敌副团长以下40余人。

同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军区与区党委机关多次遭日军攻袭。6月11晚,军区警戒部队又再次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日军逐渐处于劣势,气急败坏,于是不断增加兵力。

军区首长见状,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三路突围。日军为了防止八路军突围,竟然不惜采取卑鄙手段,使用毒气对付八路军。

千钧一发之刻,张学思被军区首长委以重任,冒着枪林弹雨亲赴前沿部署部队防毒。其后,他又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卓雄率领一路,从村东南角成功突围。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被组织上派往东北,担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等职,并参与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

辽宁是张学思的家乡,按说,张学思回到家乡后,应该回家里看一看,此时距他离家已经长达十四年。

可是,张学思自始至终没有踏入大帅府一步。

那么,张学思为何不愿回到大帅府?

有一天,张学思向东北局领导林枫交代工作,林枫对他说:“吃了饭,你该回家看一看了。离开大帅府已经十几年了吧?大帅府保存尚好,我看,现在是物归原主的时候了,你可以住在原来的家。”

张学思连忙摇头道:“不,我就没打算回家。”

林枫不解:“这是为什么?”

张学思说:“我不回家,有三个原因。”

哪三个原因?张学思解释:

其一,我当年离家出走时,便发过誓,要永远离开那个封建的大帅府。

其二,现在还有许多工作要处理,如果回家,看到那些旧事旧物,徒增伤感,难免影响到工作。

其三,家人现在都不在大帅府了,我回家还有什么意义?关键是,东北是在人民手中光复的,大帅府的所有权应归人民所有,我不再是它的主人。

张学思曾于1945年和1949年两次住在沈阳,他当时的住所,距大帅府近在咫尺,可他依然没有踏入一步。

1949年初,张学思打算辞掉省长一职,去镜泊湖办一个国营农场。

他的妻子谢雪萍说:“上级会不会让去干海军啊?”

谢雪萍何出此言?

1949年春,正当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前方又传来一个锦上添花的好消息:国民党海军的王牌军舰“重庆”号光荣起义,于3月初驶抵解放区辽西葫芦岛港!

听到这个消息,一个老成持重的青年忍不住手舞足蹈,兴奋地对妻子说:“这下咱们有军舰了!解放军的队伍里很快就会有一支海军!”

这位青年就是张学思。张学思是对海军很感兴趣的,所以,谢雪萍才猜测,上级可能让他到海军任职。

果不其然,1945年5月,周总理亲自点将,让他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张学思又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1953年更是出任海军副参谋长,为新中国海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